在大连新冠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三位海归博士正在密切关注着机器的“一举一动”。这是一家创业企业,也是国家“留学生成长潜力最大的创业企业”和第三代半导体龙头企业。
2015年,对留学工作多年的梁慧楠、汪荣华、高军三位医生来说,是一个转折点。
当年6月,应大连高新区管委会邀请,他们回国参加第三代半导体项目的示范。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他们萌生了回国创业的想法。
已经到了毋庸置疑的年龄的梁惠楠,是三人中年龄最大的,是三人回国发展的探路者。回国前,他已经拿到了绿卡,生活无忧。2015年,他以排头兵的身份回国,用梁惠楠的手机拨打了海外电话。电话那头的汪荣华和高军既高兴又焦虑。“工业报国,科技兴国。当时,祖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非常薄弱。回国不仅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也能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高军说。
“不管国外有多好,终究不是国内。我们决心回国创业。现在看,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汪荣华说。
大连市半导体行业协会会长、原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唐忠德对回国创业的过程有着很好的理解,对他们所研究掌握的成熟产业化技术给予了高度赞扬。
“硅基氮化镓外延和功率器件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将助力中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化技术弯道超车,有助于解决中国IT产业的核高基困境。”唐忠德说。
2016年3月,在大连高新区的帮助下,三位博士引入4300万元社会资本,成立了大连新冠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4月,第一批国际领先的优质6英寸650伏硅基氮化镓外延片产业化生产线在大连建成投产;2019年2月,首批国际领先的650 V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在国内率先通过可靠性测试,正式投放市场。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杜在评价该项目的成功投产时表示:“650 V硅基氮化镓外延片的和量产,让很多电子元器件在功率转换应用上更加节能,也让中国在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领域的产业技术成为国际领先。”
记者穿上干净的衣服、干净的鞋子、口罩和手套,走进7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却看到十多名工程师在生产线上忙碌。高军告诉记者,虽然生产线看起来很高,但在这里工作很辛苦。在干净的衣服里工作一天后,皮肤容易脱水,长期的噪音环境也是一种考验。
三博士回国创业以来,大连高新区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包括厂房、配套设施、补贴等多项配套政策。“半导体产业投入产出周期长,能够快速实现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高军说。
汪荣华在南京大学读本科时就开始关注氮化镓。近年来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在他看来,“这里的英特尔、德豪光电等大型半导体公司,可以为项目的上下游和人才储备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
目前,一期工程已投资9000万元。根据规划,二期项目计划投资5.1亿元,将逐步建成覆盖一个
“届时,不仅我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中国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的R&D和生产也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高军说。目前公司正着力于大规模生产线的融资,预计2020年实现规模化生产。(新华社大连四月十六日电(记者李煜、白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