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想开个五金店进货渠道,五金店要进什么货

中国五金机电国内市场,五金店文化,是一个大主题,它只是卖五金,而五金店的生意通常是平静的。和互联网、金融、电子科技等其他行业相比,卖硬件似乎是一个比较LOW的业务。

然而,事实上,中国有数百万人、群体和家庭依靠硬件生活,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近1000万人的生计。

五金机电几十年来一直处于蛰伏状态,由于近年来MRO概念的兴起,它逐渐步入资本舞台的聚光灯下。

商业与文化终归是互通的,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实则他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

在内销,五金店的存在形式大约有如下三种

部分1 社区五金店

在国内众多产品领域的销售终端中,如家电、灯具洁具、超市、百货等行业,只有五金店的覆盖面最广,渗透率全国最高,甚至可以覆盖和渗透到城乡结合部和大量农村偏远地区。所以五金店的渠道管理和服务是最难的,大部分品牌只能是县级以上。

社区五金店是最常见的五金店形式,大部分由夫妻店组成,有的是股份制店,有的是亲朋好友。

情侣档里的情侣日夜相伴,生活事业都是伴侣。日常生活和商业运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基本重叠。是五金机电行业“最后一公里”中最重要的供应站,也是配送层面的最后一关。

这些社区五金店基本都是开在比较大的社区门口或者小镇的街道上。门口大多挂着“五金交易所”“五金水暖”,卖五金工具、钉子螺丝、电线水管开关,做一些琐碎的零售生意。还有,由于销售的产品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往往毛利较高,在这个层面上产品的价格受市场因素的影响最小。大多数情况下,因为急用,可以在小区门口买一些钉子和钳子,不会因为比网上贵几块钱而讨价还价。

这些五金店的进货渠道往往是当地大型机电批发市场的商家对渠道进一步下沉的结果。在进口和销售方面,这些商店和制造商之间的联系几乎是绝缘的。

然而,正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五金店,与另一个五金机电品牌就是我们熟知的“公牛”插座。 一起创造了商业传奇

坐商不如行商,早在2005年,公牛将快消品销售模式运用到插排, 在2008年就取消了五金行业至今还乐此不疲的省级经销商,将渠道进一步深度下沉,走进了街头小巷那些大大小小的五金店,大量免费安装展板,大量免费投放门店招牌。

宫牛插座店赵

公牛插座

短短几年内,公牛插座的广告牌已经从全国五金渠道那些小五金店的门楣上悄然竖起。在这些不起眼的五金店中,公牛以20%的广告成本获得了80%的收入,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这一举动已经成为公牛品牌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即使到今天,公牛插座仍然把握了五金渠道的龙头地位。

部分2 五金一条街

改革

开放后,中国制造业与中国基建的迅速崛起,再加上2000年以后房地产市场的大爆发,装修市场的异常火爆,五金机电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生产资料,小五金店或者某几家五金店远远不能满足这个刚需,而五金机电的产品种类繁杂与库存是一个极大的成本,通常一俩家甚至几家,都没有实力把产品做全以及把库存做足。于是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老乡带老乡,你做电动工具,我就做手工具,你做磨料磨具,我就做水泵,你代理世达,我就代理史丹利,于是五金店旁的五金店一家接一家的悄然开起来了,在这条街上,你需要的东西东家没有,西家有,你能买齐几乎所有常规的五金交化。


中国首批五金店,五金一条街的推动者功劳最大的当属湖南邵东人,改革开放彼时的邵东人普遍重情义,喜欢传帮带派,只要是沾亲带故的亲朋好友,都会带去一起发财。


赚到钱往往就是最无声的召唤.


在中国五金市场已完全饱和的情况下,邵东人更是将眼光瞄向了东南亚,据说现在的老挝是10家五金店,8家邵东人。所以中国地方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都是区域性产品经济,比如著名的乐清低压电器之都,瑞安的塘下镇的汽摩配之都等, 都是这么形成的。


再比如,在临沂的河东五金城,在最早一批胡方军等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永康人驻扎到该市场开店,后续的傅晨风、项睿、陈向阳等陆续也去到河东五金市场。


从事电动工具、五金工具等五金产品的经营。数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永康人在这个市场创业,大家也都赚到了钱。其中一批人在这里赚到第一桶金后回乡创办企业,有几家已颇具规模。


五金一条街


到现在,河东五金市场上大致共有永康籍经营户100多家,从业人员4-500多人,永康经营户已成为该市场一支举足轻重的队伍。走进临沂市河东五金市场,如同走进了“永康市场”,甚至怀疑走进了永康五金城。到处可以听到永康话,随处可以看到永康产的五金产品。




他们把这种模式在自己都不知道的前提下,带向了全中国。




PART 3 五金机电市场


随着服装,海鲜,汽车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一个又一个的在全国各地陆续的开起来,五金建材这个低调而磅礴行业的巨大商机,最终还是被房地产商看到了,也确实由于五金行业在早些年的急剧迅猛发展,五金一条街,甚至俩条街,三条街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建设需求,特别是大一些的城市,或者省会城市也的确需要一个专业的市场进行集中销售与管理。


于是著名的广佛五金城,上海九星建材市场,临沂河东五金城,成都万贯五金城,新疆新华凌市场等在全国都知名的专业型五金市场如繁星璀璨般拔地而起。


五金市场


然而,看似如火如荼的五金市场一家家的起来,好似这个行业正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更大的辉煌。


却在2011年11月13日的广东广佛五金城发生一桩震惊全中国的小悦悦事件,虽然8年过去了,但是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件事情应该还历历在目。很多人认为发生在五金市场只是一个巧合,任何市场都有可能发生这种事情,事实上,我认为这是整个五金行业巅峰与辉煌之后的一个时间拐点。


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 ,在广东省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后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是最终也未能挽回小悦悦的生命。


“小悦悦事件”这一悲剧性事件给带给世人太多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今天可能事情已经逐渐淡忘,但在当时是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大讨论与反思,它也必将成为中国社会道德重建历程上的重要坐标。两辆车从小悦悦身上碾过,18个人从躺倒在地的小悦悦身边走过的事实已经无可逆转。


小悦悦事件


媒体对小悦悦事件报导


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对小悦悦倒地视而不见,见死不救者,他们的行为背后是有怎样的思维逻辑和文化实践在支撑,以至于将这种行为视为自然反应和可以接受。


社会冷漠的表象背后,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其背后的深层结构性原因与其中所蕴藏的生态文化?


曾有朋友跟我开玩笑说,准备在广佛五金城大干一番的,看到这则新闻,瞬时打消了所有的念头。前面的文章有大略的介绍过广佛五金城,号称北临沂,南广佛,直接或者间接的成就了行业内诸多响当当的大品牌,比如“威力狮”“波斯工具”等均出自广佛。


据可靠统计,目前我国专业批发市场交易额达到了到全国商品零售额的1/3,专业批发市场已经成为中国流动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尚无统一的商品专业批发市场法。


这直接导致商品专业批发市场在市场准入、市场规划、市场建设、市场经营、市场管理、税收体系等多方面都无法可依,多头管理和管理真空等现象时常出现。


五金机电市场,五金店如今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与存在,五金行业到底还有没有未来, 我们大约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试着去解读:




01 人才的空白与缺失


虽然都在说学历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即使现在人生成功的方式早已百家争鸣,但是受更多的教育以及受更专业的教育,真的会能使你的人生事业起点,你的眼界见识,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你的创新基础,甚至你的人脉圈,都会让你以及你从事的这个行业砸开大门,脱颖而出。


前面提到过的大部分的五金店人群结构大多以为夫妻,亲戚,同乡为主,大体上从业人员因为门槛不高,普遍上受教育的程度不会很高,事实上也没有什么高等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愿意是从事五金这个行业,相比于互联网,电子,科技等行业,甚至相比于五金工具的外贸,内销确实在人才方面更加草根化,五金外贸由于有着外语等天然的硬性要求,如果硬要说五金行业是还是有高学历毕业生愿意去从事的话,那大体基本都是往五金外贸或者外企上靠。


内销五金的人才稀缺,导致了整个行业变得不是那么有创新与活力,虽然还是涌现了五金行业非常知名的一些企业,比如 山西海泉实业,北京鑫方盛等, 但是其创始人王海泉,赵方奇 等,其实受教育的程度都不高,都是凭着自己的能力从基层做起,抓住了时代的机会,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换到今天,虽然机会还是很多,但是社会阶层与人才早已逐渐的固化,草根创业成功的传奇似乎正慢慢成为过去。


五金行业也并没有享受到大学扩招以来的人才红利,大量的人才都涌向了互联网,电子,科技,金融等领域,所以五金内销行业至今仍然是良莠不齐,更多的有的是一些传统的人情世故。


即使有父辈在五金行业做的非常成功,但是到了下一代,通常还面临着不愿意接班的问题,第二代往往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接触到远比五金更为精彩的行业,更加不愿意从事这个又繁杂,又累,又基础的五金。


所以人才是导致五金内销行业拖曳而传统,几十年如一日的重要因素,以至于整个五金内销领域甚至基于时代的都有点格格不入,高大上的上海外滩,走几步进入到北京路,仿佛就回到了中国的八九十年代。也可能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五金内销现状事实上也代表中国经济的最底层基本盘。




02 成本与利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从事五金的人员大都来自五湖四海,尤以前面提到的湖南邵东,福建,临沂,南通吕四,永康居多,这几年河南的相关从业者在逐渐增加,大家来自于全国各地相聚于五金一条街,五金机电城。所以将生意做大是每个五金店老板的心愿。背井离乡的流动人口,怀揣着辛苦挣来的创业资本,开始经营之路。利益最大化是市场逻辑中资本积累的途径。


这种对资本积累的渴望内化成个人的行为规范,生意甚至扩大成生活意义的本身。很多人大半辈子就守在店里,很少逛街,从未旅行过。店铺几乎就是他们的全部生活世界。


然后即使辛勤如这般,事实上得到的收益越来越不成正比,宏观经济层面的金融危机、物价上涨都反映在这个微观五金市场里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上。




店铺成本


开五金店的店铺,很大一部分都是租过来的。


近年来,受经济压力影响,租金虽然在持续走低,但是在五金城内开设店铺仍然少则需要数十万,很多人都是从之前的店主手中顶下来的. 十多万的转手费、押金、第一期租金,什么的七七八八,没有一二十多万下不来。这还没算装修、租仓库、铺货的钱。没几十万基本上开不了张。然后每年都交租,好的地段年年在提价,一些位置好的位于路口的店铺,租金都是成倍的增长。你租不租,不租就搬走,大把人等着抢这个位置,等着租。




库存的压力


有人说五金店老板多少也是老板,有钱。虽然可能会有一些钱,但往往看到现金的不多,赚的钱全是货,虽然各个品牌都会先铺货卖了再给钱,但是常规在卖的产品基础库存 ,门店库存等,你都得一样不落必须备齐。 而五金的产品周转率远低于普通消费品,导致大量的呆滞库存,有些产品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的库存都还在。 产品卖不出去,等于一堆废铁躺在仓库。 据不可靠的统计,五金这个行业的存量,大约是即使所有的工厂停产一年,整个行业照样有货卖。


利润越来越少


虽然前面提到的五金产品跟消费品比受市场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小,但是五金是制造业最基础的产品,全球的五金产品大概率90%以上来自中国。



我们是五金产品的原始产出国,相比国外我们天然少去了海运,关税,时间等诸多成本,加上产品,品牌之间的高度同质化竞争,以及这几年受电商的冲击,在线下零售上,几乎少去了60-70%以上的生意。


全球看,中国的互联网信息产业已经高度发达,位列前茅,在省级经销商层面 产品的出厂价,经销商们大都心里有数,自然而然的价格一压再压。 在一些强势品牌那里,你每卖出一个产品的利润都给你算死了,比如东成,世达,博世等强势品牌,往往都是要求款到发货,你卖出去很多情况下都是平进平出,你赚的利润往往是灰色地带的“发票税点”钱。




03 社会福利保障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体制的改革, 五金老板、五金从业者作为城市新移民群体面临着制度变迁和身份变迁的结构性问题,公民身份差异带来的权利不平等则表现在劳动权、居住权、福利权、教育权和医疗权等方面。


在社会福利保障上,五金店虽然都开在城市,或者至少是在城乡结合部,但这部分群体似乎是处于城市与农村的边缘人。这些市场中的小老板游离在国家正规就业和社会基本保障制度之外。受财政体制和统筹区域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政策性社会保障在这个群体中的落实几乎是没到位。


大体上除了一些产值做大的很大,上了规模的公司,其他90%以上的五金店群体都是以自给自足的方式存在,大家都是自己经营,自负盈亏,即使是请的人也是朋友介绍或者自己的亲戚,谈好工资后,别说什么什么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等用于居民的社会基本保障,几乎连用工合同都不会签。


说是农村人,他生活在城里,说是城里人,其实他仅仅是生活在城里而已,城里人该有的他们都没有,户籍,教育,社会福利等在这个阶层事实上是缺失的。


即使赚到钱了,在当地买了房,落了户了,事实与心理上仍然是外地人,保障上的无靠,融不进去的当地社会,共同造成了环境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映射到每个从业者的心理上,就是集体的焦虑。




04 社交孤岛-最熟悉的陌生人


赚钱,在所有生活在这些五金市场里的人们几乎唯一的目标,人际的交往在这里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


虽然大家都在代理各自的品牌,看起来不是很冲突,但事实上各自卖的产品同质化达60%以上,你虽然卖的史丹利,他卖的世达,隔壁是长城精工,对面是波斯工具,但是产品其实还是那些产品,虽然会有品牌的不一样,但是本质上大家是一种竞争互斥的关系。特别是一些市场主要的品牌之间,还会存在一些恶性的竞争行为,让原本就跟羸弱的商铺之间的社交关系变得更加敏感。


同一个市场,同一个街道的店铺之间的深层次交往中,大多以有血缘关系的为主,地缘关系的次之,其实这也是中国民间社交的基本原则。


五金市场的从业者,来自于全国各个省市,虽然大都为汉族为主,但事实上各个省市之间还是有着诸多的文化差异,比如餐饮文化:广东与河南几乎就完全不同,这也就使得各个人群之间还是会有非常大的文化认同与文化排斥。同时也由于自身确实缺乏去了解对方文化的素质底蕴,所以大都数从业者,对对方,有着天然的偏见与不适。


一排排并列整齐的商铺仿佛一座座天然的孤岛,仿佛这些这形状有致的商铺,相互之间不仅仅是天然的隔离,更是感情上把大家的联系欲望都围了起来,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事实上,一般五金店铺对自己的前面,左右,还是相对的熟悉,而在与自己背靠背,或者隔了俩个商铺以上的同行,几年下来 见了面,仅仅是点点头,笑一笑罢,甚至都不知道对方叫什么......




05 去中心化的商业模式


前面谈到了五金内销的种种艰辛,即使现在线上京东/天猫/拼多多等平台五金机电类每天的交易额突破了1亿+,但是事实也并没有给五金机电群体带来大量的倒闭潮以及非常大的冲击。线上的销售早已一片血雨腥风,(感兴趣的可以参考我们前面的文章“后马云时代,电商正逐渐成为“电殇”)线下的价格未必真的会比线上要贵很多。


在使用习惯上,中国的绝大部分C端买家,装修队等并不会把多余的钱花在囤工具上,一台电钻不到万不得已,完全用不了了,是绝对不会再换一台的. 并且宁愿在实体店多个10几块钱买台电钻,还能现场手感试机,时间也是非常大的成本. 后续的售后服务是线上商家远远做不到的,你说是人情关系也好,你说是产品的使用习惯也行,几乎每家五金店都会有那么一些忠实的客户。


并且,并不是所有的用工具使用者都能熟练的使用互联网,在中国,工人似乎还是处在社会的底层,很多家庭,很多大学生都是靠老爸的一把电锤,一台切割机养活着,这些社会的底层技工,大部分的时候除了劳动就是劳动. 很多人不会在网上购买东西,更多的还是相信熟人,相信眼见为实的东西。


五金店能屹立不倒,不受大冲击最重要是的:五金店的大多数客户往往都是一些中小企业,以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看,更多的五金工具是被销往了B端。


也就是说制造业工厂对五金机电的需求远远大于个人需求,随着今年MRO概念的提出,众多的MRO平台发现了中国这个万亿级的MRO工业品市场,比如震坤行,西域,工品汇等,纷纷一头扎进这个领域,打着整合资源,节省成本,廉洁交易的旗号来抢这些五金店的生意。


然而,MRO的概念提出至今已有10多年,不仅没有抢掉很多五金店生意,更让自己陷入投资的泥潭,中国的基础国情决定了采购的第一出发点,永远是利益,而不是什么节能降耗,资源整合。


他们低估了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关系,人情世故是需要时刻的维护的,譬如,远在内蒙古某装甲车的工厂,当地的五金店总有千丝万缕的办法给你找到采购负责人,或者找到这个人相关的亲属或者朋友潜移默化的搞定他,加上现在欠款已经成了大企业或者国企的诟病,动不动就半年付一张承兑,不是一般的关系很少能搞得掂货款。虽然在当地做生意也会是有坏账,但是他拿到货款的办法总比你一个远在广东上海/深圳的公司要有办法的多。


每个MRO公司的PPT都在说中国的工业品市场巨大,万亿级,虽然也事实如此,但是经过这么多人,这么多地区层层分下来,毕竟这个行业在全国各地养活了这么多从业人员与家庭,所以在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还是珠三角偏远的内蒙,陕西等内陆省份都很难形成一家独大垄断式的五金机电配套企业,这么多的五金店,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活的好好的。


除非在模式上有彻底的创新,比如智能机之于诺基亚,滴滴之于出租车等,否则长远看,抢五金店的饭碗毕竟还是没那么容易。




-未来-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


中国经济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很多的产品,特别是五金机电这种依靠制造业与基建的产品,早已从原来的只要有货就能卖得出去的卖方市场,变为如今的超级存量买方市场,大家为了把产品卖出去,早已催生了各种模式的出现,现在的五金店,也不再是以前的简简单单的开个店,报个货,做个单,那么简单。 这几年间品牌方,运营方,各种营销方式层出不穷。




客观的说,在传统经营渠道为主的五金机电行业,与五金店/经销商关系的融洽与否,可以说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获得经销商的信任与支持,往往能决定你这个品牌的生死存亡,而正是在这个有自己渠道的基础上,一些有长远眼光的五金店,开始将打造品牌作为突出重围的重要战略。事实证明这是可行之举。波斯工具、东成电动工具,威力狮等,这些在小五金店里酝酿的品牌,在前期稳健的铺垫之下,最终快速的走出广东、走向全国。


但是如今,五金店自己去做品牌,成功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不夸张的说其实不止是五金店,即使资金雄厚的工厂,自己去创立品牌做国内销售,想走出来也绝非易事。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大约可以从如下几点,一窥究竟。


第一:创立品牌的门槛其实并不高,所以市场上品牌的饱和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多,一家五金店往往就能挂出来几十个品牌,前面说过大量同质化的品牌出现的结果,只会是越来越压缩产品的利润. 做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做品牌,赚的钱还远不如卖卖别人品牌来的快,还要轻松很多.


第二:创立品牌,现如今,已经远远不止是让某个工厂,简单的给你的产品贴个标那么简单了,还有包括了一系列的供应链管理,与品控体系。 我在前面文章《世达工具为什么在中国市场那么成功》里介绍过,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其实国内卖得好的那些品牌大都是中国制造,比如世达,史丹利,博世等绝大部分产品都是国内做的,为什么我们国内的品牌做出来的水平就是感觉比人家差个档次。那些大品牌在中国的团队绝大部分也都是中国人,为什么出了这个团队另起炉灶,往往感觉就是水土不服呢。关键还是我们还差人家好几个段位的管理,制度,与文化.


第三:品牌营销,现在的品牌营销方式往往一个大前提就是砸钱,或者叫战略性亏损营销,推广会,展会,铺货哪一样都是要钱,手上有个千把万都不够你铺货跟开展会的。


第四:研发与设计,大家都知道好的产品是最好的营销方式,成功如“大艺”这种,靠一把锂电扳手,走到了国内一线品牌,但是国内工厂大都是OEM给国外贴牌的生产方式,产品的样式设计,外观设计更多的掌握在客户手里。 自己只有生产能力,并未有很强的研发与设计能力。导致了整个五金机电行业至今还走在模仿国外品牌的路上。很少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完整研发设计的产品。


五金店再来走品牌之路,几乎是再也走不通了,五金除了有渠道优势,并不具备其他任何有利优势。


那么五金店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呢?综合了目前的现状,无外乎如下几种:


01 联盟


国内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比如金指数这种,整合当地的大渠道商,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集中优势与产品生产工厂谈,获得更好的价格与交货。这条路看起来,听起来都很好,事实上走的也不是那么顺畅,很多联盟成立时轰轰烈烈,做不了多久就没声音了,因为在做事时,往往各自代表了各自的利益出发点。


其实关键还是由于管理,制度,与文化底蕴问题,中国人往往不能坐下来正儿八经的好好坐下来做生意,如果这些能完善好,这条路或许是将来一个主要方向。


02 商超


这种模式在消费品行业在中国早已形成规模,但在五金行业,在近俩年才比较盛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沉淀多年的模式,为何在中国却迟迟不见发展,或者很难发展起来,说到底,还是国情的情况不一样,前面讲过我们的五金机电产品大部分还是销往了B端,而商超模式成功的国家的销售的对象主要是C端,C端才需要以良好而全面的形象展示给客户,而B端往往是不需要到现场购买的,甚至你有没有门店对他来说都无所谓,他下单给你你只要能发货就行。所以“做单”公司一直存在也是这个原因。


目前看中国的C端,大部分的营业额被电商给抢走了,长远看,线下C端的大幅度崛起还取决于中国经济是否继续能取得长足的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鑫方盛


鑫方盛


欧美等发到国家会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专业建材超市,主要是原因当然还是因为“有钱”,中国制造的产品,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非常廉价的产品,当然还有诸如当地的人工实在太贵,请个人往往还不如自己动手来的实在,加上欧美的假期充足,福利制度非常完善,不像我们每天都充斥在工作中,根本没有时间自己去动手做一些事情,再加上我们从小动手能力基因就差,C端的崛起可能远远不止一点半点时间。


专业的五金门店陈列


这里所说的商超模式,并不是指某一个品牌的商超形式,而是指在店铺利用各自品牌的优势产品,根据各自产品应用场景,对店里的产品布局,做类似超市的摆设格局。即使放眼全球来看,某个单一品牌即使产品线做的再广,终归是有他产品短板,某一个单一品牌几乎不可能拥有全品类的产品供应链优势。店铺可以充分利用产品与品牌之间的差异化表现,来对自己店铺进行一个全面升级,至少做到对外形象上的专业。




03 专业与服务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面对各种品牌渠道的下沉,联盟的崛起,普通五金店应对的最有效法门就是专业与细节服务。


工业品不是日用品,最终还是回到产品的专业服务上来,包括引导产品选型,在这方面做得够细了,无论什么平台都没有办法跟你来竞争。


国内这些大的MRO平台,或者某些联盟把工业品的赛道变成了资本市场的赛道,以破坏市场原有规则为前提来开拓自己的业务。 在未来,越来越饱和的存量市场,只有专业与服务,才能永远吃得到饭,开店的一样,做品牌的也一样。


正如马云说的一样 “大象是踩不死蚂蚁的”,大而全未必就会活得很好,很可能倒得更快,小而专反而会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


市场向来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大家增长到一定程度,往后的增长都建立在吃掉对手份额的基础上,变成一个较劲的过程。


历史的舞台上,谁都有机会成为主角,也都会迎来谢幕时刻。人事有代谢,命运的聚光灯扫过历史舞台的时候,正如前面提到的公牛插座一样,总会有一些人天然冒出来,像雄鹰一样掠过历史的天空。




20年前没有马云,也会有张云,李云的出现。总而言之,属于五金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有些事情你把握不住,你不去做,自然会有人去做。 往来成古今,历史的规律向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