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年前,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热的想得到衣服的人,骨髓里都是冷的。”也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高,但感觉冷,想多穿衣服,说明体内的寒气很重,寒邪直抵骨髓。此时输注抗生素等感冒药消炎退热,会将一些外寒湿气直接带入体内。(我们不都这样吗?)
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饥寒交迫,疾病主要由寒邪引起,可以直接用热药治疗。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之,则是外寒内热的结合,形成湿邪。真寒病少见,主要是湿邪所致。湿为阴邪,湿杨琪,阻气机。换句话说,在阳虚的时代,湿邪在作祟。
又湿又粘,像油一样!体内湿气重,多吃药多打针是不够的!这时,如果你做艾灸,你会发现它太容易祛湿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艾灸后皮肤表面出现水蒸气和水泡,这就是快速去除我们身体水分的表现!
所以,在这个雨季,——是一个湿冷的雨季。用艾灸祛湿无疑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艾灸可以快速运输和蒸发水分,就像太阳蒸发水分一样。
特别注意:寒湿气往往通过5大穴位进入体内
一个
肩颈“大椎穴”
从“大椎穴”进入的“寒湿”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疼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2
胸部的“钟山点”
从“绥中穴”进入的“寒湿”容易引起我们的“乳房肿痛、乳管阻塞、小叶增生乳房纤维瘤等症状”;
三
"在肚脐"
d="6595889132654826759" mention-index="0">神阙穴”从“神阙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气”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比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
4
腰部的“命门穴”
从“命门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5
脚底的“涌泉穴”
从“涌泉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膝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请关注拔罐圈,各种中医绝技都在这里。
所以,避免寒湿、排寒祛湿非常重要,请在日常生活中护住这五大穴位,胸背腰腹足底等!
1
日常保健艾灸
艾灸: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温散寒邪、活血止痛、补中益气、温阳补虚、排毒邪热、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等功能。
取穴:艾灸中脘、神阙、关元、命门、足三里、大椎、局部阿是穴(即哪痛灸哪,身体哪里感觉寒凉,这些部位就应该是施灸的穴位),这些穴位可以算是一个整体的调整,提高正气,补气血。
灸法:艾条温和灸或隔姜灸。每穴15分钟左右。使用艾灸罐艾灸盒的话,要适当延长时间(一定要根据年龄、体质不同调整好时间)。
2
泡脚
最简单的补血法——晚上泡脚,泡脚之后别忘了按揉涌泉穴。脚是阴血的大本营,三条阴经都汇集于此: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肾生血、肝藏血、脾统血。
春天泡脚,开阳固脱;
夏天泡脚,祛湿除热;
秋天泡脚,清肠润肺;
冬天泡脚,丹田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