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十余年,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完全具备专业知识、创新欲望强、创新能力好、专业技能精湛等特点。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内容和方法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一是组织机构和师资队伍缺乏。大部分职业院校虽然设有创新创业学院,设有创新创业教研室,但教研室成员是根据每学期开学情况随机组成,没有相对固定的从事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多由校外企业家和校内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作为主要的教学力量,大多由经济管理教师、基础课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组成。他们缺乏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创业的实践经验。
二是缺乏融合发展的理念。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有效融合,但实际上是脱节的。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包括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没有具体的培养目标;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有注重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校企缺乏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纸上谈兵。
三是教学模式陈旧。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2学分,36课时。虽然理论和实践课时的分配是1: 1,但大部分实际上是在黑板上完成的。教学内容以理论基础知识的灌输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评估以商业计划的完成为基础,学生应对;教学资源缺乏信息技术的整合,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四是高职学生自身缺乏创新创业意识。高职院校学生结构多元化,素质参差不齐,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也大相径庭。有的学生入学后缺乏自我激励,创新无从谈起,创业是幻想;有些学生入学的目的是“专升本”,没有时间照顾创新创业。
五是创新创业基地欠缺。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但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独立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部分高校将专业实训室作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专业实训室的主要功能是职业技能培训,与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功能、用途和开放时间有较大区别。部分高校在校外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仅发挥学生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功能,没有发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
笔者建议,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在首先,要校企共建多元化实践平台。,“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需要通过校企共享资源、共同投资来实现。学校和企业要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相关应用型科研项目和创新活动,深化创新创业指导,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其次,要实施全程化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贯穿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突出“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教学功能,在专业课的教学目标、项目设计、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方面体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推进混合制、“3 2”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第三,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课程考核的全过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既要体现在过程性考核上,也要体现在期末考核上。
再其次,要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设置专业教师,确保教学团队“高质量稳定”。教学团队由具有SYB或SIYB创业教育资质的专职教师、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师组成,负责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指导学生参加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打造“一专多能”的专业教师队伍,将创新创业理论和教学方法融入专业课教学,培养创业欲望强、创新能力好、专业技能精湛的人才。
首先,最后,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规范理论和时间教学,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组织专家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实践标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实践基地等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形成了明确的教学标准。二是职能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和质量
、可操作的考核标准,对于没有达标的专业院系制定相应的整改和处罚标准。三是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参赛获奖、SIYB培训、在校创业成果等来认定相应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作者系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系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27日第9版
作者:雷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