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珍记者易雪通讯员张长青
由于邹城大马场村地处矿区,很多村民从事煤炭运销。近年来,大马场村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该村在集宁集体创办利马菌业、马泰菌业等企业,发展自己的食用菌育种,培育的优质金针菇发往全国各地。仅2019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就高达5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帮助了周边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带动了周边村庄共同发展。
发展第三产业
村民人均年收入2万多
“我们要在实验室培养实验菌种,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都有很高的标准要求。”作为泰马两国细菌产业实验室的主任,刘可谓是培养细菌过程中的专家。
但早年,刘只是一个刚刚嫁给马厂村的普通村民。自从她结婚以来,她一直想在她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但大马场村地处矿区,一直专注于发展煤炭运销产业。这个行业的工作对我来说有些不现实。”刘说,幸运的是,六年前村里成立了一个集体企业,终于给了她一份“活”的工作。
通过各岗位的培训、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刘从一个对“菌种产业”一无所知的普通人,变成了“菌种培育专家”。“我现在一个月挣4000元左右。作为村民,村里每年年底都会给我分红。这是一个真正的‘富人’。”刘笑着对说道。目前有200多名村民在大马场村的村集体企业——利马、马泰菌业工作,平均月收入3000多元。
“过去,作为国家大型煤矿鲍店煤矿的驻地村,很多村民从事煤炭运销。虽然给村民的收入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毕竟煤矿不是可持续的产业,所以大家还是认为应该有自己的村集体产业。”大马厂村党支部书记王告诉记者,为了发展村集体产业,两个村委会瞄准机遇,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在矿区投资建设了占地60亩、1000多个摊位的大型农贸市场,不仅解决了矿工及其家属生活不便的问题,还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也为村集体找到了工作。第三产业的发展赚到了“第一桶金”。
大场村利用服务业发展积累的“第一盆金”,依托邹城市太平镇食用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2010年投资建设了现代化大型食用菌生产企业利马菌业,引进美国、日本生产设备,成为集生产、销售、加工、科研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随着产能的进一步扩大,2019年泰马木耳产业成立,目前已投产并取得成效。目前,两家企业年产优质金针菇6.8万吨,产值4亿,员工近500人。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马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高达5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强村带弱村
抱团发展集体经济
在两个村委会的带领下,大马场村成功实现了从煤炭运销到民营经济发展的跨越。依托利马菌业、马泰菌业等村办企业,每年将集体收入的三分之二分配给村民,人均一万多元。在
“作为村集体产业,我们选择通过上级部门的扶持资金和镇政府的扶持,向马泰食用菌投资600万元。”利马和马泰真菌产业总经理张光龙介绍。富有不要忘记邻近。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龙头村”,增加村民收入、扶贫帮困也是他们的责任和担当。随着两家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个村的劳动力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与周边20个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合作,也是“双赢”的结果。
“抱团可以促进发展。目前我们采取的是保证分红的方式,参与入股的20个村集体每年至少可以获得2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张光龙说。
找记者、报道、求助,各大APPlication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资讯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报道他们的材料!我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