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技术链接、情感链接、人才链接,宁海县上蒲村办起87家企业
浙江日报
两个比乒乓球略大的圆形风扇头,加上一条硅胶挂绳串连,就能挂在脖子上乘凉,今夏这款创意小风扇火遍日本。
可你不知道的是,从日本背回来的这款“网红小风扇”可能就产在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的小村庄——上蒲村。7月15日,位于上蒲村的宁海县康佳电器有限公司里,又一批7万余件创意风扇等产品正在装箱打包,准备发往日本。而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里,400户村民办起了87家企业。即使受到疫情影响,上半年这些企业的跨境电商销售额增长了15.7%。预计年产值超7亿元,同比增长18%。
改革开放后,像上蒲村这样的工业明星村曾经大量涌现,但很多都是昙花一现。上蒲村是如何始终保持饱满的创业激情,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区位甚至产业弱势;又如何完成新旧动能的转换,实现基业常青?记者日前前往探寻,解开上蒲村持续发展的密码。
共享资源“一张网”抱团全村
上蒲村地处象山港最尾部,800多亩田地和两条渔船曾经是全村的收入来源。穷则思变,上蒲村从村办企业起步,走上了工业强村的路子,全村村民不是创业,就是在企业中担任管理、技术岗位。
“飞镖,60万元订单,8月份前发往欧洲,有没有产能?”
7月5日,上蒲村电商产业联盟接到一笔新订单,负责人金福君赶紧给村里对口的制造企业——宁波万锦电器有限公司负责人金文杰去了电话,落实生产。
推广并承接电商订单,然后分包给村里的制造企业,这是上蒲村电商产业联盟运转的模式。5年前,在上蒲村两委的大力推动下,联盟成立,它更像工业园区里政府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无形中将整个村庄的企业连成一张共享网络,给上蒲村的企业注入了非常可贵的“黏合剂”。
金文杰做五金冲压件起家,这曾是上蒲村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村里大部分企业最早都是为其他厂家做配件,各行各业皆有接触。
后来国内外贸易形势变了,做中间产品受制于人,生产时发挥作用最大,分配到的利润却很少。金文杰等人眼界开阔了,开始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做飞镖,生产小家电。这是上蒲企业的典型样本,也是很多乡镇企业的经营方式,船小好调头,捕捉瞬间万变的市场商机。于是,上蒲村除了传统的代工五金配件外,萌生了文具、玩具、电器、医疗器材等五花八门的产品,乡镇企业的“草根性”凸显,活力十足。
金文杰等企业家很快发现,产业分散了,抗风险能力增强,不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也很难形成集聚效应,单打独斗的他们在全球日益集聚的大平台、大园区的冲击下,日趋式微。“我们公司年产值虽超过2000万元,但单个产品的产值可能就只有几十万元到一两百万元,即便简单开个淘宝店,总量不大,连谈判底气也不足。”
所以,金文杰非常看中上蒲村电商产业联盟的聚合力,它不只是简单的抱团触网。金文杰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他的迷你飞镖就在联盟的策划下,与村里另外几家企业生产的迷你风扇、迷你手电筒等组成一个户外礼包,设计统一包装,这款产品远销法国、德国、美国等世界各地。金文杰的企业仅通过联盟完成的销售额就有1000余万元。
如今,上蒲村已有36家企业加入“电商产业联盟”,销售额超过3亿元,占了全村产值的近一半。
集聚成链是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对乡村来说,大多资源分散,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薄弱,难以像城市那样产生内在的集聚效应。因此,很多乡村企业壮大后纷纷离开农村,寻找新的平台。上蒲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打补丁”。
在上蒲村,技术共享是企业间更内化的抱团。“在传统观念里,吃技术饭的人都不愿和他人分享技术。但我们村的企业,有技术难题都是坐在一起商量解决的。”金文杰说。不久前,他们村一家做工业钢丝刷的企业上了新设备,却发现生产出来的钢丝线不均匀,金文杰便和几家企业老板赶到那家厂,蹲在厂里研究了半个月时间,最终在机器上加了一个钢丝槽,把问题解决了。
除了技术互补,工厂间互相抽调工人的现象也是很普遍的事,之前金文杰的企业订单来不及生产,就跟几家企业借了15个工人应急,赶出了订单。
在信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行业生态不断变幻的当下,除产业链外,上蒲村正利用技术链条,甚至情感链条,构筑起独有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这同样是工业经济中握指成拳的聚合力。
提升标准一条“品质标”圈粉外商
走进上蒲村,宛如置身工业园区,工厂鳞次栉比,机器声此起彼伏,村民金昌龙目送又一辆集装箱车缓缓从他的宁波九隆五金有限公司大门驶出,车上装着有核心专利的“高耐磨橡胶组合轮手推车”,他心里还在想着:“产品3年的免费维修期限,是不是可以再延长一下。”虽然他们已经是行业内免费维修期限最长的一家了。
金昌龙清楚,手推车类产品最关键的就是轮子,而轮子是易损品,他们公司的客户分布全球,轮子尤其会受到不同使用环境的影响,出现不稳定,这是行业内见怪不怪的事了。
可是,上蒲村企业间有一个雷打不动的约定:无论哪类产品,品质必须年年升级,达到行业内的高标准。“我们称为‘品质标’,不然,老板在村里就没面子咯!”金昌龙看似开玩笑地说道。
在这样的“品质标”倒逼下,金昌龙带着企业里近百个技术人员,埋头改进产品,两三年间,就已更新了四五代产品,亦如这里的大部分企业一样。今年,他们工厂的手推车轮子又一次升级,靠“品质标”拿下了美国客户3000万元的订单,虽然受全球疫情影响,企业仍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上半年,企业订单增长20%。
现代制造覆盖各行各业,尤其像上蒲村这样传统的制造工业,像手推车这样起步于几十年前、大大小小企业遍布的传统行业,都很难靠发明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而一鸣惊人。那么,如何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上蒲村选择了品质之路,由村里制订品质标准,督促企业潜心做产品,这是小村工业的智慧所在。
品质背后是匠心。“上蒲的老板没有‘老总’的样子,即使产值做到了几百万、上千万元,也要亲自扑在生产一线。”金昌龙调侃的正是他自己。金昌龙是上蒲村第一代企业“空调仪器厂”的学徒工,在厂里学习钻研,练就了出类拔萃的模具技术后,“单飞”办企业。这几乎是上蒲村85%的企业老板相同的成长路径。如今,“九隆五金”年销售额超过3.8亿元,但他几乎每天都到车间去亲自抓技术研发,有时候在车间一呆就是几个小时。
最近,金昌龙把一直研究的金属线材的表面处理加进了新产品里,运用这项技术处理的钢材,表面光滑,手感很好,也就是说,做成手推车或置物架,物品放置上面,都不会被刮伤、滑伤。但这在行业内会被认为成本太高,大部分企业不愿意去做,但他下决心去做了,而且花大力气做好了。
类似的例子在上蒲村很多。无论是一款迷你风扇上特意用铝合金嵌入风扇手持,使得夏天握在手中感觉冰凉,还是一款飞镖加上可收纳的吸铁,这里的企业都在各自细分产品上做精做专,他们的目标是成为以高标准著称的德国制造那样的百年企业,而这都离不开“品质标”。
接力创新一个大“舞台”引回年轻人
几年前,金松慰经营的宁海县金松冲压件厂只有二三百万元年产值,在上蒲村并不出挑。
“我做工具箱,也做冲压件,还做安全带插扣等等,看市场上哪个卖得好,就赶紧追着做,产值从零开始,年年翻倍,可后来却卡在了产值300万元的档口,左右摇摆。”金松慰干了20年,越来越困惑,自己企业产品十几种,类型够丰富,可为啥产值上不去?
2009年,金松慰把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金赟唤回村庄,郑重地把企业交到他的手上,亦如这里的大多数“创二代”接班。
金赟带来全新的经营思路:做精做专。他一方面砍掉分支业务,一方面埋头苦钻安全带配件的研发,在这个小领域里推出了100多种配件,覆盖了安全带的所有配件种类。“也就是说,安全带企业只需要跟我一个人合作,就能满足他所有的配套需求,全省能做到这点的企业只有二三十家,这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金赟说。
去年,完成了产品结构的重组后,金赟还专门组建了一支网络营销团队,在阿里巴巴国际网站上推荐产品,吆喝拓销路,现在他们企业90%多的客户都是从网上引流的。就这样,在金赟的手中,金松冲压件厂一年一年大变样,新的1000平方米的厂房扩建完毕,短短几年间,占领了安全带配件国内市场的一半以上份额,产值从300万元飙升到1780万元。
在上蒲村,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近年来,全村有20余名年轻人回来,占了全村企业数的40%。
乡村要繁荣,需要不停注入新鲜血液,企业也一样。“念完书回村创业”,这几乎是上蒲村每一个年轻人远走求学时,父辈对他们的期许。
其实对于上蒲村的年轻人来说,父辈的期许并不足以让他们回来,上蒲村的魅力在于他们让年轻人自己想回来。
2013年,金恩静从英国学成归来,回到上蒲村,他并没有接手父亲的加工厂,而是自己开了宁波九隆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利用在英国读书积累下的资源,做起了橡胶制品密封圈贸易。他接单,做设计,父亲和村里亲朋好友的制造工厂为他做后盾。“就像一个人‘做梦’,有一群人可以帮着‘圆梦’,非常有底气,也事半功倍。”金恩静说。
工业的常青,需要吸引年轻人归来。上蒲村将父辈经营的企业平台和资源,转化成了年轻人的舞台,助力他们成就自己的人生。金恩静是自豪而有成就感的,父辈用30年做到500万元产值,而他仅用了7年时间就把产值做到了1.5亿元。
村里的实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接力奋斗,他们在外面学习的先进经营理念又推动村里的企业发展得更好。这个良性的循环,或许正是上蒲村工业经济活力长盛不衰的原因吧。
实业长久发展
需要内生动力
陈醉
在中国乡镇工业发展史上,曾出过不少明星村,它们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实现农民到工人的身份转换。村里部分人完成技术、人才积累,走上创业道路,一步步成长壮大,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块状产业,上蒲村的五金产业正是其中之一。
其实像上蒲村这样的老牌工业村,大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起跑”的,当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澎湃浪潮为它们“领跑”,一路高歌猛进。然而,这种自下而上的草根经济模式,有着底子薄、经营管理较弱的天然缺陷,当全球经济呈几何倍数加速,市场瞬息万变时,仅靠“跟跑”的“队员”自然会被越甩越远,这也是许多曾经的明星村后来沉寂的症结所在。
“跟跑”无法成为乡镇企业长久发展的“护身符”。上蒲村的魅力在于他们能不慌不忙地掌控着节奏,利用技术链接、情感链接、人才链接,构筑起独有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实业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所以,这里的产业一路稳稳爬坡,村民创业的激情和活力始终非常充沛,尤其村里的年轻一代大多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在各个工业领域,以“伴飞”或“单飞”的姿势,选择了实业之路。我被这种强大的实业自信深深感染。
当我们疲于接收各种眼花缭乱的信息,被各种“曲线”“模型”“矩阵”干扰视线的时候,不妨回头看看改革开放后那些明星村和明星企业的发展轨迹。只有看清这些“常青村”和“常青企业”背后,有什么样的乡风文明和创业文化在支撑,才有可能借鉴或复制,让这些共性的DNA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