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从哪些方面对食品进行创新,食品专业创业方向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粮营养与健康研究院、COFCO集团联合出品的《2019-2020中国食品消费趋势及创新白皮书》显示,基于具体国情和国家战略部署,中国食品工业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被寄予了更多的责任和希望。在当前新的历史地位下,加快食品产业进一步成长升级,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矛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

中国食品企业正在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大创新力度,推动企业转型,从而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整体来看,在消费升级趋势的带动下,行业整体发展健康稳定。

在食品行业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35豆注意到,无论是深耕食品领域的传统企业,还是已经进入食品赛道的初创企业,都渴望从的方方面面实现创新、突破

在产品方面,产品、渠道、营销的出现备受市场关注;渠道方面,加大了对传统销售渠道的影响力;在营销方面,人造肉、植物奶、3D打印食品可以快速打造线上名人爆款产品。

35豆一直关注着食品行业创新产品的出现,因为它大概代表了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

面对越来越多“挑剔”的消费者,电商新零售、B2B平台不可或缺。人们渴望在食品消费上获得更多的选择,既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又能满足个人情感价值认同。

抖音、小红书、社群、直播

人造肉:满足肉类消费增长需求的同时,又能做到环保健康

35窦获悉,金火腿与美国杜邦公司技术合作生产的人造肉产品将在天猫平台正式预售,10月下旬陆续发货。同时,作为国内第一家销售人造肉的公司,这一消息一经公布,金紫火腿的股价一度大涨,市值增加近5亿元。

今年9月,35桶首次报道了中国第一家人造肉企业珍肉的最新动向。甄柔说,6天内有3000个人造肉月饼卖完了。

这一切变化其实最终围绕的都是产品,产品是否能被消费者真正接受,长期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才是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

来源:pixabay

《2016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国际粮食政策研究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约为59公斤/年,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的两倍。未来,想要解决肉类产品的供需问题,人造肉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人造肉对环境的影响也要远远低于真正的肉类产品。以牛肉举例,地球上一半的土地被用于畜牧业,其中养牛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是其它动物的30倍,水资源消耗也多了10倍。


牛通过打嗝和放屁产生的甲烷占所有人类活动产生甲烷的四分之一,对环境的杀伤力是二氧化碳的30倍。相比之下,人造肉几乎不需要占用土地资源,不仅比传统肉类少用82-96%的水,还减少了78-98%的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种非常环保的食物。


哈佛大学营养学和流行病学教授沃尔特·威利特认为,人造肉代替真正的肉类产品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理论上说,人造肉避免了寄生虫和微生物的威胁,从而降低了人类“病从口入”的几率,所以从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角度出发,人造肉反而显得更有优势。

植物奶:来源更安全,营养更全面

与人造肉有异曲同工之妙,植物奶是乳制品市场里面对食品安全性、健康性提升下的突破与创新。随着人们对动物安全性(抗生素)、营养性(胆固醇和脂肪)和人道性(虐待动物)方面的讨论深入,国内外的乳制品企业都开始加强植物奶方面的研究,来源更安全、营养更温和的植物奶也愈发受到市场青睐。


根据智研咨询统计数据,植物奶领域是我国2007年以来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2016年植物奶行业收入为1217.2亿元,2007年-2016年复合增速达24.5%,在整个饮料行业的占比上升8.79个百分点至18.69%。预计2020年该细分行业的市场会进一步提升达到2583亿元,占饮料制造业市场总规模的24.2%,仍为饮料制造业的主要细分品类。

35斗曾梳理全球植物奶市场现状发现:该领域已有11家较大的创新公司获得了高盛李嘉诚等知名资本和巨富的认可,总融资达到14亿美元。而国内市场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利好下,行业巨头亦在快速跟进。


除了椰树椰汁、六个核桃、露露杏仁露、银鹭花生奶等老牌的植物蛋白饮料企业,越来越多饮料及乳品企业开始竞相布局,一同争夺千亿级的植物奶市场。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肥胖、过敏、三高、乳糖不耐受等关乎人们的健康问题愈发明显。而植物奶作为一种不含胆固醇、且大多不含饱和脂肪、大多属低糖甚至无糖的液态奶,正好可以代替牛奶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的更高需求,从而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D打印食品:满足不同饮食习惯,满足营养学原理

据中国报告大厅数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3D打印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25亿美元(约29.3亿人民币),未来会有更多的3D打印食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国外,许多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开始使用这项技术,糖果、巧克力、意大利面、蔬菜混合物……食品企业开始利用3D食品打印技术生产出各式各样的食品,美国的3DSystems、荷兰的独立研究机构TNO、英国的ChocEdge都是3D食品打印行业的代表。


3D打印食品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它可以解决儿童挑食导致营养摄入不均的问题,比如,当不爱吃蔬菜的小朋友看到蔬菜被打印成自己喜欢的动物、玩具等各种造型时,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食欲。



不仅仅是解决儿童饮食的问题,3D打印食品还可以帮助病人更好地进食。哥伦比亚大学的相关研究人员表示,3D打印食品可以将那些病人难以口服但又必需的药物混合其中,从而帮助病人的营养摄取和健康恢复。


国内,3D打印食品还尚未被广泛认知,35斗曾报道的时印科技率先发现该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其核心团队是由浙大博士、硕士研究生组建的技术研发部门。目前,时印科技核心团队研发制造的3D食品打印机获得了国内外近30项专利认证,出口到了全球二十几个国家。

代餐:减肥养生两不误,倡导科学生活方式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代餐市场规模约为57.17亿元,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120亿元。从我国今年发布的首份代餐行业白皮书来看,代餐理念已成为撬动国人养成科学营养、健康生活方式的支点。


CBNData联合天猫发布的《中国线上代餐消费趋势洞察报告》也指出,“代餐”场景符合时下快节奏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养生”、“健身”、“抗糖”等健康生活方式。于是,“代餐”可以迅速融入时下多元的生活场景中。显然,代餐也极有可能成为未来食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若饭是国内代餐品牌里比较特别的品类,自主研发了液体代餐,收获了一大批上班族粉丝。在若饭看来,当人们工作繁忙到无暇他顾,或是对高油高盐的外卖感到厌倦,那若饭便能为这部分人群提供健康的解决方案。


若饭认为,他们的产品在技术上有绝对性的优势,因为日常饮料的内容物最多只有3%,当比例达到20%时,生产线很容易管道堵塞。其团队经过两年近百余次的工艺验证后,最终才有了国内的第一款液体代餐。


相比国外市场,无论是运动营养还是体重管理,或者是正餐代餐方向都已经有了很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上市公司。事实上,在欧美发达国家,普通用户对代餐的接受度已经很高,在超市、报刊亭、甚至是咖啡馆,货架或者收银台上随处可见代餐产品的身影。


如果来不及吃饭,又想保证基本的营养,代餐产品便会成为人们的首选。国内,多数代餐企业重点开拓的是体重管理市场,并且同质化严重。兼具便携性和健康的产品在快消品渠道中并未占据主流,这一块其实有着非常大的潜力。


《2019-2020中国食品消费趋势及创新白皮书》预测,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预期年增长7%左右,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有可能突破15万亿元,在全国工业体系中保持最高占比。


未来,不论是在规模、业态、市场的宏观层面,还是企业内部科技、产品、品牌的微观层面,食品行业都将迎来急速变化期。在大发展的趋势背景下,探索行业领域里面的新兴产业显得格外紧迫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