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电商扶贫农产品计划书 创业农产品计划书

摘要:贫困农村在生态特色农产品生产方面具备资源禀赋条件。然而,如何借助农产品电子商务,帮助贫困人口精准、长期脱贫,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定义、内涵、特点和行动范围;其次,结合贵州地方实践,分析了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即增收扶贫、节支提能扶贫,构建了政府主导、第三方组织参与、贫困户积极参与的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模式;最后,聚焦扶贫机制、电商、基础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等。本文深入分析了贵州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贵州是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国家将电子商务纳入扶贫体系下,通过农村电子商务,贫困地区绿色、自然、无污染的生态农产品可以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逐渐成为扶贫的有效手段之一。把电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解决“三农”问题、战胜贫困的重要手段。落实“五个发展理念”,进行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农村经济工作的必然要求。

当前,在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三农”工作主线的背景下,在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三大战略号召下,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生态农产品资源禀赋等优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价值, 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通过电商渠道帮助贫困群众精准、长效脱贫,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贵州发展实际的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的路径和对策。 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理论和方法,还可以为促进扶贫提供辅助决策等应用支持。

一、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概述

目前,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是学术界“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和“精准扶贫”的从属概念。很少有学者对这一方面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这个概念对于扶贫和电商工作者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研究和工作,迫切需要对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1.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定义和内涵

所谓电商精准扶贫,是指通过改善电商发展环境,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电商及相关产业发展,带动线上创业和线上消费,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最终直接或间接增加贫困户收入的精准扶贫方式。其主要手段是在贫困地区发展电子商务。它的根本目标是帮助穷人脱贫致富。其本质属性是连接市场,拓展贫困地区的销售渠道。[1]与农村电商、电商扶贫相比,电商精准扶贫强调特殊场景、对象、目标的精准性。电子商务精准扶贫

(2)诉讼标的多样。电子商务在扶贫中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首先,精准扶贫目标无疑要纳入帮扶重点,尤其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特护受助人员、“三留守”人员等。体现在“精准识别、精准辅助、精准管理”。工作中要多加关注,为贫困家庭安排电商扶贫培训,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帮助这些贫困家庭加快电商扶贫步伐;[3]二是扶贫对象不仅是贫困家庭,还有带动和帮助贫困地区贫困户脱贫的扶贫企业和致富带头人;第三,要注重营造良好的电商生态。在区分不同资源特点的前提下,要准确利用相关产业链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发展薄弱环节中必要的扶贫资源,做到事半功倍。

(3)实施方式多样化。在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只要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

措施, 如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建设、物流体系构建、电商人才培训等措施都可纳入其工作范畴内。[4]


3. 电商精准扶贫的作用范围


“电商扶贫只能解决那些家中有一定生产能力和劳动能力家庭的问题, 对于确无劳动能力的家庭, 电商扶贫是无法解决的。”[5]因此, 电商精准扶贫也不能解决所有贫困家庭的问题, 最主要解决市场与销售问题, 扶贫需要多管齐下, 要与其他扶贫方式配合起来。[6]电商精准扶贫主要以贫困主体为直接帮扶对象, 但是由于贫困地区电商基础与环境相对较差, 贫困户生产与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寄希望培养几个农村电商带头人就能带动其他家庭脱贫致富是很困难的。所以电商精准扶贫的作用范围不可局限于贫困家庭和电商产业, 而应着眼于调动相关的人群和产业的积极性, 通过对贫困户的帮扶, 让其能够参与农村电子商务活动, 达到减贫脱贫效果。


二、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和模式


1. 电商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


精准扶贫实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但在面对常态性市场波动、频频发生丰收却难卖、产业扶贫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时, 而电商精准扶贫不仅让“营造渔场”使之丰饶, 帮助贫困户有“鱼”可“渔”, 还通过解决供需、市场、销售问题, 让贫困户有“富鱼”到“富裕 (余) ”, 好“鱼”卖到好价钱。具体而言, 其扶贫路径主要有三种。


(1) 增收扶贫。一是创业就业扶贫。通过电商、物流企业及电商产业链相关企业吸引与安置贫困户就业, 或者通过培训, 带动一批贫困户开网店创业。例如习水县有150余人从事农村淘宝合伙人和淘帮手工作, 近200个个体网商, 200余人在生活网、优帮、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电商企业就业, 电商直接带动1000人以上创业就业, 实现创业就业扶贫。二是产业扶贫。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搭上电商快车谋发展, 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如纳雍县采用政府+电商协会+农村电商服务网点的模式开展电商精准扶贫工作, 其农特产品蜂蜜、核桃、板栗、黑山羊、糯谷猪等8大类84种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销售, 仅2015年天猫“双11”的网上交易量就超过了33000单, 总金额约800万元。三是因电商产业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获益。农村贫困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 必将引起该地区交通、餐饮、娱乐、旅游等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与生活生产配套服务行业的壮大发展, 将大大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 使贫困户共享电商发展成果。


(2) 节支扶贫。据阿里巴巴平台数据显示, 农村淘宝为村民购买生活生产物资, 可为村民节省20%左右开支, 间接实现电商扶贫。主要表现为:一是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触网、习惯于网购种子、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例如, 兴仁县构建完善“1+6+N”农村电商扶贫发展体系, 在其农村电商站点设置电商村掌柜, 直接为农村群众提供代买代卖、缴费充值、订票服务、惠农金融贷款、再生资源回收5大类12项服务。二是提高了贫困农民的实际购买力。随着各大电商与物流企业在农村的持续发力, 网购使农民在购物时有了多样化的产品选择而且可以获得比实体店更优惠的价格, 更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购买全国的便利。


(3) 提能扶贫。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购与网销、网络学习、网络信息交流将会给贫困主体带来更多的市场参与机会、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更多的外界接触机会, 而促使其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实现造血式自我脱贫。[7]


2. 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的机理


农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不同, 具有其独有的生态特性, 即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多少。在农产品中, 如果有害物质含量越低, 则农产品的生态特性越高。生态农产品则是生态特性达到一定标准的农产品。[8]生态农产品由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 比一般意义上的农产品更有助于人体健康, 可以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 在市场上价格较高。因此, 生态农产品已成为农产品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贵州贫困山区, 由于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的省份, 土壤富含硒元素等有益微量元素, 工业污染少, 农药、化肥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是发展无公害、绿色、生态农产品的最理想地域。但长期以来, 由于特色生态农产品种植和分布零散、交通不便, 导致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 严重制约着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生态农产品电商可以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正是通过发展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 将生态农产品与外面的大市场有机联接起来, 使生态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舌尖, 将生产、供应、销售、消费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农产品产业链。通过产业链构建延伸, 促进农产品不断产生转换增值, 生态农产品产业化发展, 扩大生态农产品规模, 同时还促进农户根据自身条件, 积极参与到生态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 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 分享到更多的附加经济效益, 实现增收脱贫。[9]


3. 构建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主要模式


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 通过充分借鉴国内外电商与扶贫的成功经验, 结合贵州实际, 构建出适合贵州等连片特困山区的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的三种模式, 以期为其他地方提供借鉴。


(1) 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模式。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电商平台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搭建, 以村为单位的电商服务点, 以邮政为统领的物流运输点, 以贫困户为主要发展对象的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模式。该模式下政府、电商平台、各级电商服务点、以邮政为统领的物流和贫困农户等参与主体, 其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


一是政府。政府更多扮演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作为职能部门负责主导建立电商服务机构, 做好宣传和引导等优化电商发展环境, 可专门出台针对生态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 从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等方面鼓励电商平台销售贫困户生产的生态农产品, 同时统一产品生产的标准, 确保质量安全有保障。二是电商平台。电商平台专门负责本地生态农产品的营销。通常可通过两种方式搭建, 一种是政府主动与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盈利性电商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在建立的;一种是当地政府自主开发和搭建的本地公益性电商平台, 如农经网等。三是各级电商服务业。电商服务机构主要有县域电商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点。县域农村电子商务中心包括运营中心、特产馆、孵化园、培训基地和物流分拣中心五个功能模块, 各模块之间信息共享, 相互支撑, 互为协调, 协同运作。乡镇 (村) 电子商务物流站 (点) 提供农村信息化服务, 发挥打通销售渠道的作用, 帮助农户开辟和拓展网上销售渠道, 为贫困户提供网上代买、代卖服务。四是邮政与物流。邮政与物流充分利用其发达的农村基础网路配送能力, 整合顺丰、圆通、淘宝菜鸟物流等第三方物流, 大力提升“黔货出山”的配送能力, 特别是解决生鲜生态农产品冷链运输问题, 最大限度节约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成本。贫困农户:是生态农产品的供应商, 负责根据市场信息有选择地种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生态农产品, 通过委托电商平台销售生态农产品实现“黔货出山”。


(2) 构建第三方组织参与的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模式。该模式由电商平台、第三方组织和贫困户三个主体构成, 各自的角色如下:一是贫困农户。贫困农户是第三方组织的会员, 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供应商, 按照第三方组织的标准和需求进行生产。二是第三方组织。第三方组织属于中介机构, 可以是企业、公司、合作社或协会等机构, 负责向贫困户提供生产规划和技术指导, 对农产品进行统一加工和包装。三是电商产品。电商平台提供市场供求信息, 负责生态农产品的营销和配送。第三方组织参与农产品电商扶贫的耦合机制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方面, “企业 (合作社) +基地+电商平台+贫困农户”, 贫困农户通过土地入股方式形成生产基地, 企业 (合作社) 通过对基地进行统一生产和管理, 农户为企业 (合作社) 提供劳务;另一方面, “协会+电商平台+贫困农户”, 协会的主要作用是为农户提供生产指导、信息供应等咨询服务等。两种类型的共同的特点都是将分散的企业和农户进行有效组织, 形成规模效应。这种模式是以贫困农户为基础, 第三方组织通过与贫困农户签订合作协议, 为贫困农户提供生产规划、技术指导等服务, 将农户生产的生态农产品进行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 电子商务平台对产品进行统一营销和统一物流配送, 形成由生产到销售的环形闭合运营机制。该模式下, 三个主体之间主要以遵循市场经济原则, 通过协议合同等形式构建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格局。[7]贫困农户通过与第三方组织达成协议进按照第三方要求和标准的进行农产品生产, 否则将承担违约风险, 通过这种协议实现了第三方监督和生产者自我监督, 减少双方的交易成本。贫困户通过成为第三方组织的会员可以避免承担生态农产品滞销或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的风险, 使贫困农户有了长期的稳定收入。


(3) 构建贫困农户主动参与的网络直销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利益为驱动, 以交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直销方式。该模式下, 贫困农户直接将自产的生态农产品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进行网络销售, 电商平台可以是淘宝等大型的交易平台、也可以是微博、微信等微终端, 农户通过在电 (微) 商平台上进行注册, 发布农产品信息实现线上销售, 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咨询、个性化定制和线上交易。该模式通过电 (微) 商平台发布农产品信息直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联系, 消费者及时地反馈信息, 生产者按需供应, 及时调整农产品生产。因此, 该模式建立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联系, 减少了中间环节, 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灵活性高等特点, 高度契合农村分散型的个体户经营模式。


三、农产品电商扶贫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产品电商发展与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还未有效建立


以农产品电商为手段开展扶贫脱贫工作成效不突出, 农村电商与扶贫开发工作未能实现有效对接。有的地方农产品电商发展较好, 扶贫开发工作却不见成效, 扶贫效果与电商扶贫的预期目标相距较远。通过调研认为造成扶贫工作成效不显著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由于扶贫工作者缺乏农村电商扶贫意识, 没有将农村电商与农村扶贫联系起来, 两者的有效合作机制还未建立。二是农户的被动性参与。调研发现, 在发展农村电商过程中, 大多数农户只是被动性卷入, 未能积极参与并分享农村电商带来的增值收益。三是电商扶贫中农产品增值分配不合理, 收益分享机制不健全。实际调研中发现, 农户只是把原来卖给传统经销商的产品卖给了本地网络卖家, 而且因为相互熟悉和提前预订, 加之高昂的物流成本和推广费, 利润空间非常有限, 对本地网络卖家来说很难给出比传统经销商更高的产品收购价。这些因素致使贫困农民增收难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2.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尽管贵州省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历史性突破, 但有些分布在边远的深山区和石山区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配送到这些地方的物流成本很高, “物流配送止于乡镇”的现象普遍, 大大制约了贵州省农产品物流的快捷性和覆盖广泛性。二是贫困地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近几年, 4G信号, 宽带、光纤、数字化设施向农村覆盖, 但贫困地区网络和信息化程度较为落后, 网络和信息化覆盖率较低, 特别是复杂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网络信号不稳定、网速慢、网络的普及和维修成本较高。三是电商物流服务站点少并且不规范。农村淘宝服务站、邮政等第三方物流服务站分布散乱, 服务站点设置不合理, 物流质量限制生态产品的销售和购买。四是仓储物流基础设施较为匮乏。目前, 贵州省大型的农产品物流园、冷链物流、仓储功能区还处于初级阶段, 多数农产品的销售仅限于小规模的运输、流转、汇集。


3. 农产品电商人才缺乏


农产品电商发展需要的是既具有电商专业技能、营销和管理技能又具有农业生产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而现有的人才体系中缺乏对这种人才的培养机制。尽管贵州省本地高等院校已开设有电子商务相关专业, 但各行各业中电子商务人才仍处于缺乏状态。一是农村缺乏电商专业人才和农业生产专业人才。乡村电商网点服务人员多数文化水平不高, 也缺乏发展农产品电商领导者、实际操作人员和创业青年人员, 解决农村地区人才瓶颈的关键是引进和鼓励创业人员和相关人才到农村区开网店等。二是企业电商专业人才缺乏。在企业, 除了缺乏运营、维护、美工、营销等具体电商业务的专业技术人才, 更是缺少电商管理类高端人才。


4. 农产品标准化与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


由于生态农产品生产受自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 目前贵州省农产品标准化体系还不健全, 各种标准的协调性还不够, 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和工艺流程, 未能统一加工、统一销售, 标准化程度较低, 未能实现对产品的准确描述和分类, 优劣也难以区分, 农产品的安全质量问题难以得到保障。加之, 农产品生产者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普遍淡薄, 片面追求产量使用农药和激素、农产品质量技术检测和质量监管严重缺失、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尚未建立等进一步加剧农产品的安全质量问题。


5. 农产品品牌特色与文化意识不突出


根据2015年阿里巴巴大数据与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 比较热销的电商农产品品牌主要是茶叶类和酒类, 优质果蔬类品牌较少。贵州省生态农产品电商品牌影响力不突出, 缺乏市场竞争力, 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区之间的品牌同质化严重, 存在恶性竞争现象, 缺乏统一和管理, 省内市场存在“散、乱、小”的现象。二是农产品特色不突出, 产品附加值低。大多数生态农产品都是直接从生产地经过简单加工和包装, 甚至有些还未进行加工就直接拿到网上进行销售, 产品链条短, 产品缺乏系统的文化品牌提炼和包装设计, 附加值低。


四、助推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的对策


1. 大力开发生态农产品, 提高生态农产品质量与品牌效应


充分发挥贵州生态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生态农业, 着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产品,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特色。加快培育网销品牌, 加强市场监管, 做到“三无”产品不上线。建立最严格的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追溯流程与追溯数据元, 完善以驱使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为动力, 兼具安全事故责任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推行质量认证和食品安全责任险, 全面加大对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力度, 打造生态绿色山地农产品品牌, 增强生态农产品竞争优势。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增加保险险种, 推行专门针对农产品的保险, 降低贫困户等生产者的经济赔偿风险。为“农产品+电商”量身打造风险防火墙, 加快引进相关保险公司介入贫困, 从产品生产的源头控制风险, 进行“全链条”保障。


2. 搭建扶贫云、商业云、农业云, 推动大扶贫数据资源融合共享


依托农产品数据库 (农业云) , 结合各地区农产品, 以乡镇为单位, 加快启动与完善生态农产品的资源普查与数据采集工作, 构建全省农产品资源数据库。大力促进农村扶贫数据库 (扶贫云) 、电商平台及电商数据库 (商业云) 、农产品数据库 (农业云) 之间的数据整合融合, 逐步融合建立包含农产品生产数据库、消费者及市场供求分析数据库、农产品贫困户生产者数据库三大数据库。着力打通多库多云的数据共享通道,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大数据应用平台, 共为扶贫、电商、农产品融合发展发力。通过对三大云数据资源库的分析、梳理, 精准找出适合贫困村发展电商的产品, 培育开发出适合贫困人口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供应链, 指导贫困户进行科学化的种植、高效配置优势资源, 为农产品提供质量安全“溯源”, 进而实现生态农产品的标准化, 提升农产品的品质。


3. 夯实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支撑电商扶贫快速发展


紧紧围绕“把农业生产资料送下去、特色农产品卖出去”的发展思路, 以“超常规”举措推进偏远山区乡村道路建设、网络宽带、冷链物流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等, 突破电商扶贫的“硬约束”, 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电商交易服务中心、网络供货平台、网货分发配送物流基地等产业体系, 提高农产品交易和物流配送效率, 拓宽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保障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的销路畅通无阻。


4. 积极搭建运输平台, 降低电商扶贫物流成本


充分利用邮政其发达的农村基础网路配送能力, 整合顺丰、圆通、淘宝菜鸟物流等第三方物流, 大力提升“黔货出山”的配送能力, 特别是解决生鲜生态农产品冷链运输问题, 最大限度节约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成本。充分发挥高速公路路网优势, 优化邮政、快递干线运输;对符合条件的邮政、快递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用予以优惠和减免;支持鼓励圆通、中通韵达等快递企业和邮政快递与符合条件的农村公路客运站加强合作, 允许并鼓励客运班车从市到县、县到乡代运快件, 健全小件新渠道, 推动高铁、机场的生鲜农产品便捷通道建设, 破解“城乡物流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难题。


5. 主动实施人才培养, 储备电商扶贫战略人才


围绕农产品电商产业化的需求, 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 打造适应贵州省农产品电商扶贫发展的人才体系。针对贫困农户的需求,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教育平台, 不断创新电商培训方式, 确保培训效果。注重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 培养农业技术和电商技术双向复合型人才, 传授网络技术知识、营销和管理技能、农业生产技能等内容, 持续培养一批农村电子商务管理人才, 电商营销人才、新农人。


6. 强化电商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 系统推进电商精准扶贫发展


加快实现将农产品电商扶贫纳入主流的扶贫政策体系, 需要统筹兼顾好创新与融合、帮扶与激励、政府与市场、顶层和基层的关系。一是要统筹规划。建立县“一把手”亲自抓农产品电商扶贫的机制, 由省扶贫办牵头, 成立专门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深入充分的调研贫困地区生态农产品优势资源情况, 听取当地人民意见, 对拟推行农产品电商产业扶贫模式进行可行性论证。二是要调整和完善已有规划。省、市 (州) 、县区应抓紧根据农产品电商扶贫的形势, 对现有的扶贫和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关键是做好农产品电商扶贫和原有扶贫规划的无缝对接与融合 (规划目标的融合;扶贫手段的融合;资源配置的融合) 。三是要农产品电商扶贫规划项目实施的精准化。根据贫困地区及贫困农户的情况, 制定《农产品电商发展规划手册》、《农产品电商扶贫指导手册》、《生态农产品电商扶贫引导目录》, 并对贫困户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辅导, 切实帮助其提高经济收入。


7. 加大对农村电商的优惠支持, 切实保障贫困户利益


充分利用中央、省现有资金政策和国家商贸优惠政策, 采用调整支持、优惠政策贴息扶持的方式, 重点支持电商扶贫领域的科研创新、模式创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农村电商公共服务等提供, 安排引导资金, 出台奖励措施, 促进农村电商健康发展。探索推进政府“三包政策”, 建立政府对贫困户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的“物品退换货包物流补助、货物包送到点、对网络购物出现的假冒产品包维权服务”的“三包政策”体系, 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保障贫困户利益。明确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 引导建立电商卖家与供货农户的收益分享机制。


8.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 营造浓厚电商发展氛围


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 采取多形式的宣传活动, 普及农村电商知识、让更多群众真正认识农村电商, 意识到农村电商带来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良好机遇。加强电商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合作, 充分利用广播、远程教育、简报与专刊、互联网资源、手机等无线终端等载体, 深入宣传农产品电子商务相关政策和发展情况, 为全省农产品电商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作者:颜强 王国丽 陈加友


来源:农村经济 201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