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培育发展。在产业扶持政策逐步细化推进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广泛关注,地方政府纷纷跟进,投资者跃跃欲试,有着“下一个四万亿”之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会对各种资源的流动趋向产生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有其特有的政策导向性,无论从纵向的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轨迹,还是从横向的世界各国在后危机时代纷纷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政策实践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提出都十分迫切,结合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单一、产业结构升级亦步亦趋的实际,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更加必要。理论的创新总是与实践的进步相伴相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提出具有时新性,理论的研究滞后于政策实践。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选对了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然而,由于缺乏统筹协调的规划,各级地方政府在选择培育各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或不切实际地盲目跟进,或“旧瓶装新酒”地低端发展,或千篇一律,或政府包办,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上的作用大打折扣。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这项巨大利益“蛋糕”面前,理性客观,从区域资源禀赋状况和产业结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分层次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等尚无完善定论,本文首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些方面加以界定,并将其与主导产业、高新产业等进行区分,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备有潜力成为主导产业并关乎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性”特征和在市场需求、技术路线等方面尚不成熟且有很大风险不确定性的“新兴”特征,二者缺一不可。正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主导产业的某些特征,本文在选用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其具有创新驱动性、比较优势明显等特征,构建了分析评价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重叠,也是限于数据缺失的客观制约,本文用高技术产业的数据对上述指标体系进行替代式的实证分析,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本文实证分析的对象是辽宁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辽宁省作为我国重点老工业基地,在利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上有更迫切的诉求。在方法选用上,为使论文更加充实,结论之间可互相比较,本文采用了偏离—份额法和层次分析法两种方法。其中偏离—份额法能很好地将某项代表性指标分为体现全国平均水平的份额分量、体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状况的结构偏离分量和体现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竞争力分量,通过比较不同产业的各分量值大小,可从总体上对地方的优势产业做出判断。偏离份额法虽然能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因素,但较为粗略,也未能给出区域竞争力的原因,为细化深入分析,本文用层次分析法对前述的指标体系确定权数并结合辽宁省实际进行综合加权排序。两种方法所得结论大同小异,在五大高技术产业中,辽宁省在高端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制造)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而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等方面与先进省市相比并不占优。地方政府在培育选择自身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特色优势为依托,以协同共进为保障,以结构升级为目标。本文在前述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试着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形成论文完整的体系结构。当然,本文尚有很多值得进一步商榷的不完善之处,如用高技术产业的数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替代式的实证分析有很大出入和不妥,但本文所提供的指标设计和分析方法还是能够对以后更深入的研究有所启发。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