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中,我们谈到李嘉诚将注意力转向了塑料行业。在一个新的领域,李嘉诚没有人脉,没有客户,也没有技术。他已经从这个领域的行业“小白”逐渐成为“塑料花王”。作为在外拼搏的普通人,我们一样面对着大城市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没有背景,缺少人脉,那我们能从李嘉诚的经历中借鉴什么呢?
首先,永不停止学习的脚步。人都知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李嘉诚、专业是职场精英们的必备技能和靠“拉关系”“划水”而带来的便利并不能陪伴你一生。,在进入橡胶厂后,不得不在白天卖产品,而他下班后就抽空学习。他认为阅读是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不管他有多努力,他都必须完成那天的阅读任务,然后才能休息。直到当了老板,他还坚持读书的习惯。沃伦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也在业余时间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移动的图书馆”"。
李嘉诚办公室
其次,提升分析能力,构建应用场景。进军塑料,在李嘉诚销售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塑料洒水车。起初没人知道这款产品,这让李嘉诚在促销过程中屡屡碰壁。李嘉诚认为没人买这个产品是因为大家都没有相关需求,既然没有需求,那他就创造出相关的需求.就像Ipad推出之前市场上就已经有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了,好像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是Ipad的出现创造了人们使用平板电脑的需求。
李嘉诚为了创造塑胶洒水器的使用场景,就每天早上跟清洁工一起上班.他就在批发店门口,用这个塑料洒水器帮助清洁工打扫卫生。目的是让批发银行的人看到这个产品能做什么,怎么用,怎么用。批发银行的经理看到了,觉得还不错,就买了李嘉诚的产品。
进入营销行业的李嘉诚及时意识到比起傻干蛮干,分析能力和人脉积累在工作中更为重要.不仅在拓展工作前细致地思考,而且在总结经验教训。他把香港分成几个区域,逐一分析每个区域的人口和消费能力。同时他对产品也作了分析,哪些好卖,哪些滞销,哪些产品有优势,寻找其中的规律.所以不到一年的时间,李嘉诚就从一个塑料厂的新人,变成了业绩第一的金牌销售员。这还不是全部。18岁晋升为部门经理,20岁前成为塑料厂总经理。
再次,勇于承担责任,逃避责任的人不受大家欢迎。在塑料厂成功后,李嘉诚并不满足,而是自己创业,做了老板。他把他的工厂命名为长江塑料厂。工厂刚建成时,条件非常艰苦,设备老化,工人不熟练。但在政府对塑料行业的支持下,李嘉诚的塑料厂对销售没有后顾之忧,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有些产品质量差到外形严重改变。这时有几个顾客退货的消息,在圈内传开了。长江的声誉受损,越来越多的老客户要求退货,而新客户却不敢上门。有一种李嘉诚人人推墙的感觉,银行也来冒雨提前收贷款。
这时,李嘉诚并没有逃避责任,而是及时检讨自己的错误去拜访了各大银行和原材料供应商,并坦率地谈到了工厂的现状。他还真诚地希望他的伙伴们能给自己放个假。在客户方面,李嘉诚也上门拜访,表达诚意,但有些客户真的很生气,甚至辱骂。李嘉诚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就是为了让客户出气的,因为他知道,当顾客生气时,他会得到它。
机会。一来二去有几个客户还真被他说动了,愿意跟他一起去解决问题,帮助长江塑胶厂脱困。对于这次困难的源头——产品的质量问题。他更是亲自落实,带领员工,严查库房,把没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先挑出来发货。卖不掉的,就批发转零售,沿街叫卖。而不合格的全部归为次品,并要求全都在质检卡上打上次品的章,然后直接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次品经销商。目的就是快速回款,缓解资金压力。
慢慢的李嘉诚的塑胶厂恢复了正常经营,供应商和客户也看到了李嘉诚的责任和信誉的他意识到产品的质量保障才是经营长久的关键。同时经营不能过于激进,使自己负债太多,这样一旦发生突发情况,无论多好的生意都被现金流逼死了。
不久塑胶厂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挺过难关的李嘉诚也在不断思索,如何在众多厂家中取得自己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