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定了!山西未来五年产业发展小目标:2020年全省非煤产业占比达到60%以上…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山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4%,煤炭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46.8%,形成“一煤独大”“头重脚轻”的产业结构特点,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外部市场发生变化对该省工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对此,《规划》提出多项发展重点,并明确到2020年,山西全省非煤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基本形成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18%,全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未来数年,山西将加速改造传统产业,逐步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传统产业生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发展高端化。煤炭、冶金、焦化、电力四大产业将实现优化升级。

振兴发展新支柱产业亦是重点工作之一。其中,山西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以电动、甲醇、燃气汽车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到“十三五”末,该省电动车生产能力将达到12万辆以上。

《规划》还提出,要重点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等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潜力产业。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信息安全产业,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空间信息产业等均在发展重点之列。

同时,山西提出要抓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战略机遇期,利用山西品牌丝路行、境外合作园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沿黄经济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载体,全面推进交流合作,支持上下游关联产业企业在境外建立原料开采加工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全力推进开放口岸体系建设。

以下为规划全文:

山西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为指导未来五年我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转型发展,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

(一)发展现状。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加快发展,我省工业经济总量扩大,结构优化,素质提高,实力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规模总量进一步扩大。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全省煤炭产量9.44亿吨、发电量亿千瓦时、焦炭产量万吨、钢材产量万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上升,由2010年的41.6%上升至2015年的53.2%。煤炭、冶金、焦化和电力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65.2%调整至2015年的46.9%,重点培育发展的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食品等新兴产业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34.8%上升到2015年的53.1%,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狠抓工业节能降耗,统筹推进其他领域节能降耗,全社会节能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10年的1.78吨标准煤下降至2015年的1.44吨标准煤,五年累计下降%,实现节能量4300万吨标准煤。工业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9.2%,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201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2%,综合利用量达到1.3亿吨。朔州市被国家列为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试点城市,全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四是企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我省企业技术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创新投入和产出均有较大增长。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4家,建成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43户、产学研合作基地3个和行业技术中心15户。行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碳纤维、特种钢等重点产品技术实现了进口替代,千万吨级智能煤炭综采成套装备、动车组轮对国产化、煤层气勘探装备等部分行业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显著增强。

五是“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确立了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贯标体系和架构,在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次上推动实施试点,取得了很大进步。围绕我省产业特点,实际研发了一批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建设了太钢、潞安、太重、晋煤、阳煤、经纬纺机等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有力提升了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六是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安全管理,全面提高全省信息化整体水平。2015年,全省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普及率达%,居全国第10位。全省政府网站已基本实现电子政务全覆盖,信息公开功能日臻完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稳健复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产业体系。2015年,我省信息产业实现收入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8.4亿元,电信及软件业务收入达到284.5亿元。

七是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先后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清理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项目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外部环境明显改善,中小企业在“专、精、特、新”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步伐。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8.25万户,全年完成营业收入2.33万亿元。全省企业从业人员存量的75%、增量的85%以上都是中小微企业提供的。中小微企业创造了全省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仍存在着经济结构畸重、产业层次较低、技术水平落后、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等突出问题。

一是工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工业结构超重特征突出,主要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轻工业发展不足。2015年,我省轻重工业比例为7.392.7,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4%,煤炭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46.8%,形成“一煤独大”“头重脚轻”的产业结构特点,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外部市场发生变化对我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影响较大。

二是制造业发展不足。制造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无论是行业总量还是产品、企业规模都偏小,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产品初级、经营粗放,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在行业内缺乏话语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我省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电子产业、信息产业、汽车配套产业等现代化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兴产业的配套能力有限,特别是在承接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时显得尤为突出。

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仅占企业总数的8.2%,其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只占5.83%,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创新体系仍较弱,我省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仅占到全国的2.9%、2.1%和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为0.7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绿色发展能力较弱。重化工业为主导仍然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主要特征,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低能耗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企业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煤炭、钢铁、有色、焦化、化工、建材、电力等主要高耗能行业能耗比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能耗水平和资源消耗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不强。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准确判断形势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

“十三五”是山西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继续推动我省工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并实施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等战略举措,为全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加快发展明确了思路、方向和路径。省政府连续出台的促进工业稳增长、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助推中小企业成长、减轻企业负担等一揽子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经济发展的向好因素正在逐步累积。产业结构进入加速调整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动力;煤炭等大宗能源原材料产品市场下行倒逼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兴产业将成为投资和发展的重点领域;从严落实“两个责任”,全面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为我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营造了良好环境。因此,我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既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又面临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我们要着力化解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奋力抢抓新常态蕴含的机遇,将保持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作为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政治责任,大力强化改革、市场、创新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努力推动我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快速发展。

(三)主要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得到较快增长。工业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以上。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工业园区生态化,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合理,工业新型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省非煤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

工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18%,全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国内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取得突破。到2020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家以上。

“两化”深度融合成效明显。全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到2020年,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8%;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0以上。

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进一步夯实。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有线无线、各种制式融合建设的宽带网络协调发展,到2020年,城市家庭实现光纤全覆盖,行政村基本实现光纤到村,全省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5%,宽带应用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四、发展重点

“十三五”时期,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发展新支柱产业、潜力产业和信息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稳步发展。

(一)加速改造传统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逐步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传统产业生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发展高端化。

1.煤炭工业。

围绕“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的发展要求,全力推动煤炭消费革命、供给革命、科技革命、管理革命,重点推进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提质,全力打造煤炭产业升级版。

以安全绿色开采、清洁利用为重点,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推进煤炭开采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提高煤炭利用的清洁化、低碳化程度,努力提高清洁煤炭生产供应能力。着力推进煤转电、煤转化产业发展,有效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建立关闭矿井衔接机制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构建有效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市场需求调节煤炭产品结构新机制。

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开发建设和运行的现代管理体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搞好大基地、大集团建设,着力推进现代化矿井建设,加大煤矿技术改造力度,不断提高矿井的标准化、现代化水平,提高煤炭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

2.冶金工业。

以分行业控制、补齐短板、延伸链条、优化配置、改造提升、打造园区为重点,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点发展不锈钢、铝、镁、铜合金等深加工产品,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降低原材料、能源和中间产品物流等综合成本,提升我省冶金行业整体竞争力。

钢铁产业以延伸产业链条、优化品种结构、深化节能减排、推进技术创新、加强资源保障为重点,平稳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太原、临汾、吕梁、运城、晋东南五大千万吨级钢铁基地。继续推进企业集团化和产业基地化、园区化发展,有效促进产业优化整合。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支持太钢集团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特钢和不锈钢生产;支持省内普钢生产企业以市场方式组建产业联盟,开展技术、物流、市场营销等方面创新合作,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提高市场生存能力。重点抓好品种质量、新产品开发、节能环保工程配套、余能回收、资源综合利用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能效和环保达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铝产业坚持煤电铝材一体化发展思路,优化产能和资源配置,推动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南部、西部和中部三大铝工业产业集群,重点建设运城、吕梁两个百万吨铝工业基地。以产业链协同优化、产能配套、延伸加工为发展方向,推进“煤—电—铝”协同发展机制,优化“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产业链,促进资源就地转化。支持大型铝企业进行行业整合,大力拓展铝材深加工领域,形成3—5家铝产业链配套的大型企业集团。

镁产业以发展提升、整合优化、延伸产业链为发展方向,提升镁合金延伸加工和工艺配套,提高镁合金产品生产规模。重点布局太原、运城两大镁产业基地。支持镁产业集团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鼓励发展再生镁产业,形成3—5家原镁生产、配套镁合金深加工产品生产的大型企业集团。重点推进实施中条山有色、银光镁业等企业发展原镁生产和镁深加工项目。

铜产业以稳定铜的采选冶为基础,以延伸铜产业链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性能铜合金、压延铜箔、挠性覆铜板等深加工产品,重点推进实施中条山有色铜矿采选、铜冶炼以及阴极铜和铜材加工项目。重点布局运城和太原铜产业基地。发挥晋西春雷军工民品铜合金板带生产技术的互融性,发展IC封装用高性能铜合金带、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镍硅合金、汽车、高铁、军工航天、新能源LED用铜等产品。

到2020年,全省冶金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其中:钢铁产业达到4000亿元、有色金属产业达到1000亿元。

3.焦化工业。

坚持“稳焦兴化、焦化并举,上下联产、以化领焦”,严格控制焦炭总产能,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化工焦、培育洁净焦、压缩冶金焦、巩固铸造焦,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转移化解过剩产能;推进焦化化产延伸,培育壮大化产品深加工产业,逐步由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以化领焦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鼓励行业内外联合重组,加快基地化、园区化、大型化改造,打造全国一流焦化产业基地,推动我省焦化工业全面迈向中高端。

全面提升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水平。引导焦化集聚区和焦化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科学选择适合的利用路径,鼓励发展起点高、规模大、节能环保效果好的焦炉煤气制甲醇、天然气、乙二醇、合成氨、合成化学品(油蜡)、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CPP)等多联产项目;鼓励大型焦炉煤气制甲醇企业自主研发或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继续向甲醇制烯烃、芳烃、汽油等下游产品方向发展,进一步延伸焦炉煤气综合利用产业链。

促进煤焦油深加工向精细化发展。以我省现已形成的煤焦油加工装置为基础,引导省内煤焦油加工企业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各有侧重、特色发展,各自做大做精一个或几个产品链,提高馏分加工深度和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洗油、酚油、萘油、蒽油等馏分的后续精细加工化学品,重点推进沥青制针状焦及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特种炭黑、核石墨、沥青基碳纤维等高附加值碳素材料,促进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推动粗苯精制向新材料方向延伸。以延伸发展新材料产业为重点,集中粗苯资源着力扶持具备深加工技术实力的企业,推进焦化粗苯深加工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顺酐、噻吩及其衍生物、己二酸、己内酰胺等精深加工产品,延伸发展尼龙系列、新型工程塑料等新材料产业,实现苯下游精细化工快速发展。

以园区化为方向提高产业集中度。以项目园区化、企业规模化、产业链条化、技术工艺先进化、装置大型化为方向,鼓励现有重点焦化集聚区以外的企业,通过产能置换、企业重组、搬迁等方式,向现有500万吨级及以上焦化集聚区转移,建设现代化大机焦和大型化产集中加工项目,完善集聚区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集聚区建设的集约化水平。

到2020年,全省焦化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化产深加工优势进一步提升,焦炭产品市场进一步拓展,行业转型升级初步实现。全省建成炭化室6米(含5.5米捣固)以上节能环保高效现代化大机焦能力5000万吨以上,形成50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50亿立方米焦炉煤气制天然气、300万吨以上煤焦油加工和100万吨以上粗苯精制能力。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其中化产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4.电力工业。

坚持科学布局、节约优先、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原则,以建设大型煤电基地、扩大晋电外送能力、节能减排为重点,推动电力产业优化升级。

推进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发电企业和煤炭企业实施股权联营合作,全省省调主力发电企业全部实现煤电一体化或长协合同运营全覆盖。合理配置动力煤资源和环境容量,促进煤炭基地与煤电基地协同发展,除城市热电联产、电网安全需要建设的电源项目外,新核准建设燃煤发电机组原则上应按照煤电一体化要求进行规划。

提升电网外送能力。采用先进直流特高压输电技术,加快向华北、华中、华东的输电通道建设。加强省内北电南送通道建设,加大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加快电网智能化建设。推进晋北、晋中、晋东3个国家级千万千瓦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安排的我省“三交一直”四条通道的建设,优化电源与电网布局,解决电力外送通道瓶颈,提高我省电网外输能力。

积极推进电力工业低碳发展。进一步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水平,加快燃煤发电机组升级与改造,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对全省现役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环保设施的改造任务。在确保供电、供热及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淘汰落后产能,在新项目核准中,鼓励按照等煤量替代的原则关停服役期满、能耗指标高、排放不能按期改造达标的煤电机组。有序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的节水节能超超临界零冷机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加快电力市场化建设推进力度。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培育售电市场主体,有序放开发用电市场,增加市场交易电量,提高跨省区电力市场交易比例,扩大省内、省外两个市场的电力消纳能力。加快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研究建立电价交叉补贴额度平衡机制和不同电压等级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有序推进配售电业务向社会资本放开,鼓励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发展配电业务,多途径培育市场主体,探索区域电网建设运营新模式。建立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形成公平规范的市场交易平台。

到202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预计达到1.3亿千瓦,全省外送电能力达到6000万千瓦。

(二)振兴发展新支柱产业。

1.装备制造业。

以促进创新发展为主题,以装备制造园区为载体,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煤机装备、煤层气装备、煤化工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农机装备、基础工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先进装备制造,将山西建设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

轨道交通装备要以高端化、系列化、成套化为方向,发展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城际和城市快捷轨道车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产品,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突破动车组用钢、铝镁合金等新材料技术,建设太原、永济、大同三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煤机装备要不断提升煤机系统集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适用各类煤层和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三机一架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煤矿井下机器人,发展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自移式破碎站、转载机等自动化开采成套设备,打造山西(太原)煤机技术研发中心和晋中、晋东、晋北三大煤机制造产业集群。

煤层气装备要发挥石油钻具装备、煤机装备研制优势,依托煤层气国家级实验室、煤层气开发利用研究中心等,加快煤层气钻探尖端技术、井下松软煤层高效钻进技术等研发,发展煤层气勘探高精尖勘探装备、定向钻机、智能化排采系统、径向钻机等产品,建设太原、晋城两大煤层气装备制造基地,发展大同、运城煤层气特色应用基地。

煤化工装备要发展智能环保焦炉成套设备、特种煤炭气化成套装备、劣质煤综合利用成套设备以及特种材料设备,加快攻关大型、高压、高温、高效化工装备技术,洁净利用“三高”劣质煤技术等,打造山西现代煤化工装备品牌。

节能环保装备要着力培育优势技术装备产品,推广高效锅炉(窑炉)、电动机、变压器和高效热能回收系统应用,发展一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装备、环境治理技术装备及噪声、辐射防治装备等环保重点技术装备。重点布局太原、长治、运城三大基地。

农机装备要发展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重点布局太原、晋中、运城和长治四大产业集群。

基础工艺装备要加强铸、锻、焊、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粉末冶金等工艺研究,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与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等,加强工艺装备及检测能力建设,发展高端液压元器件和系统,高精、高速、智能数控工作母机等基础装备、重型机械装备。

智能制造装备要坚持制造与服务并重,重点突破关键智能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提高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水平,开发以新型传感器及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表、精密仪器、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精密传动装置、伺服控制系统、增材制造装备、多用途通用飞机、特种飞行器、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化食品制造生产线、智能化纺织成套装备等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

新能源汽车要以电动、甲醇、燃气汽车为重点,推进煤基醇醚燃料汽车、煤层气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型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支持先进发动机总成、底盘总成、电子控制和信息系统等研究与开发,打造太原、晋中、晋城电动汽车产业基地,晋中、长治甲醇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