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5日,《人民日报》以“9张图告诉你中国经济到底还行不行”为题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其一是互联网产业,其二便是节能环保产业。金融危机之后,国家提出了战略新兴产业的概念;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列在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那么,环保产业作为国家所倚重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能否实现从战略新兴产业到支柱产业的华丽转身?
延伸阅读:
【重磅】2015中国环保市场发展新常态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支柱产业,环保产业形态已初现端倪
什么是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什么是支柱产业?一个产业在一个国家产生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才被称为支柱产业。并且支柱产业往往有以下几点特征:规模、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集中以及在市场占有、出口、就业、技术成熟、需求、效益、增长性等方面也有鲜明的特征。在过去10年里,环保产业无论从产值、从业人数、企业数等方面都呈现出了非常快速的增长,尤其是产值更是以数量级速度增长。但是从长远来看,环境友好产业将会成为新的着力点,是环保产业的外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环保产业的综合性特征,GDP不是绝对的指标。
从体量上:环保产业有望达到支柱产业标准从优先发展产业的地位到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再到提出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伴随环保产业的发展,对环保产业的定义范畴也在不断扩大。从最早在1990年对环保产业的定义: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等活动的总称,到2004年第一次环保产业普查时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环境需求……并且扩大到了包括涉及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友好的技术与产品、节能技术、生态设计及与环境相关的服务等。2012年明确提出了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三部分,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和服务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总报告中,节能环保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对环保领域的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领域的投资总需求达到3.4万亿元,较《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投资需求总额增了一倍以上。
从2004与2011年两次全国范围内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看,环保相关产业从业单位数从2004年的个上升到了2011年的个,年均增长速度达,10.8%;环保产业相关从业人数从2004年的万上升到2011年的万,年均增长速度达10.4%;环保产业收入总额从2004年的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亿元,年均增幅达31.3%。总体来看,从2004年到2011年,环保产业从业单位及环保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数都增加了一倍,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收入总额(亿元)增加了将近七倍。这表明了我国环保产业体量正在急剧增长。
“气十条”、“水十条”、“土壤十条”被誉为环境问题治理的三大战役,一系列新政策为传统环保产业催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机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中国“十三五”规划环境与发展国际咨询会上指出,“十三五”是环保负重前行期和大有作为关键期。环保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指出,每年中央政府的大口径财政预算是环境保护,大概在两千亿元左右,有人估计需要投入十几万亿元甚至二十万亿才能基本解决“十三五”的环保任务。据此可以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的年产值不会低于4万亿。而纺织产业作为现有的支柱产业,一年的投资总额在3.3万亿左右。因此,从体量上看,环保产业有望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
产业引领:环保产业在某些区域已经成为主导产业1环保产业在某些特定区域得以率先实现和优化发展环保产业污染形势成为发展的瓶颈与约束性指标,使得环保优化发展在某些特定的城市和区域得以率先实现;在局部经济发达和环境敏感地区,环保产业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首先,环保产业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未来五年“气十条”的实施过程中,北京市需要投入一万亿进行大气环境治理,依此推算,京津晋、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将达十万亿计,全国投入总计保守估计也要二十万亿,这其中并没有统计相关产业的带动。早在1999年北京的大气治理就喊出了口号:决不让污染的大气进入新世纪。1999年至2012年,北京一直进行了十六个阶段的大气污染防治。雾霾出现后,北京市又提出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五环内工业厂区全部搬迁,包括首钢搬迁;带动和完成了城市能源结构调整,2000年,煤炭所占比重高达58%,至2015年预计可以降到16%;带动了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老旧机动车淘汰,推行国五标准、新能源汽车、清洁汽车等。由此可以看出,环保产业在某些特定区域已经成为了限制性和主导性产业。
2、环保产业将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催生新的产业其次,环保产业发展将带动城市发展的布局和生产生活方式调整。2013年,我国天然气整体的进口再生产是1700亿。据分析指出,到2030年,中国国内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4000亿立方米。其中生物天然气将达到500亿立方米。天然气需求量增长的三个刚性需求:首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的地区的大气污染的治理必须依靠能源结构的调整,京津冀预计天然气需求会达到500亿立方米。第二,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居民日常燃气使用的需求会达到10立方米。第三,城镇化进程中,燃气需求是巨大的,进而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机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此前提出,发展生物质燃气产业是促进克霾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是发展清洁能源缓解化石能源短缺、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更是实施清洁能源支撑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战略、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15年生物天然气产量将达到220亿立方米。全国城市污水排放300亿,收费不足1元/吨,运行费不过300亿/年,投资2000亿;生物天然气500亿/年,价值超过1500亿运行费用,投资超过2000亿。因此,数据表明生物天然气的市场将远远超出城市污水市场。
行业引领:环保产业可以带动一系列综合领域调整城市中的传统思路是清污、治污、截污、保水,将逐步扩展为景观、经济、生态、文化一体,扩大城市内涵,实现综合调控。单一治理模式解决不了环境问题,必然衍生一些新的模式,在此背景下,环境医院等新的环境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习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习主席的16字方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先是山水林田湖,再是水的综合治理,其体量带动了生态修复、土地升值等一系列综合领域的调整。
以水为例,城市污水被普遍认为已经达到饱和,但实际上市场潜力非常大。这主要在于治理模式的转变,从企业源头处理、传统污水处理厂、三河三湖治理的末端治理要走向区域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文明方向的治理。
全国各地围绕综合调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如贵阳市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便是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和修复理念的集中体现。南明河水环境的综合环保新兴行业整治一期投入42.8亿元,二期将增加40多亿,沿河打造了河滨公园、筑城广场等七个文化景观,将会形成公园彩都、筑城广场等六个功能分区。浙江提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一手抓的“五水共治”,以期达到一石多鸟的目的,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化环境更惠及民生。上海市打造全球城市提出六水理念: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
因此,环保产业要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附属行业成为牵引性的龙头产业,才能够真正成为支柱产业。
环保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习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曾经说:我们在发展上,不能用别人的昨天打造我们的明天,要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创新、创新、再创新。在稳增长、促发展、转结构的大形势下,传统环保产业很难沿着传统的模式继续发展,必须有创新的发展模式和思维理念。
1、要有互联网思维,构建大产业大平台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互联网思维。近二三十年的工业革命是“互联网+”的革命,这是跨界经营的力量,模式为王的时代。在环保产业中,最先提到互联网思维的是固废行业。我国的固废行业发展很慢,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美国的固废行业在1980年~2000年二十年间得到迅速发展,生活垃圾处理率从11.4%提高到43.1%。我国真正做到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率仅为17%,正处于美国1990年前后水平。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固废处理产值已占到环保行业总产值2/3。在互联网思维下,一些环保公司开始了全新的业务模式尝试,如桑德公司通过环卫控制整个垃圾收运环节,实现了垃圾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高度整合。通过这一战略性布局,实现环卫与下游业务协同合作,并创新出更多的利润增长点。利用垃圾收运网络,掌握了清扫、运输和终端处理一体化的超级渠道。
2、技术理念与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唯一推动力,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等。2014年初,专家委员会提出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实现中国水处理事业的跨越发展,这便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勇于承担推动历史发展的责任,实践创新的思维理念。因此,概念厂的提出与世界发展趋势不谋而合。概念厂中明确的突破性进展是:重新审视污水厂,变负资产为正资产。无论工艺和标准发展到多么先进,污水处理厂都只能是负资产。但是如果可以将之变成公园、湿地、文化景观、设施农业,提供热能、土地、清水、营养物,污水处理厂在景观、生态、经济上都会变成正资产。地下污水厂的建设,也是污水处理事业的一大创新。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和对环境要求的提高,特别是针对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大城市来说,在某些特定地区开始建设地下污水处理厂,除了节约了用地,地下污水厂还有两个优点,噪音和臭味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地下污水处理厂的模式目前在广州、深圳、贵阳等地已有成功范例,北京在建设稻香湖项目同时,也启动了槐房、北苑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3、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实行走出去战略随着中国环保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环保领域,外资、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格局正在发展变化,中国环保企业也开始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环保市场的远征。中国环保产业要想成为支柱产业并取得长效发展,必须提升国际竞争力,实行走出去战略。继2009年桑德签下沙特5.6亿元水处理合同,开启国内水务企业走上国际首次尝试之后,中国的一些大型环保企业与国外开展了多次有效地技术交流和商务合作,如北控与马来西亚污水处理的合作。新加坡樟宜第二新生水厂的公开招标吸引了来自新加坡国内和国际上的7家水务企业来投标。北控水务国际作为-UEN联合体的牵头人为DBOO项目的最优中标人,占有80%的股权等。由此可以看出,国外企业单向走进中国的格局将发生改变,中国环保企业也开始全球征程。
4、立足国产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环保市场。以发电行业为例,我国第一个亿的装机容量使用了100年。自1996年起,我国装机总量位居世界第二。2013年装机总量达到世界第一亿千瓦的水平,连续九年每年达到一亿的装机容量,每年都有一亿的脱硫市场。污泥行业也是如此。污泥处理使用国外进口设备一般投资在50万元/t污泥(80%)左右,运行费用很难低于300元/t污泥(80%),但如果使用自主创新技术则可以使得总投资在20万元/t污泥(80%)左右,运行费用达到300元/t污泥(80%)以下。以喷雾-干化技术为例,在绍兴的和360t/d的BOT项目,收费约为120元/t污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参与的萧山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焚烧工程,从07年的60t/d到2013年的1200t/d,只使用5年左右时间就实现了规模化。具有原创性和集成创新性,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技术降低了投资与成本,可以迅速占领市场。目前我国所有在建和已建的污泥焚烧将近4000t/d,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怎么来利用才是重点问题。
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从战略新兴产业到支柱产业,环保产业已经初现端倪。环保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前景光明。新时代下,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理念创新等。最后,中国环保产业需要走出国门,全球化发展才能取得长效发展。
我们相信,环保产业真正实现从战略新兴产业到支柱产业的华丽转身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