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全面赋能
多方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窗口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抗疫中逆势成长,成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支撑。《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迎来新一轮政策窗口期。近日,从中央部委到地方,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接连出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全面赋能,大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蓄势崛起,其中,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成布局重点。
专家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保持韧性和潜力的强大根基。充分激活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经济新增长点,将在稳经济的同时铺就更坚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亮色凸显
1至4月,河北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甘肃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比一季度提高5.4个百分点……近日,各地陆续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经济新动能加速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亮色凸显。
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并未停歇。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需要依靠供给侧改革和技术进步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产业不断升级、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并保持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发力点。
危中寻机、变中求进,不少地方正抢抓机遇,加快布局。6月6日出炉的广州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25%左右。记者从同日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合作事项签约仪式上获悉,长三角地区将共建长三角一体化量子通信干线网络,培育和发展量子通信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此外,围绕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福建厦门研究精准扶持举措,努力做强做大生物医药千亿产业集群。广东面向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布局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据悉,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等区域,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望加速崛起。
更多政策利好持续释放
更多利好还在持续释放。根据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我国将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强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建设;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
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以及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到大力发展生物经济,培育若干生物集聚发展高地;从加快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到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延伸航天产业链条,扩展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应用;从制定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到支持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发展,推动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实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路线图已敲定。
围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系列产业政策形成联动合力,并与科技、金融、人才等政策形成叠加互补。
力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一马当先。据悉,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有关部门将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破除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深层次制度障碍新兴行业战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发展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投入。
在资金保障方面,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强化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金融支持。此外,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将加大力度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推动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的优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如火如荼推进的“新基建”也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副所长周游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新基建”所涵盖的新兴技术,将带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基础设施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启新一轮的快速增长。
夯实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公开征集“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建议,切实梳理、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业内指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存在关键材料和部件自主可控性较低,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不足,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亟须加大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激发创新活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培育更多经济新增长点,夯实高质量发展之路。
除了在科技创新能力和体制创新上酝酿更多突破之外,李建军表示,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制度安排,充分激发市场的创新和热情。同时,要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在贸易投资等方面强化便利化措施,积极吸引海外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国扎根落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启新一轮快速增长。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所长程楠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迭代速度很快,要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议加快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和项目,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开展产学研、上下游的联合技术攻关和应用,引导先进技术和工艺在更大范围得到应用推广,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还要特别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体系的建设。”李建军建议,通过直接融资和创投资金、产业引导资金、政府担保资金等多种方式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为创新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创新企业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为企业融资提供“募投管退”的良性闭环渠道。
周游表示,需进一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统筹协调,在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吸引相关的信息技术、装备、人才等高端要素的快速集聚,促进人力、物资、信息的高效流动,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格局。(记者班娟娟郭倩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