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未来10年,技术创业的七大铁律

当然一个项目的基因有时候也不是那么绝对的。不是说一个运营类的项目,我运营很擅长其他就无所谓了。摩拜运营做得好,首先得产品过关,没产品就谈不上运营。游戏也是类似,游戏需要的也是产品和运营基因。迅雷这个事需要的是产品和技术基因。总之一个事能做多大,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说白了就是“木桶原理”。

但是,总体而言,我们认为CEO的基因必须要和赛道的基因相一致。换句话说,如果是纯技术背景的人,想做外卖,你会发现技术再牛,你用在外卖上也使不出多少劲儿。那怎么办?找个强运营背景的人做CEO。

所以技术人创业,不能舍本逐末,不要为了追求技术主导或者一定要当老大,而选择一个很不性感,或者天花板很低的赛道,那这事就没价值了。

正确的姿势,是首先选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然后缺什么补什么样的合伙人。如果这个行业的基因和你个人的不相符,那就找一个CEO,自己做二把手。正如早期的滴滴不是一个技术驱动的公司,但如果你是张博,滴滴显然是一个最正确的决定。

这个说起来容易,但其实做到很难,为什么?首先要求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其次要有能容人、甘居人后的宽广心胸。

第三

ToC的CEO是首席产品经理,ToB的CEO是首席销售

ToC创业公司的CEO,通常都是首席产品经理。为什么?首先中国互联网20年发展里,以模式创新为主导。即使是运营驱动的项目,也得先有产品,才有运营,所以CEO必须要有很好的产品思维。

当然这不代表我是一个技术创业者,我是一个码农,就不能成为首席产品经理或者首席销售。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马化腾也是技术出身,但他绝对是腾讯的首席产品经理。

我听说马化腾把腾讯所有产品都用过了。大家知道腾讯有多少个产品吗?我觉得至少有上千个,活的死的,见光死的和没见光就死的。如果说创业公司的CEO是首席产品经理,这个相对容易做到,因为创业公司就一个产品你还不天天用?但是做得像腾讯这么大了,公司有各种管理各种人事,CEO还能如此在产品上,这个是相当难得的。受此影响,整个腾讯都了马化腾的产品基因。

所以我整体的感觉是,CEO的基因就是公司的基因。马化腾是产品基因,腾讯就是产品基因。李彦宏是技术基因,百度就是技术基因。我非常相信“基因决定论”,一个公司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是由他的主观意愿,而是由他的基因决定的。所以BAT中每一个都把其他两家的事做了一遍(腾讯做了soso和易迅,百度做了百度Hi和有啊,阿里做了搜索和来往),但没有一个成功的。

说完了ToC,ToB这块更容易理解,ToB业务的CEO通常来讲都是首席销售。很简单,因为公司很小的时候,第一单肯定是老板自己卖出去的,朋友也好,关系也好。特别一些大单,大单必须老板出马,如果只派一位销售总监,对方客户会觉得你不重视我。所以投资ToB企业我们要求CEO具有销售基因。万一没有怎么办?那必须有一个强销售的合伙人。大家记住,要求是合伙人,必须有股份的那种,而不是随便找个人来负责销售就完了。

第四

要用户/客户导向,永远不能纯技术导向

对于技术创业者,永远要记住: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满足用户/客户的需求,这个顺序是很清晰的。

所以在技术团队的考核上,如果是ToC就必须得是用户导向,ToB就必须得是客户导向,记住永远都不能纯技术导向。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之前做迅雷看看的时候,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迅雷看看是我们的流媒体业务,对标优酷、爱奇艺。迅雷自身是个非常技术型的公司,我们当时定的KPI就完全是技术导向的,也就是看传输的总数据量上P2P所占的比例。放到今天,大家都会觉得这个KPI定的是很荒谬的,但当时一点都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P2P就是迅雷最擅长的。

如果我们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应该要求缓冲时长要尽可能短,中断率要尽可能少。尽管P2P的比例越高,带宽占用率就越低,我们的成本就越少,但这不是用户想要的。用户不在意你的成本,不在乎流媒体的传输是来自P2P还是服务器,他们只关心看视频流不流畅。而反观我们的竞争对手,他们非常简单粗暴——直接用服务器抗,虽然成本很高,但是比我们流畅。而且我们当时为了追求P2P的比例,强制要求用户必须装插件,这简直就是把用户活生生地逼给对手。

所以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KPI,一定是错误的。后面我们把KPI调成了两点:一个是首缓冲时长,就是点视频播放按钮,到视频开始播放花多长时间,这个要尽量的短;一个是每百小时播放过程的中断次数,这个要尽量的少。这两个KPI才是保障用户流畅体验所需要的。

因此一定要记住,

技术很重要,但最终的目的是服务用户。大家不要为了秀技术而使用技术,而是要让你的技术为商业服务。

第五技术领先≠商业成功

一味地追求技术领先,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其他问题,例如成本过高,或者可靠性不够,或者你的产品只能停留在实验室,无法大规模商业化等等。

我做VC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技术给我讲得非常酷,一谈到成本,说卖给客户三年回不了本,这个就属于典型的太超前了。除非能明显地看到未来有一个显著的降价空间。否则的话,说明你这个事情做的太早了。这样就很容易成为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的那一波。

事实上,很多技术领先的东西最后都死掉了,例如协和式飞机,比现在的波音客机速度快2倍多,牛吧?但就因为成本高导致价格太贵(一个经济舱的票价和波音的商务舱差不多),同时可靠性不够,发生了一次空难以后,就没有航空公司再给他下订单了,最终破产。

还有20世纪80年代末,摩托罗拉耗资34亿美元(注意是上个世纪的34亿美元)打造的铱星计划,这些星群的信号可以覆盖地球的任意一个角落,无论你在地球的哪里,都可以通过星群向世界各地传递信息。但问题是什么呢?太贵,一分钟十几美金的那种贵,最终也失败了。

这些都是很典型的例子,说明技术领先不一定代表商业成功。

第六

技术创业要做“全栈”,不只做“技术提供商”

这个话题我之前在《人工智能只做技术服务商死路一条》中讲过,就不具体展开了,简单提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