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进,创新模式的出现,竞争与协作并存,全球金融科技正走向新阶段,将迎来蓬勃发展。这给金融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传统金融机构加速转型、拥抱新技术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2021年6月7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了《麦肯锡中国金融业CEO季刊》 Summer 2021期—— 《Fintech 2030:全球金融科技生态扫描》,围绕“金融科技”这一主题,分三章四十余篇,分析大势,分析前沿应用,分享领先做法。
金融科技VC投资持续强劲增长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金融科技的投资一直在强劲增长。统计显示,2015-2019年全球VC机构金融科技总投资复合增长率达到近20%。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金融科技投资放缓。从不同角度来看,2020年VC机构的投资金额和融资金额较2019年分别下降了9%和29%,欧洲和亚洲的降幅更为明显。
投资热情的下降也给金融科技机构带来了更大的融资挑战。自2020年部分金融科技机构开展融资活动以来,其估值大多持平甚至略有下降。以罗宾汉为例。2020年4月,公司完成2.8亿美元的F轮融资。当时的估值为83亿美元,仅比一年前高出7亿美元。一些金融科技机构迫于压力被迫收购。
同时,金融科技公司IPO势头依然强劲。2020年,十余家金融科技公司完成上市,首日总市值达到十年来最高水平。即使疫情肆虐,投资者仍然可以获得与疫情前相同的收入水平。
“独角兽”增长势头迅猛
支付、运营及基础设施、零售为炙手可热的领域
麦肯锡统计了金融科技公司在金融行业各个细分领域和市场的数量和投资情况。从产品来看,支付领域的金融科技公司仍是主流,约占23%的市场份额,获得约33%的投资;从客户细分来看,零售金融领域创新最多的企业,约占14%的市场份额,获得约22%的投资。
此外,专注于基础设施和运营的金融科技公司也不容忽视。该领域的金融公司数量约占21%,获得的投资约占30%。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公司也在积极拓展微观、公司金融等其他业务领域,借助资产证券化、区块链等服务和技术,提供更全面的跨产品解决方案。
随着投资的增加,金融科技领域的独角兽数量也在增加。自2017年以来,全球金融科技独角兽的数量增长了近4倍。根据2021年5月的最新统计,全球有包括Stripe、Chime在内的100多家金融科技独角兽,总估值近5000亿美元。
在全球独角兽中,支付、运营和基础设施、数字银行和零售借贷是四大核心领域,与各个赛道的投资分布基本一致。这一领域的独角兽数量分别约占25%、15%、13%和10%。
预计未来,各金融科技细分市场将继续挑战与机遇并存。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很多金融科技投资活动夭折,但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金融科技投资逐渐复苏。麦肯锡预测,未来12-18个月,金融科技领域的大部分赛道将继续稳步发展,包括无卡交易和经纪平台
分会成为更有潜力的赛道。七大技术将持续影响金融行业的未来
在追捧金融科技创业热潮多年后,如今投资者越来越谨慎。尽管金融科技行业总体融资水平仍处于历史高位,但全球各地的科技投资者越来越重视规模和利润成长性较好的成熟企业,对这类公司不吝投资。在融资门槛不断上升的环境下,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公司正面临着融资困难。
一些曾吸引了大量融资的金融科技企业尚未开发出可持续商业模式,可能需要快速找到一条收入更可观的道路,以继续吸引资本;一些公司已经筹集了大量资金,但仍难有效盈利;还有一些公司由于金融牌照和监管方面的复杂性,在经过一段较长的开发期后,仍未能开发出零售账户产品。
回顾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展望未来趋势,麦肯锡认为,七大技术将持续影响金融行业的未来:
1. 人工智能:自动因子发现、知识图谱和图计算,以及基于隐私保护的增强分析将发挥更大价值;智能客服、智能投顾、客户图谱、产业图谱、智慧营销和风控、反欺诈和智慧决策等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2. 区块链:智能合约、零知识证明、跨链技术等带来新的机遇;分布式账本技术在交易结算、虚拟资产、数字钱包、数字货币、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应用愈加深入。
3. 云计算:敏捷化、高弹性、微服务化的云原生优势更受重视;云计算不但让金融业从IT基建和数据中心等非核心业务中释放出来,以更低的成本和更灵活的方式获取存储、计算和服务资源,更专注于客户、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为如开放银行(Open Banking)和银行即服务(Banking-as-a-Service)等新业态赋能。
4. 物联网:万物互联构建全新诚信体系,物联网与金融服务的融合潜力无限;基于物联网的存货动产融资,将物联网和区块链整合,突破动产融资中的既有风险管理障碍;在保险领域,加速和简化承保和理赔流程等。
5. 开源、软件即服务和无服务架构:速度和可扩展性对新业务和金融创新的成功极为关键,这些新的技术让企业快速创新而无需担心技术运营和基础架构投资。
6. 无代码开发平台:无代码和低代码方式重新定义程序开发;对于需要以敏捷模式快速响应市场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而言有较大助力,已经开始逐渐发挥价值。
7. 超自动化(Hyperautomation):流程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继续代替人工;在企业业务和IT流程进行自动化改造的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事件驱动的软件、流程机器人及任何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和工作自动化能力的技术或数字化工具。
面对目前金融科技创新前沿,许多小规模变革者需要长期、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方能产生收入,而要消费者真正接受创新的商业模式需要时间。不少创业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趋势,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创新手段寻找替代资金来源。
例如,一家叫Ripple的区块链技术金融科技公司成立于2012年,如今估值已达到近百亿美元。Ripple的自有专利加密货币XRP可以作为传统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融资模式的替代资金来源,虽然尚未在行业内大规模普及,但Ripple积极主动地通过大量“概念验证”展示其加密货币能力,而桑坦德银行(Santander)也发布了一款基于Ripple的跨境支付应用。这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
老牌企业的反击
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增长是衡量其颠覆规模和速度的重要指标。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风险投资总额高达362亿美元,较2015年增加167亿美元。不少金融机构以投资者身份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并通过合作实现协同效应。
然而,庞大的投资总额却让人忽略了暗流涌动。能够上新闻、博眼球的都是有关交易规模、IPO以及技术风口的内容,流行热词比比皆是,难以区分现实与炒作。这些投资数据也无法体现老牌企业的反击和回应。
报告中,麦肯锡定义四种类型的金融科技公司。
定义一:“颠覆者”(FinTechs)是指试图使用全新方法和创新科技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新入市者、初创公司和颠覆者。它们试图打造类银行的经济模式,获客成本是其主要挑战。
定义二:“大象起舞”(Fintechs)是指正在通过重大技术投资改进服务、应对竞争威胁和捕捉投资合作机会的传统金融机构。
定义三:互联网巨头(finTechs)是指由通过金融服务巩固客户关系的技术公司所构成的大型生态圈。它们的公司规模优势可以规避定义一中提到的获客成本挑战,因此可以直接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也可以与老牌企业合作。
定义四:基础设施供应商(fintechs)是指向金融机构销售基础设施的供应商,帮助金融机构变革技术堆栈,实现数字化和现代化,改进风险管理和客户体验。
麦肯锡认为,这四种定义下的金融科技公司面临截然不同的商业前景。从能力差异化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供应商型金融科技公司的成功概率可能高于颠覆型金融科技公司,因为后者必须解决获客成本这个问题才能实现业务模式扩大。随着金融科技在各大市场逐步推进,传统型金融科技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可能来自大型科技生态圈型同业,后者的举措将构成一定的定价和利润率压力。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金融机构大力投资构建数字化产品和技术能力,转型成为技术驱动型金融科技公司。
银行如何投资金融科技企业?
综观国外案例,银行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投资金融科技企业:成立企业VC、成立加速器计划(accelerator program)、作为有限合伙人(LP)参与传统的风投基金。
模式一:成立企业VC金融机构出资成立企业VC,直接投资金融科技企业。
相对传统风投基金,企业VC更着重投资标的与母公司的协同,除了单纯的财务回报,更是要在被投企业与金融机构间建立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把技术产品嵌入到银行体系。在投前阶段,企业VC除了评估技术水平外,更会在组织银行内部与投资标的沟通,识别潜在的协同机会。在投后阶段,金融机构会与初创企业继续深化合作。在投资标的选择上,企业VC大多会投资已有基础产品或方案的较成熟的初创企业,以期在一到三年内产生协同效应。
适用金融机构:成立企业VC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高、财务和人力资源雄厚、管理专注度高、执行能力强的金融机构。企业VC需要由一个专业的投资团队负责,开展投资分析、金融科技行业、风险管理、法务及财务等工作。同时,金融机构要保障长期投入,把最新技术有效嵌入企业。同时也要客观意识到,不是每一个项目都能成功的,然而每一次投入产出的过程都能助其积累宝贵经验,夯实未来投资基础。
模式二:设立加速器计划(accelerator program)
加速器计划是指广邀金融科技初创企业,遴选符合金融机构发展的重点领域、且技术或产品成熟度达到要求的初创企业,随后邀请其入驻加速器计划。一般加速器计划为时3~6个月,期间银行与合作伙伴会整合银行内外部资源,“加速”初创企业的发展,包括提供集中的办公空间、验证产品方案、试点产品原型(prototype)、安排专家优化技术、辅导业务模式优化、争取更多融资等。对加速器计划期间成功的企业,金融机构有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的优先权。
金融机构可以选择自建“加速器”或开展外部合作:缺乏运营加速器计划经验的金融机构会选择与专业第三方合作,借助第三方的人脉网络、经验、名气等资源吸引更多优质的初创企业申请参与,金融机构借此把资源集中在自身专业领域,提供支持,比如组织部门在计划前中后与初创企业交流业务痛点、探讨技术应用合作方式,缩短成立加速器计划的前期准备时间。
适用金融机构:相比于成立企业VC,加速器计划更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和财务资源投入意愿略低、但又希望深入参与的金融机构,该模式可以较好把控财务投入,也可以针对性筛选最有合作潜力的企业。邀请众多初创企业申请还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接触到全球最新的金融科技情报,培养市场敏锐度。同时,集中的办公空间可以更深度与初创企业交流讨论,提高合作几率。
模式三:作为传统风投基金的LP(或联合投资者)
金融机构作为传统金融科技风投基金的LP,指导整体投资战略和投资方向,风投基金的投资团队具有更高自主权,负责金融科技企业的日常投资执行和运营。相对而言,该模式下金融机构的人力和财务的资源投入较成立企业VC更少,但金融机构依旧能够享受到广泛接触大量初创企业的好处,快速了解最前沿技术和初创生态系统的发展动态,有效培养自身的市场敏锐度。
适用金融机构:自身投入预算有限、且希望利用专业风投能力的银行。该模式能更高效挖掘优质的金融科技企业,不用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或参与重大单项投资决策,只需要指导基金的整体战略和投资方向,还能规避内部管理或监管要求。比如每笔交易只需走常规的风投决策流程,合理规避了冗长的传统银行审批流程,某些国外的风投还能规避监管机构对银行的股权投资上限。需要注意的是,在该模式下与被投企业相对疏远,建立深入合作关系需要更长时间。
“金融科技”这一词代表着“金融”与“科技”两个世界的碰撞与融合。发展至今,金融和科技的深度结合既创造了协同,也带来了变革。当今全球范围内庞大的投资金额凸显了金融科技这股革新力量的规模和速度,然而其背后蕴含的商业前景却不能一概而论,仍需接受时间和市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