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左永刚丁鑫夏青
编者按:中国经济目前已告别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随着去年12月份各项宏观数据的公布,通胀再度发力和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稳现象依然突出。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新动力究竟在哪里?城镇化、资本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将成为今年乃至未来“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新动力之:多层次资本市场
多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业人士表示,加快城镇化,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发展新兴产业无不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法宝”。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善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赵昌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给不同成熟度、不同规模、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新兴产业企业提供支持。比如,对于成熟度较高、规模较大且有较强盈利能力的新兴产业企业,主板能够为其提供融资支持;对于规模不太大,且具有一定能力的新兴产业企业,中小板和创业板能为其提供融资支持。
新兴产业如何利用资本市场?赵昌文认为,一方面新兴产业类企业应加强公司治理和管理规范,提高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使资本市场向新兴产业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基本形成,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将于1月16日在北京金融街正式揭牌。作为全国性场外市场运营管理机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将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重要融资渠道。
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尽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才能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开拓多样化的融资渠道迫在眉睫。
赵昌文认为,在债券市场方面的创新,如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也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同样,加快城镇化,增加对民生公共设施的投入也需要发展债券市场的作用。记者了解到,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正在积极筹备,最迟将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后召开。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主题的城镇化被视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引擎。
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如今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但依赖财政拨款的方式不可持续。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微博]认为,市政债券是缓解地方政府公共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改善地方财政状况、推进一国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
“从长远来看,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势在必行,它不仅是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还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下的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债券市场、防范和化解地区经济风险的客观需要。”刘纪鹏强调。
“十二五”以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已经成为共识,目前作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重要渠道——债券市场融资正在显示出迅速扩张的势头。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统计,2012年全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城投类债券(不包括定向工具)累计达到6368亿元,同比增长148%;占银行间市场当年发行总量的比例达11%,较2011年同期上升7%。
2012年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国务院发布的《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明确要求“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而十八大报告将“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作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员安国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交通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在投资需求增长的同时,应将投融资责任更多从中央政府转移至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必须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引导私人部门投资公共服务部门和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利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融资等,而推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新动力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的集中,市场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和多元化,这会促进专业化分工,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率。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地带动相关投资、消费的增长,对下阶段我国稳增长的意义重大。
有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万到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最终拉动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各种累积效应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源已为其他国家所证明。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称,城镇化,不仅会生发出大量的农村居民对住房的消费需求,而且也能够让进城后农民的消费水平全面提升。而这两方面就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消费巨大的新增长点。同时,在这种城镇化的过程中,也是农村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及土地使用方式等发生重大变革的节点。可以说,让农民真正成为市民的城镇化,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消费增长点。
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里,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与此相对应,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4.8万亿元增长至18.4万亿元,年均增长16%。此外,2012年前三季度,内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为%,其中消费就占55%,城镇化拉动的消费已成为刺激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新动力之:稳投资
从我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看,投资依然对经济增长产生着巨大的贡献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7%,增速与1-10月份持平。从环比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6%。
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余斌表示,受多种因素影响,预计中国2013年的经济增长将大体与去年持平,其中投资将成为影响今年中国经济增长最为明显的因素。
与此同时,中央项目投资的继续回暖也发出了积极的稳增长信号,去年1-11月份,中央项目投资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比1-10月份加快1个百分点,中央项目投资自前8个月的转降为升后将对整个固定资产投资起到放大和带动作用。
在新一轮的投资中,各地均加强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而大规模的投资也将带动钢铁、水泥等原材料行业的需求,其中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个投资潮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12年5月中央提出了对于连片特困区公路等基础设置建设的投入,对于连片特困地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于此同时也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在连片特困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10多个部委共同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即将出台,并且随着该规划的实施,预计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元投资。
有业内专家表示,稳定投资的关键不是投资规模,而是投资质量和结构是否优化、合理,是否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经济转型,以此促使稳定投资拉动内需,并且促进“稳增长”,否则重复投资、低端投资将不利于我国接下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将带来负面效果,稳健的投资依然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此外,2012年1-11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5%,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1.8%,比1-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在新一轮的投资中依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前11个月的民间投资略有回落,但是,民间资本已经在各部委出台的鼓励政策的带动下,内在力量正逐渐促使着民间资本更加有力的发展。对于扩大民间投资来说,也是“稳增长”和“调结构”两者间相对重要的结合点。
新动力之:战略性新兴产业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与之相关的各项产业也会在城镇化的带动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将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起到更加强劲的带动作用。
工信部部长苗圩曾指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既是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也是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生物产业已经在近日正式被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到2020年,将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等目标。
而对于生物产业的具体发展目标,《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率显著提升;生物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智慧产业的发展,而智慧城市作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推动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转型,为企业发掘新增长点和转型提供新的思路。
在智慧产业的发展带动下,包括电子政务、数字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慧医疗等众多应用领域发展,将会带动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带来更加积极的信号。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室主任陈耀认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这些产业在地方的扎根可以吸引高端人才的流入,也会随之带动一系列产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的集聚及人口的集中都将对推动城镇化进程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新动力之:经济增长重质量
本周五,2012年GDP等数据即将公布。此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预计,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可以达到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而业内专家预计的数据也普遍在8%以下,7.5%以上。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告别高增长,进入中速时代,不过仍会保持7%以上的增速,预计2013年经济增速将在8%以上。值得高兴是,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发展的关注点开始由速度转向质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GDP同比增速逐季回落:第一季度为8.1%,第二季度为7.6%,第三季度为7.4%。考虑到2012年第四季度中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普遍向好,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明显。业内专家预计,第四季度经济增速预计将大幅上行至7.8-8.0%,中值为7.9%。
作为宏观经济重要先行指标,中国制造业PMI从2012年9月份开始反弹,并连续3个月处于荣枯分界线之上。此外,2012年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延续了9月、10月以来企业利润的增长态势,同比、环比双双创出年内新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一系列宏观数据表现良好,显示经济增速已经开始趋于稳定,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因素正在形成。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将回升至7.9%,全年经济增速在7.8%左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也预计,2012年GDP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年初目标。
虽然业内普遍预计的2012年GDP同比增长幅度超过年初设定的预期目标,但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中国经济目前或已告别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到一个次高速增长阶段。中国长期经济增速将放缓,因受制于存在内外结构失衡、投资消费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等深层次问题,在约束经济增长的制度改革之前,结构性失衡问题仍将长期存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预计,2013年GDP同比增速仍将保持在8%左右。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最新预测认为,2013年全年GDP增长率约为8.1%。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对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走势持乐观的基准预测。他预测中国GDP同比增长幅度将从2012年下半年的7.6%在2013年上半年上升到8.0%,继而在2013年下半年提高到8.5%。他认为,2013年经济增长加速的原因包括:一是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和利润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去产能之后开始回升并拉动企业投资;二是政府将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三是2013年下半年欧美经济复苏应拉动中国出口增长反弹。
长期以来,我国对经济速度过于重视,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长都建立在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基础上。2012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经济增速下降明显。不过,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是可喜的变化。因为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目前关键问题已经不再是增长速度,而在于增长质量。
专家认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经由生产能力的大规模扩张转向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已经由经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主。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中国要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必须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不过他同时认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否则提高质量和效益就无从谈起,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民生就缺乏物质基础;要求切实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做法;要求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要求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条件下,创造比以往高速增长时期更高的效益。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充满变数,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和治理结构深刻调整。对于我国来说,深刻结构调整也才刚刚开始,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速的经济增长将是常态。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表示,由于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这两大最终需求仍将不足,同时,深刻的结构调整过程才刚刚开始,经济增长调整的压力仍然很大,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将呈现“增长放慢,结构调整加快”的城镇化 新兴行业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