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为了解决新兴行业企业“身份认证”难题,上海出台了《关于促进本市新兴行业加快发展完善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的意见》,并首创了六部门联动协调机制。目前,六部门已梳理了225个新兴行业企业的经营范围和名称表述以及行业分类,形成了《上海市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目录(2017版)》,将于近期发布。
青年报记者刘春霞
解决“身份认证”难题六部门起草《意见》
近年来,在本市“四个中心”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大量新兴行业断涌现。企业越来越希望通过营业执照的名称和经营范围来体现经营内容的创新性。不过,由于多数新兴行业超出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所划分的行业类别,导致新兴行业缺乏统一行业分类标准,面临着“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
上海二三四五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亚栋对此深有感触。“我们的上市公司是互联网公司,经营范围是互联网的相关业务,当我们要做新兴的大数据业务时,就要注册新的公司。”彭亚栋说,大数据科技公司做的是大数据科技业务,但在工商部门的名录里没有这一项,因此公司注册时就出现了找不到“婆家”的情况,“我们既不是互联网公司也不是软件公司,我们输出的是对数据分析后的智能报告,但这一项名录里没有,所以就面临了‘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
针对新兴行业登记“无规范可依、无先例可循”的情况,近年来,上海工商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对于确有社会需求、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些新兴行业,在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表述上给与支持,大力支持新兴行业发展。
市工商局副局长钟民昨日表示,优化新兴行业的发展环境,不仅需要在市场主体准入登记上有所作为,更需要形成与新兴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政府部门管理和扶持的合力,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审慎的成长环境。早在2010年,市工商局就会同市地税局、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开展调研,梳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没有载明的项目,进行了对应行业分类与代码标注,形成了相关新兴行业分类目录,从被动解决企业反映问题转为主动回应企业需求。这是建立部门间联动机制的一次有效探索。
今年,市委、市政府对支持新兴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兴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相关部门必须建立联动协同的长效工作机制,才能顺应新兴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市工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地税局、市统计局六个部门一起起草了《关于促进本市新兴行业加快发展完善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的意见》。
六部门现已梳理出225个新兴行业企业
钟民介绍说,《意见》主要明确了三项工作原则。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完善问题发现、解决机制,把握重点、攻克难点,着力破解制约“四新”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坚持需求导向。积极关注产业热点和企业需求,尊重企业首创精神,注重将市场和企业需求转化为普惠性的政策措施,加强经验总结,完善长效机制。三是坚持协同推进。围绕促进“四新”经济发展,强化部门协同,建立会商机制,加强协调配合,明确行业准入指引。
《意见》明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工商局、市地税局、市统计局等部门组成,负责协调解决新兴行业分类、经营范围规范表述等问题,研究制定《上海市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考虑到工商登记是新兴行业企业进入市场的必经程序,工商部门也是最先掌握企业需求的部门,因此《意见》明确将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市工商局根据企业需求适时召集联席会议并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意见》昨日发布后,本市各相关部门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部门间信息沟通、联席会商、协调服务机制,为本市新兴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培育支撑发展沃土,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不断强化创新驱动、高效融合的持续发展路径。
目前,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六个部门已梳理225个新兴行业企业的经营范围和名称表述以及行业分类,形成了《上海市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目录(2017版)》,将于近期发布。《目录》将成为本市政府部门对新兴行业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标准,使新兴行业企业在市场准入的各个环节和经营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认同,切实解决新兴行业企业“身份认证”等难题。今后,随着新兴行业的不断增多,《目录》还将动态调整。
市工商局副局长钟民表示,这个《目录》一经颁布就是上海新兴行业统一的行业分类标准,不仅是相关部门都以这个目录作为自己的服务和管理新兴行业的行业分类依据,同时各企业登记部门也将依据这个《目录》来核准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表述、行业归类和代码标注,所以《目录》一旦实施,工商部门各个登记窗口完全可以直接核准企业相应经营范围和名称表述。“原来我们一些区登记窗口碰到新的行业也吃不准,还要层层请示。现在不用了,对照《目录》直接核准,大大提高了登记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