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确实不乏创业的人,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对于我们来说,可以借鉴一下成功的人的经验,同时也可以汲取一些失败的人的经验。接下来据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创业的案例。
火车机车的车载设备由数百根电线连接。如果用万用表和手动兆欧表检测每根导线的连接情况,需要3到5个人配合5天。自“CZXL-车载设备电缆智能综合测试平台”以来,只需一人半天就能完成测试。这台设备的发明者卢勇是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铁路工人。
54岁的陆勇是牡丹江电信段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39年。虽然他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但他通过努力学习来满足对电信知识的渴望。
1982年,陆勇在牡丹江电信段车载设备车间当学徒时,面对复杂的电路故障总是判断失误,老师傅仅凭声音就能准确判断故障点,这让他大为震惊,也凸显了他的不足。
渴望学习的陆勇报考了牡丹江工人大学。他白天上班学技术,晚上上学学理论。他把三年的学徒期缩短了一半,成功地出去工作了。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跳了两级,成了三等工人。带着这份勤劳和求知欲,陆勇逐渐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挑战了技术难题,逐渐成为车间的技术能手。
2008年,卢勇成为牡丹江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修理工区工长。有一天,在听到员工抱怨“所有设备都在机车上,日常训练很难模拟故障”后,他萌生了自己研究制作“智能训练平台”的想法,动作学校的卢勇说要做。
卢勇一有时间就去书店买车载系统相关的书籍。如果他买不到,他就借。如果借不到,就去大学和科研机构咨询。材料准备好之后,他白天在单位里收集动态数据,晚上在家读,反复推敲控制电路,研究控制方式。从查资料、画图,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设计模拟电路、引入计算机控制、连接车辆配件,再到反复测试改进。三个多月来,卢勇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半夜。最终,“CZSB(车载设备)-I型智能实训平台”在他手里诞生。
该培训平台由计算机连接和控制,可以模拟机车运行中出现的速度故障,自动生成故障点和试卷。工人们在训练平台上的演练和机车上的完全一样,效果非常好。工人们的喜悦和认可,激发了陆勇继续投身创新的热情,使他一头扎进了“R&D”团队。
为了让卢勇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牡丹江电务段创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有实训室、测试室、模拟实验室等活动场所,总面积1200平方米。辅助设备购置配备了嵌入式触摸工程机、数字示波器、数字电感电容测试仪等仪器,方便卢勇潜心研究。
近年来,陆勇不断创新完成技术创新100余项,设计开发各类试验台30余台,为解决一线生产难题做出了突出贡献,填补了国内铁路系统车载专业多项技术空白。他的科研成果获得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QC成果一等奖,2020年,陆勇新研发的CZXL-I车载设备电缆智能综合检测平台已在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投入使用,并将在其他铁路局集团公司推广应用。
多年来,陆勇先后获得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劳动模范、中国铁路联合会-机车奖章、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十大龙”等多项荣誉称号
以上关于创业的案例你都了解了吗?,希望大家可以从中获取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再结合自身的情况,把自己的事业发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