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高阶思维的六个层次图 另类思维是什么意思

记忆重要还是理解重要?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总是似是而非,难以下结论。


记忆力与理解力之争

记忆支持者的观点


答:我这几年才明白的是记忆。你记住了,那么知识就连贯了,逻辑就通了。不然我记不住,一直看不懂!

b:很多人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归为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其实最重要的是记忆。

c:记忆力是衡量智商最好的指标。智商高不高,记忆告诉你一切。如果记忆力不高,可以通过勤奋来改变。

理解支持者的观点

c:理解开悟的能力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记忆力次之。

d:读一百遍不言而喻,背是误导,理解是学习的核心。

外宾:没有理解,其他一切都是浮云。只有通过理解,记忆才能深刻。

记忆重要还是理解重要?

两者缺一不可!

就像有人说的:理解记忆好,记忆和理解总是相互促进的!比如硬盘和CPU共同完成运算结果的存储、调用、运算(理解)和再存储。请记住,运算速度快、精度高,运算效率就高,运算速度高,运算效率就快(运算结果相当于整理零碎的记忆)。但从大脑处理信息的逻辑方式来看,记忆是理解的前提。


记忆是你迈向高级、顶级认知活动的基础

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所经历事物的识别、维持、再现或再识别,是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注意句子的后半部分。记忆是思维和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大脑的整个认知活动,即大脑处理和加工信息的逻辑方式,分为三个层次九个步骤:

1、初级认知能力:输入、储存、记忆,这是底层能力;

2、高级认知能力:识别、联想、比较,这是理解能力;

3、顶级认知能力:重组、建构、创造,这是智慧能力。

按照这个逻辑,没有底层的记忆能力,你大脑的认知活动不足以产生强大的理解能力,进而上升到智力能力的顶层。

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说:臂之木生于发之末;九层平台从疲惫的泥土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换句话说,大脑在输入和存储信息后,底层的记忆能力不强,进入理解和智能的能力会非常困难。

与其说很多人输在理解力上,不如说是输在记忆力的起跑线上。

对于记忆力差的人来说,大脑中储存的信息量很小,而且是碎片化的。当大脑处理这些碎片和分散的信息时,神经网络的信息

连接也是杂乱无章的,当这些茫然无序的信息进行连接时会产生很多“信息乱码”,就像影像的马赛克一样,此时大脑就出现所谓“逻辑思维混乱”的景象。

这是因为碎片、散乱的信息无法在大脑里进行高级认知能力的“识别、联想和比较”,无法梳理不出清信息清晰的脉络,形成不了完整的理解能力,大脑的逻辑思维必定混乱不堪,大脑也就无法把碎片、散乱的信息进行顶级认知能力的“重组、建构和创造”的聚合,最终转化成智慧的能力。

所以你也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会认为:万千智慧,始于记忆!

为什么德国化学家哈柏会认为:记忆力并不是智慧,但没有记忆力还成什么智慧呢?

从另一个维度来说,美国教育研究中心的布卢姆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曾提出一个教育目标分类的框架,叫布卢姆的分类法。这个框架把思维学习分为六个层次,自低到高依次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


这个框架一直在指导和影响着美国整个教育体系目标和方法的制定,包括K-12(从学前班Kindergarten到高中12年级)和大学。从这个阶梯的分类来看,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记忆是思维学习的底层基础、底层能力;没有记忆力,记不住知识信息的基本内容,理解力从何谈起?

试想一个人脑子充斥了各种断片的信息,当这些杂乱、零碎的断片信息连接在一起时,他的逻辑思维也是混乱的、凌乱的,那么他的大脑也就无法重组、建构,创造出一条完整的有效的分析、推理、判断和决策的逻辑链,这样的头脑往往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的糊涂蛋,就是一个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往往是以偏概全、武断专横的偏执狂。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先记住比理解更重要

分两个维度来说,简单信息几乎不需要什么理解力,记住即可,比如地名、人名、作品、历史年代,山脉的高度、河流的长度等知识信息的识记,这些信息需要精确记忆,记忆力强的人可以快速成形记忆,节省自己的脑力、精力和体力,让学习变得更轻快些。很显然,这就是记忆力强的先发优势!

对于复杂的知识信息,事实上我们也很清楚,信息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无法一蹴而就,这是因为限于学习者,尤其是学生普遍上他们的知识经验,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听一次就理解信息,需要次数的重复叠加,以及作业、试题的反复练习,才能做到心领神会。而此时记忆力强的人,先发优势就更明显了!

1、首先是心理上的巨大优势

你先记住了,你才有轻松、愉悦、自信的心情,显意识上明显占据心理上的愉悦感和优越感,大脑本身自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会不由自主地驱使它进入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的动力(这种现象在幼童身上表现极为明显,当一个孩子对新接触的事物能迅速掌握时,他会自我暗示出一种优越感,外在表现出得意的样子,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行为上呈现出“不知疲倦”的状态),由浅入深,通过重复学习,击穿记忆层知识信息的外壳,深入到内部,完成对知识信息的理解和应用。

倘若你连记信息都记不住,总是带着满脑子的苦恼、焦虑和恐惧去学习,缺乏自信,不论是潜意识还是显意识里大脑神经都是处于拧巴、紧张、对抗的状态,那么你怎么可能奢望自己能提高理解能力、学习效率呢?

2、其次是理解上的巨大优势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不管要学会什么东西,先都是要记住它,在大脑中留下了印象才有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有句话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记忆力强的优势在于信息在大脑神经网络中进行连接交互时呈现三个特征:

一是信息完整;

二是信息连接的传递速度更快且更有敏锐度;

三是基于上述两点,信息可以进行充分的连接,交互,融合,更快速产生高效的认知理解力,而不只一些断片的、破碎的信息连接成混乱的、片面的认知理解力。


什么是理解?


所谓的理解,就是对信息的一种加工,创造;是指根据人的已有知识经验,以及学习自己未知知识,过分析、比较、综合、来反映材料的内涵以及材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共性和差异、本质、规律。


记忆力的先发优势一览无余。


一方面,理解力需要用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前提条件,这就意味着记忆力差的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少,提取、再现信息的能力不占优势;具体表现为在信息材料之间产生连接时,一是信息连接速度慢,二是信息连接不充分,那么他在理解新的知识信息时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同样理解一个新东西时,记忆力差的人往往慢半拍,或难以消化信息,形成理解,使得自己一头雾水;而记忆力强的人,可以快速在头脑中抓取某个信息点的共性和差异,Get那个点,形成信息同频共振的交流信息,继而产生快速的理解力。


这点我在职场中体会特别深刻,工作会议中,记忆力差,信息量少的人,思维的活跃度很低,参与发言的次数较少,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难以作出有效的交流互动。


另一方面,已有的知识经验满足不了当下新知识信息的理解时,需要进行新知识信息的补充学习,或是完全进行另一种新知识信息的学习来帮助你自己完成理解,但此时同样需要有高效的记忆力,先记住了,新学习的知识信息与为了理解新知识信息而学习的信息被记忆在神经网络中,这些信息可以获得快速且充分的连接,交互,融合,形成完整的认知思考的逻辑链,最后产生快速的理解力。

换句话说,一个人连知识信息完整的材料都没有记住,大脑怎么可能对信息进行充分有效地加工创造,形成理解力呢?

这就好比,你要一个厨师做一座满汉全席,不给他足够的调料,食材也不全,他只能给你一桌子的“炖菜”,给不了你要的“饕殄盛宴”。

我们再来回味之前提到的一句话:

我最近几年才明白的,就是记忆力,你记住了,然后知识连贯了,逻辑就通了,不然记不住,一直断片,就理解不了了!

这就是记忆力的先发优势。

但不少人认为:理解了知识,自然就记住了。

事实上,我们会看到这种理解方式是非常笨拙的、辛苦的,一遍又一遍重复新学习的知识信息,反复查阅资料,效率非常慢。与其说是在理解信息,不如说本质上就是在进行信息材料的重复记忆,让信息完整记忆在大脑里,“熟烂于心”然后让信息材料获得充分的连接,交互,融合,最后形成理解记忆。但这样效率很显然无法适应当下高节奏学习环境的要求,尤其是应试教育的考试,要求的是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信息的原貌。在网络上被封为史上最强大的学习法“费曼学习法”,虽然该方法有助于提升知识的理解力,但作为步入社会前的教育,理解信息的内涵,且能记忆信息的原貌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

如果你拥有记忆力的先发优势,记忆力与理解力的关系大致可以描述为这样:

记忆力强的人,第1次是记忆,第2次是重复记忆,第3次重复是记住了,第4次重复是由浅入深,第6次重复是深度理解,第10 次重复是灵活应用。

记忆力差的人,第1次是记忆,第2次重复是记忆,第7次重复是记住,第10次刚走到理解之门的门口。

你可以不断重复10次时间去理解一个知识点,10个也可以,但100、1000个知识点呢?

庞大的知识体量,足以压垮大脑神经的网络系统,让大脑无法正常运行,就会出现像电脑那种超负荷运转后出现“卡顿,死机”的情况。

案例解析:工作记忆力对理解力的优势

工作记忆是指,大脑在思考的过程中暂时性存储信息完成某种加工创造结果的能力。

1:单线A知识点的推导

A→B→C→D→E→F→G

从A推导到B,需要记住B然后推导到C,最后一直推导出G。

单线思维时,工作记忆力的优势还不明显;但多线思维时,工作记忆力的优势就很明显了。

2:多线A知识点的推导

A→B

C→D

E→F

B+D+E→G

从A推导出B,C然后推导到D,E推导出F,BDE推导出G。这个过程,大脑完成工作记忆BDF,最后完成G的推导。

有人说,“我可以用笔记录啊!”

没错,但视觉记忆和大脑存储的记忆是两回事。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少学生在遇到解复杂的数学题,需要用到多个公式组合时,解了前面,忘了后面,记了后面,又忘了前面,需要来回看自己推导的公式,然后才能作出解答。这种细微的差别不仅影响了解题的效率,而且会随着解题量和难度的增多,损耗大脑对信息的理解力。

3、最后是考试上的巨大优势

先记住了,记忆强的人在偏重记忆类知识的考核中可以拿到较高的分数,直接体现在卷面分数上,这就是“聪明”的表现。事实上,鲜有几个学霸、聪明人的脑袋里运行着一个糟糕的记忆程序,但人们往往喜欢把记忆力和智力(理解力是核心)切割开来。

比如有人说:智力和记忆力的关系不大,记忆力影响智力的发展和高低,但记忆力不会决定你最终的智力。

持有类似观点的人很多。就这句话本身而言,很难逻辑自洽。既然记忆力影响智力的发展和高低,那么记忆力怎么就不能决定最终的智力呢?事实上这完全有可能,就像一个人失去了双眼,不影响他可以继续活着,但必定会影响到生命体验的质量,给他的择偶、就业、行动等感知世界的方式带来一系列糟糕的问题。只是记忆力这个隐秘在大脑内部世界的运作程序,对外在世界的影响究竟影响有多大,很难被人察觉到。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蝴蝶效应,是指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用来形容是指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原理如出一辙。

那么有没有可能,记忆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智力因素最终决定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呢?一位粉丝曾在我文章的评论区里写道:

记忆力不代表智力,不过很多人输在记忆力上。


事实上智力和记忆力的关系真的不大吗?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推理等;是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忆在智力因素中首当其冲,而韦氏智力量表中明确有对材料记忆能力的测试,但多数人还是选择性地忽视了记忆因素作为智力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第一要素。

实际上我们不需要阅读关于脑科学的什么理论著作,实验数据,观察身边的人物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即使一些记忆力好的人,在应试教育的考试中“格格不入”,但他们步入社会后,同样也可以做出一番成就。我接触过不少没有上过高中、大学,在社会上打拼的老板,他们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基本的特质——拥有惊人的记忆力,思路清晰,善于言谈,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是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