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自从离开广发证券,跳槽到私募做买方之后,一直在不断的去调研各大新兴行业、上市公司,希冀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提前布局,以便在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逐浪而起。
这半年来,见过了许多风景,却愈发觉得行路难。唯有更深入的研究以解忧。
第一,我认为随着13年开始的创业板崛起、风口理论的盛行,成长股投资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价值投资”,成为投资派系的最高的山脉,拥趸之多,遍布五湖四海,以致现在,见人不称“成长股投资”,枉做投资。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是投资中的另一大常识,是以,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成长股的投资、新兴行业的投资肯定比过去三年难做的多。因为,获取超额收益的偶然性机会减少,研究成长股投资的人受现阶段创业板整体市场的高估值、壳价值40亿以上的影响,想再找到以往那种珠玉遍地的光景是一去不复返了。
第二,也是最根本的问题。现阶段,并没有足以承担起时代革命的新技术出现,我们现在所追捧的多数的新技术都是在“旧的新”上修修补补,谈不上“新的新”。何谓“旧的新”呢?我理解的就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商业模式上的新变革,而非全新的替代,在这种格局下,依旧遵循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即便有小的公司能够偏居一偶侥幸做大,但一旦直面BAT、GFA(谷歌、脸谱、苹果)等巨头公司的竞争,往往逃不过收编、败亡的宿命,沦为其生态体系的一员。典型如高德、滴滴、美团、携程、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继续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在二级市场选择到值得长线投资的无异于与这一趋势作对。何谓“新的新”呢?那就是全新的一种产业变革,它提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对原本的产业进行降维攻击,或依赖聪明的商业头脑、或依赖全新的技术方法组建新的事物。比如苏宁、国美这些连锁电器店击败当时散兵游勇的卖场电器店就是靠强大的商业地产增值潜力、压货获得的现金流等非卖电器的利润击败他们,而不仅仅是一个销售渠道的改动,不仅仅是所谓的“只有烧钱的互联网模式”。
那么,如果以这种方法论去评估现阶段的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新兴行业的投资机会,会发现,多数还是难为摆脱“旧的新”的窠臼。这意味着,面对这些投资机会时,我们必须足够谨慎,以防掉入陷阱。
首先,我们看云计算和大数据类的投资。云计算在我看来是典型的没有摆脱“旧的新”的产业,云计算的特点之一就是要超大规模、虚拟化、极其廉价以及按需服务。一是,超大规模意味着要有百万台级别的服务器,前期投入巨大,二是虚拟化和极其廉价,这意味着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常靠量取胜,难用实物来计量,至于按需服务那更是要求企业本身必须存储着大量的可供应的虚拟产品——毫无疑问,这意味着一个小的企业想进军云计算并占据一席之地,前期的巨大投入就吃不消,而产品的廉价、虚拟化意味着在未获得寡头地位前,获利的可能性很低。这造成了云计算现有的美国亚马逊AWS一家独大,国内的阿里云也不必说。对于云计算发展后的本身来看,中小企业受益此得到了计算能力的廉价提升,运作成本的下降。但对于投资人而言,这场轰轰烈烈的云计算科技浪潮中,我们想从小公司寻到的美梦成为镜里花水中月。
那么,目前大数据产业的投资之路,我也怀疑会走向云计算的老路。首先大数据的解决方案必须要拿到足够多的海量数据,然后再谈用算法形成无实物的解决方案。很遗憾,拥有这两大王牌的还是现阶段的互联网巨头。如果说大数据的从业公司要想突破重围,必须找到公立的第三方数据源,然后衔枚疾走,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否则难逃巨头的碾压。
至于再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化的基础强调的是高质量的大数据+深度学习的算法模型,然后不断衍进。那么按此结果的推演,人工智能的投资机会还是被巨头吃掉。但有一点,对于企业而言,要想拿到高质量的大数据,必须要有好用的产品,才能拥有高质量的数据。所以,在人工智能领域,一旦有公司从产品的实用的角度出发,但跳出产品的固有格局,结合“智能化”,设计出新的商业模式则有望实现鲤鱼跃龙门。
在此,我们回溯上面提到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发现的是,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往往是“虚拟化”的,也就是无实体,没有一件新的实物产品出来承载这一科技浪潮。
但我们回顾互联网浪潮、移动互联网浪潮,都能发现,有一个新的产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这一浪潮的象征。一个是PC,一个是智能手机。而这中间,更是衍生出来了许多投资机会,并且整个产业体系从硬件到软件,从应用到内容都带来的颠覆性的机会。
很简单,因为一个PC,一个手机在实物里包含了诸多的零部件、软件应用,而这些很难有一家公司独占鳌头,相反,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格局。这是一个产业壮大的良性循环,也是“新的新”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成一句话,在现阶段的新兴产业的投资中,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人而言——“无实体,不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