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势判断课题组
2015年上半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调整期,产业集聚进一步明显,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环节缺失、部分行业国际市场受阻、国内需求开发不足、行业人才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并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健康发展。在诸多利好政策影响下,预计下半年“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有望实现快速发展,会涌现出更多新的增长点。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以及区域集聚都将进一步显现。建议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快出台配套政策,启动一批项目,形成有效投资,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
带动经济增长作用增强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
2015年上半年,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高技术产业与新兴行业增长较快,成为支撑工业生产增长的重要力量。4月份,高技术产业生产增长10.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6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制造增长19.4%,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增长16.3%,合成纤维制造增长16.2%,合成材料制造增长14.7%,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从各地情况看,前期对产业创新发展投入较多、注重转型升级的地方,抗风险能力和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强。特别是东部地区超前调整、超前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明显加强。如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接近30%;深圳市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35%。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对利润增长形成了强劲的推动力。1~2月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实现25.3%的增长,与传统工业利润的负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大批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较快的利润增长。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集聚发展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如安徽有六大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分别是合蚌工程机械制造、两淮煤机制造、沿江船舶制造、芜湖节能装备制造、马鞍山冶金装备制造、蚌埠环保设备制造等,2015年六大基地的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省装备制造业比重预计达到45%以上,成为安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产业高地。
产业集聚加强了产业间的联系和企业主体间的互动,不断重塑区域的竞争能力。比如广州新黄埔区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不仅有广州启帆机械设备等制造企业,也有广州机械院等掌握系统研发、应用集成技术的机构,并利用这些资源服务本地企业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改造,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正是围绕着机器人产业集中布局,不断整合相关资源,使得新黄浦区在全国的机器人产业中形成了较强的竞争能力。
(三)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
政策利好频现。在国家层面上,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指明了未来十年,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在具体领域上,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在新材料行业,工信部印发了《2015年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工作要点》,支持各地探索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风险补偿机制,努力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在光伏产业,工信部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计划到2017年年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光伏企业,支持形成15家光伏企业巨头。在智能制造领域,工信部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等。随着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进一步补充和壮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助力产业发展,国家决定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处于“蹒跚”起步阶段的创新型企业,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对接,孵化和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鼓励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的通知,鼓励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融资,进一步放宽融资门槛。
地方层面,也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重庆宣布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该基金由重庆市政府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和市属国有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总规模约800亿元,力争到2020年产值实现1万亿元。广东将设立广东国资新兴产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重点支持省属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转型升级。安徽将设立2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基金,自2015年起,每年安排20至30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产业化、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及新工艺示范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建设等。
产业发展面临多重制约
(一)部分关键核心环节缺失
我国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成为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8代、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已顺利投产,但偏光片、超薄玻璃基板、液晶材料等关键材料自给率均不超过10%。还有机器人制造领域,国内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缺乏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及产品,市场主要被国外行业巨头所垄断。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公司、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机器人占据了我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垄断机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
(二)市场开拓面临较大阻力
新兴产业面临国际市场拓展举步维艰和国内市场高端失守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出口不振。比如我国光伏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国家,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开始后,传统出口市场纷纷设置了贸易壁垒,光伏产业发展遭遇困境。另一方面,部分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偏低。以产品为例,虽然我国已经具备了5.5英寸产品的生产能力,但目前看,在显示市场上三星独占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三)人才缺失制约产业发展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高素质人才缺乏问题在部分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核电为例,我国先进核能技术研发方面的人才还比较欠缺,在核电停滞的几年间,核电人才流失严重,随着核电项目的增多,核电人才短缺日益明显。此外,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深入应用,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征,都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制约日益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