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转瞬即逝。大学毕业生该何去何从?尤其是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处于迷茫期。即使找工作,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陷入不高不低的境地。
部分大学生找工作时间长,导致第一份工作被看得太重,完全依赖第一份工作,抹杀了原有的理想和激情,安于现状。一些大学生抱怨社会很现实,
比不上“官二代”和“富二代”。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择业、创业三个选择?
就业观念是就业的指南,是求职的心理准备,在求职过程中比技能重要得多。2015年有近750万大学毕业生,2016年有765万,2017年有795万。就业形势逐年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正确的就业观念可以帮助我们顺利毕业,也为我们以后克服困难,做出成绩,获得社会认可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勇敢面对竞争的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竞争。竞争可以发挥人的自立、自强、自主精神,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增强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没有竞争,市场就失去活力,经济就发展不好,社会就难以进步。
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也很激烈。首先,竞争体现公平,有利于企业选择人才;其次,竞争提供了实力的较量,有利于人才的最佳利用和优胜劣汰;最后,竞争使毕业生在就业中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竞争寻求理想的职业。因此,竞争意识是现代毕业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面对就业竞争的现实,大学生要摆脱被动依赖和被动等待,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能赢”的理念,做好各方面的竞争准备。
首先,大学生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中国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在短短几个月内集中精力就业,这对每个毕业生来说都是一定的压力。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外部压力没有转化为内部动力,没有为竞争做好心理准备,没有积极参与申请,显然很难获得一份顺利的工作。
人才市场总是存在供需失衡的现象。同一个职业往往受到更多就业者的青睐,想要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就要勇敢地参与竞争。
其次,大学生要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大学毕业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光有竞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很强的竞争实力。竞技实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竞争实力是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塑造的。在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下,竞争实力是个人实现就业理想的资本。
最后,大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竞争就有风险,参与竞争难免遭受挫折。对于就业竞争中的大学生,要注重提高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挫折当作锻炼意志、提升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挫折后的沮丧情绪,认真分析失败原因
第二,大学生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稳定是生活的基本条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一种普遍性的就业心理。
面对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的发展空间,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合理流动,因而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毕业生不必在短时间里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谋发展,大学生要打破一步到位的就业观,树立职业流动、不断进取的观念。
第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对待待业的观念。
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落实就业单位,出现短期内待业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有的毕业生因为就业期望过高导致错过就业的良机,从而待业;
有的毕业生因为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在就业竞争中被淘汰而待业;有的毕业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就业技巧和能力,不能积极、主动地推销自己而待业,另外,人才需求高层次化,社会对毕业生的层次要求提高、质量要求提高,而数量要求降低,毕业生人数却在逐年增加,也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待业。
其实,在我国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中,有少数毕业生一时落实不到岗位是很正常的现象,不管是何种原因造成的暂时性待业,我们都应正确对待。
第四,大学生应树立正确对待工作单位和所学专业的观念。
一方面,大学生在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
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行为,毕业生要衡量单位的各项条件,如单位性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和劳动强度等,单位也会考核毕业生的各项条件,如学历、年龄、学习成绩、道德品行、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思想觉悟水平等。只有双方的条件都能被对方接受,才能实现就业。
所以,毕业生在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实事求是地从自身条件出发,衡量招聘单位提出的要求,选择与自己要求基本一致的单位,切不可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要求工作轻松、工资高、待遇好。
另一方面,大学生应明白,要求专业对口的思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切不可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毕业生在学校里针对某个专业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想找一个专业十分对口的工作发挥才智,是理所当然的,学校在推荐安排就业时,也是尽量做到专业对口。
但是,实际需求与所学的专业往往难以做到完全吻合,毕竟还要考虑社会和单位的实际需要。所以,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只要求在大方向上专业对口即可,用在学校中培养起来的素质去适应工作的需要,并做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