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产业经济学的若干问题研究

编者按:产业经济学在我国还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我国对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经济理论开始引入我国,并一直是经济理论研究和应用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有关产业经济理论的论著不断问世,同时在指导企业实践和政府制定有关产业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AFDC)秘书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夏大慰教授是我国产业经济学的权威,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颇有建树。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0年会暨‘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与国际比较’研讨会”上,夏大慰教授就产业经济学的若干问题做了发言。本刊将夏大慰教授的发言以访谈形式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夏教授,今天我们采访您,是想向您请教关于产业经济学的一些问题。据我们所知,对于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成问题,目前我国存在两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以特定产业为研究对象,并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为基本理论框架。这种观点与欧美国家比较一致。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产业经济学不仅是产业组织理论,还应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内容。由于研究内容宽泛,产业组织理论只占一部分内容。显然,第一种观点比较容易与国际接轨,而第二种观点则符合我国的传统。从我国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历史看,对产业结构等理论的研究确实早于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而且在支持政府制定产业结构等政策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夏教授您倾向于哪种观点呢?

夏大慰:我认为,我国现阶段,产业经济学其研究内容应强调以产业组织理论为重点,但还应包括产业结构理论等内容,不过我不主张将产业经济学泛化,应把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与产业优化等理论并入产业结构理论来研究,而不是将这些内容独立研究。

记者: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请问,对产业应该如何定义呢?

夏大慰:目前,国内的教科书通常把“产业”定义为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然而,同一企业有许多不同特征,以不同视角去审视企业的各类共同特性,可将同一企业划归于不同的“产业”。这样必然导致“产业”划分的随意性及企业产业归属的杂乱性。

产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理论,界定“产业”边界的立足点,与其说是出于理论上的严密性,还不如说是出于现实的可用性。也就是说,产业经济学对“产业”划分的基准——企业的某类特性,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服从于产业经济学经济分析的需要。

我认为“产业”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产业组织层面上,二是在产业结构层面上。在分析同一产业内部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时,“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这样划分的依据是,只有生产同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彼此间才会发生竞争关系,以这类企业集合——产业为对象,才有可能进行同一产业的竞争和垄断分析。否则对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就缺乏判断的标准。

在研究整体经济运行中企业间错综复杂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时,或者说当需要考察整个产业的状况,以及不同产业的结构与关联时,所使用的产业定义则较为宽泛,“产业”可以界定为“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这种产业定义有较大的伸缩性,既可以是较广义的概念,如第一产业(农业与畜牧业)、机械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服务业),也可以是较狭义的概念,如石油产业、机械产业等。通过这种产业的定义与划分,就能够以“产业”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分析各产业部门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分析产业间均衡状态,揭示出社会经济总量失衡的具体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政策措施,促进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各部门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发展分析,掌握其演化规律,进而采取相应政策措施,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并加快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将产业界定为“使用相同原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一旦对产业进行了清晰的定义,那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也就明确,即产业经济学不仅涵盖了研究市场和企业的微观运行的产业经济组织的理论,同时也研究整个产业及产业间的互动关联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产业关联、产业布局及产业集群等。同时,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产业经济学还研究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为政府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建议。

记者:夏教授,请您给我们概要地谈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夏大慰:产业经济学不仅关注产业内企业的运行,也研究产业间的联系,即产业经济学包含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范畴。产业组织理论与微观经济学都研究产业内部企业的行为。但是,两者间的研究内容存在重要的差别。

微观经济理论通常集中分析完全竞争以及垄断这样的极端的市场结构。然而产业组织更为关注寡占市场的企业行为。产业组织研究实质上是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逐步向完全竞争模型中加入现实世界的摩擦系数,如不完全信息、进入壁垒、交易成本、调整价格的成本、政府行为等,以便深入地分析市场中的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它们如何在现实中进行竞争。此外,产业组织理论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更为关注政策问题,即产业组织研究要回答:在什么类型的市场上,企业才能行使控制价格的垄断势力;在什么类型的市场上,卡特尔才能运行;企业是否行使了策略性行为,是否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企业的市场行为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如何;政府如何改善市场运行的绩效,等等。产业组织研究有助于政府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

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另一重要研究领域。在亚洲各国,政府具有干预市场的传统,更多地强调政府管理而不是市场的自由放任,代表性国家当属日本和韩国。由于这些国家在经济过渡时期市场发育不良,产业结构的非均衡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得到解决,或者说通过市场调节的成本很高,充分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仍然表现出严重的非均衡问题,并且有关法律和政策不完善、不配套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在我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如何使各产业部门间均衡、协调、有序发展,通过相应的产业结构政策来“追赶”其他先进国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课题。因此,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产业间的关联以及产业布局与集群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政府实施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提供理论基础与指导。

研究产业结构是为了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从历史起源看,产业的出现和形成源于劳动分工。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创造了不同的产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得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则产生了产业。一般认为,现代工业始于手工业,现代服务业则始于商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化大生产使得产业进一步细分,如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工业内部可以分为冶金、造船、机械、电子、食品、纺织、造纸等产业,服务业则可分为商业、金融、通信、旅游、教育、信息等一系列产业。

当前中国国家统计局主要采用了克拉克的产业分类方法。克拉克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并提出了著名的克拉克定理。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中国国家统计局首先把所有产业部门划归第一、二、三次产业三个门类。然后在三个大的门类下划分了几个大类:第一产业分为农、林、牧、渔业四个大类;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大类。在这些大类下又进一步分成各种中类和小类。如第三产业又分为15个门类,47个大类。

记者:国际学术界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的分歧。夏教授,在国内学术界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什么观点呢?一般认为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研究。请您先给我们简述一下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组织政策好吗?

夏大慰:好的。产业组织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纵深发展,以帮助人们分析现实中的市场。微观经济学主要关注于一些极端的情况,如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而产业组织则主要关注于研究一些处于中间状态的情形,如寡头竞争、垄断竞争等不完全竞争性市场。通过对市场运行的研究得出对特定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

简单地说,产业组织研究是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是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其研究内容包括企业间的竞争行为及其与市场结构、绩效的密切关系,特别强调针对产业中的具有相互依赖或市场互动特点的企业市场行为的研究,包括价格竞争、产品定位、广告和研发等。

产业组织政策就是产业组织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接作用,体现为政府的竞争政策和政府管制政策。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自由放任的市场理念曾经占据了主流的位置。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并不总是有效率的。当市场失灵时,可能需要对市场实施一定程度的干预。研究产业组织政策的兴趣就起源于人们希望了解认识大型企业或企业联盟行为对产品性能、价格等市场元素的影响,其发展贡献直接表现在各国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的不断发展之中,并为政府与公众提供了甄别企业不当行为、鼓励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工具。

目前,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亚洲新兴国家,政府在反垄断和公共政策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这些努力与成效直接来自于产业经济学家的不断积累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我国,政府为保护自由竞争、促进经济繁荣发展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其中,公共政策最明显的突破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起草和立法通过,成为我国最全面的一部竞争法规。该法案的起草过程吸收了产业组织政策的研究理念及其他国家反垄断的经验,着重针对当前我国的垄断行为、国有企业兼并、行政垄断等内容,体现了产业组织政策研究对于我国当前的公共政策的重大意义。

产业组织政策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另一个贡献体现在政府管制政策的研究中。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政府对电力、煤气、城市供水等公用事业领域实行政府管制是理所当然的,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考虑,政府必须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进行经济管制,包括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此外,在某些产业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和领域,从市场失灵的角度看,政府管制也是必需的。从世界各国的管制经验看,政府管制政策沿着管制—放松管制—再管制(激励性管制)的路线发展。

记者:依照我国的学术研究传统,产业经济学并不仅指产业组织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产业的概念主要是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部门”,例如农业、工业、商业等,学科专业也相应设立了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由于长期封闭式发展,这种模式一直延续了许多年。这种学科体系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被证明是极不科学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产业经济学最初受日本学者的影响较深,强调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政策。随着欧美的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开始被引入我国,我国的产业经济学开始逐渐转型,将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欧美产业经济学体系与以产业关联、产业结构等为研究重点的日本产业经济学体系整合在一起,形成我国的产业经济学框架,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于后发国家利用产业结构转换来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后发国家带来了由于强制性结构转换不恰当而造成资源使用更加浪费的危险性。因此,产业结构理论对于我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因此,请您给我们讲讲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政策的重点内容。

夏大慰: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集群、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研究。

传统上,产业结构指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与联系方式,着重于从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揭示产业间技术联系和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因此,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为产业间的结构组成及其变化(即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产业结构变动的高度化、重点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发展的合理性研究等,从而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实现本国产业的升级,实现后发国家对先进国家的赶超,获得本国产业的动态竞争优势提供理论依据。总之,产业结构不仅涉及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涉及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方面的研究。

从广义的视角来看,产业结构理论还包括产业关联、产业布局和产业竞争力等内容的研究。产业关联又被称为产业联系理论,是产业结构理论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产业之间投入—产出联系。与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相比,它更细致和精确地研究产业之间的质的联系和量的关系。主要研究方法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把一定时期内各个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技术关系量化为投入产出关系,以此分析这一时期内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其特征。它的特点是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经济学区别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产业集群是以某一特定产业(通常为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中的大量企业及相关企业高度集群为标志,是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集合。产业集群与其他企业组织一样是伴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而诞生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经济集群现象,特别是同类产业的空间集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以及意大利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一批飞速发展的产业集群区,产业领域涵盖了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鞋和针织品等在内的多种领域。这些被称为产业集群区的地区,其主要特点都是以大量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产业活动的集群体。这些空间上集中的企业,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可以看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符合产业经济学的定义,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研究分支,但它又有别于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的研究内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方式、形成机理、产业集群的特点、产业集群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刺激企业创新机理,以及对产业集群的区域效应进行归纳总结。

产业布局则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随着产业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人们对于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其观察的视角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现代产业布局理论已从为了具体企业取得最大利润而作出的区位决策,发展为考虑区域整体效益的最优化研究。研究产业布局,可以为如何合理、协调不同区域间的产业发展提供相关的公共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产业政策的一个主要分支和组成部分。早期的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通过国家力量调配资源,驱使国民经济朝着既定的经济结构转变。产业结构政策在现实中的大规模运用,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这些国家都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复兴的艰巨任务。一些战后获得独立地位的国家,迫切希望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社会主义国家,则更想通过有效的经济建设,向世界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所有这一切都对产业政策,特别是产业结构政策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在我国,比较明确、自觉地提出和执行产业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在此之前,我国实行高度集权、包罗万象的计划经济,产业政策包括在经济计划中。1978年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产业政策是国家进行国民经济管理和调节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产业结构转换理论与后发优势理论是产业结构政策的核心理论基础,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以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作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