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现代化不能依靠原住民的人口扩张,而是依靠产业升级、产业转型和产业集聚来吸纳新的人口集聚,即形成新的现代农民制度。随着新人口的聚集,村庄需要重新规划空间、产业和基本公共服务。
村庄整合规划五大内容
(一)
科学的空间布局及土地利用规划
1. 优化空间布局
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不仅保证了各项功能的有效协调运行,也决定了村庄的发展格局。村庄规划要在详细梳理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生产、居住、商业、休闲、行政五大功能,在科学交通规划的基础上,延续村庄传统的空间格局、街道肌理和建筑布局,重点规划村庄布局格局、街道走向和宽度、公共空间和景观廊道。
2. 明晰土地用途
土地是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传统农村土地布局分散,粗放利用严重。村庄规划要明确用地重点,地块内要落实上级规划确定的控制性指标、规模和布局安排,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尽量生活生产分开。同时划分村庄建设用地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蓝线、紫线、黄线的控制边界,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二)
把控产业发展定位给予用地支持
ode-color: #A3A3A3;">1. 把控产业发展方向在梳理产业现状情况、调查村民发展意愿的基础上,结合上位规划,从两个角度统筹考虑,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第一,村庄所处的地理区位。比如,毗邻城市集中建设区的村庄,更适合发展与城区、镇区产业相配套的产业。而远离城市集中建设区的村庄,更适宜从自身的特色优势资源出发,寻找产业发展方向。
第二,村庄拥有的资源禀赋。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消费为导向,充分激发村民个体的活力,选择既能体现当地优势、又有市场需求的产品进行创新开发,比如农作物、手工艺品、文化活动、地方传统节日等。
2. 促进三产联动融合
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乡村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收。
3. 保障产业用地支持
清理违法建设用地、改善待腾退低效产业用地,优先利用存量用地,以适度集中为原则,根据产业发展逻辑,提出新的产业用地布局及发展策略。
(三)
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1. 乡村公共服务
按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思路,进一步加大政府提供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力度,把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分为文体、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业生产服务、社会管理等七个类别,形成具体内容,并划分为政府、村自治组织、市场等三个供给主体,同时明确组织实施办法。
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致可分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类。
“生产”类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代表,根据农业发展需求,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标准。
“生活”类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电力、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设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建设等生活配套设施为主。
“生态”类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推进乡村清洁工程、污水治理工程,建立健全乡村居民自我管理机制、清扫清运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长效机制,切实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四)
营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1.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为建设活动应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空间布局应尊重山形水势,契合地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避免对田园景观破坏性开发和过度改造,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建设宜人的景观环境
通过对违章建设的处理、公共空间及闲置地的统一管理、导引及宣传设施的规范设置、以及垃圾的日常处理等,营造整洁的街巷环境;加强村旁、宅旁、水旁、路旁、院内以及闲置地块的绿化美化工作,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3. 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模式
建设规模化生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推进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科学分离。积极开发生物质能资源,培育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等生物质能产业。以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水域水质为目的,认真执行环保和渔业法律法规。
4. 加强垃圾及污染处理
加强乡村生活污水处理,提高垃圾清运率,普及乡村公厕,规范处理农业废弃物,推进“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推广使用电能、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五)
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机制
法治强调乡村治理中要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前提。
自治指的是通过完善民主自治制度,让广大农民享有民主权利,是乡村治理的根本。
德治是基于乡村人情社会和熟人圈子的现实,以伦理道德为准则的治理手段,是乡村治理的基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国家将社会治理的重心向乡村地区转移,乡村治理将迎来“三治融合”的制度改革,乡村民主制度建设将进一步完善。
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一)
强化规划引领,重视体验升级——乡旅产业融合发展
不同的乡村拥有不同的特征,相同的乡村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针对这样的情况,实施乡村振兴的时候,必须注重差异性,从哲学上讲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注重各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差异,突出重点,做好规划,从而保证乡村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
重视专业化运营
第一,重视运营。优化村民参与经营管理的决策机制,提高村民的积极性;用好政策扶持资金,降低企业投资压力。
第二,标准化管理,建立乡村旅游的专业评价体系。乡村的“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管理必须标准化,取得相应的资格认证,要素的开发要因地制宜,不可盲目创新,例如,乡村旅游的住宿必须要有当地的特色。
第三,做好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与本地的相关部门或者企业进行人才对口培养,引导从业人员进一步拓宽专业能力,提档升级,形成综合型服务人才。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在乡村创业或者就业。借鉴丽江的酒吧模式,吸引有品位的、追求生活品质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创新酒吧品牌。乡村也有其吸引的品牌特点,主要是偏爱乡村环境、追求宁静、享受乡村风光与田园生活的年轻人、中老年人,所以要大胆放手的为他们提供机会,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乡村旅游产品。
(三)
实现乡村旅游品牌价值的最大化,拉升其综合竞争力
乡村旅游营销最重要的要做到产品有卖点。乡村旅游产品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游客需求,通过产品为游客提供一种价值,乡村旅游的精髓是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过于倚重田园观光与农事活动的参与,缺乏对文化层面的挖掘。可通过对乡村观光、会议度假、乡村体验、渔家休闲、民风名俗、节事庆典等旅游产品的开发拓展组合宽度;通过生态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进行产品创新,增加产品组合深度;创意策划节事活动,引爆宣传;开展借势营销,提升口碑;创新时令营销,突出特色。
(四)
拓宽乡村旅游投资领域,创新乡村旅游投资模式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等指示,对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乡村旅游投资增长迅速,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达5500亿元,年接待人次超过25亿人次。然而乡村旅游投资必须要重视乡村旅游投资的领域与模式。应将投资内容从单一的产品建设转向特色乡村民宿、度假酒店、历史文化村、休闲农庄等多种类型,拓宽乡村旅游投资领域;应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引导金融资本投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旅游融资渠道,多样化创新乡村旅游投资模式。
注:本文图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