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邢婷通讯员张明)水是农民的命根子。如果问题没有解决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在普通人的心中完成。
山东省商河县,一个农村人口占60%的传统农业县,被称为济南的北大门。但该县工业基础薄弱,民生欠账多,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小金融”能否煽动农村饮水安全的“大文章”成为现实问题。
从2019年开始,商河县立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着力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民生工作重中之重,总投资18.92亿元,重点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城乡污水处理、农田水利等民生工程。对农村水务的投入是该县多年来的第一次。
商河县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升级工程张明/图
上河县在解决农村水务诸多隐患的同时,实现了农村供水全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管控,极大地方便了该县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
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商河县始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突出问题导向,聚焦群众“燃眉之急和希望”,响应“槽点”,缓解“痛点”,打通“堵点”,填好“断点”,自觉践行为民解难的初心使命,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感受。
上河县从“吃水”到“用好水”的转变用了21年。
受地质条件限制,商河县浅层地下水多为微咸水,深层地下水氟含量超标。“上河水咸到什么程度?风一吹,地面就会冒出白色的碱。过去,有一个关于人们给客人泡茶的笑话。客人们说他们不渴。主人建议他们不渴也没关系。他们喝水时会口渴。”曹家村支部书记王杰水回忆说。
2000年左右,商河县从以前的压水井、大井取水发展到连村供水。许多村庄使用深井来解决饮用咸水的问题。同时引进降氟改水设备,降低氟含量。十年过去了,商河县再次实现了从“联村供水”到以黄河水为水源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转变。
农村饮水安全虽然有所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问题,原有的供水系统无法满足农村人更多的期望。
改革迫在眉睫。
供水覆盖不全、定时供水的现象并不是个案。管理层级多,水费不透明,水价高,乱收费。有的村向村民收取的水费高达每立方米7元,甚至有的村对水费征收村干部工资.政府官员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调查和分析报告。
弥补农村饮水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已成为当务之急。2019年以前,商河县农村供水系统建设标准较低。此外,经过20年的运行,水库原水存在隐患,管网老化,渗漏严重,部分村庄仍饮用地下水。
对此,商河县在完成胡奉元水库水源工程的同时,完成了2100公里管网升级改造,解决了农村管网漏损问题。此外,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提高自来水入户建设标准。
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优化供水布局,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不稳定的问题。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集中供水率100%,到户率100%,真正实现了同源
投诉无门”成为历史。商河县专门设置了农村饮水服务监督电话,群众可拨打服务电话通过语音识别接到镇街公司,当10秒无人接听时,电话将自动转接至县智慧水务平台24小时调度值班室,确保群众的饮水诉求及时得到处置。商河县进一步健全政府监管、公司运营、用户监督三个运行体系,各镇街政府负主体责任;之前每村一个水管员模式,变革为每个镇街供水服务公司按需设岗的扁平化管理,人员控制在3-5人,全员聘任,绩效考核,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极大提高了管理水平。
针对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商河县形成了116水利热线电话全覆盖、群众供水诉求县镇分级受理等多项工作机制,全面建立起长效运行管护服务体系,确保全县农村群众24小时用上水质优良、水压达标、收费合理的黄河水。
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饮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更大程度方便群众?商河县强化科技支撑,通过打造智慧水务体系,实现水库、水厂、管网和用户的供水自动监控全覆盖。

商河县村民如今可享受智慧水务,69岁的曹家村村民王德国用手机缴费,查询用水情况 张鸣/摄
如今,在商河县每个村庄,村头总表、户表通过4G远传超声波采集数据,可精确计量到“升”,管网漏损可以自动核算,农村群众在手机上就能查看自己的用水信息、网上维修申报、网上缴费以及异常情况预警等。
69岁的曹家村村民王德国感慨:“咱这辈子真不敢想农村用水比城里还方便,能全天喝上黄河水,还能通过手机上的软件交水费。新安装的水表计量精确到升,灵敏得接一壶水都看得出来。”
“通过智慧供水,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零跑腿,极大地便利了群众用水,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商河县水务局局长张恒峰说。
2020年,商河县在山东省群众满意度调查评价中,位列济南市首位。
在商河县委书记翟军看来,“这项调查来源于群众真切的感受,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民生上,特别是百姓感受最直接的身边事”。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