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没有创造产品,而是引入了公摊面积。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一个精明而成功的商人。
李嘉诚是中国商界的不败传奇。他经商70多年,创造了无数奇迹,被称为“超人”。
据计算,他每分钟赚1.6万元,比很多人一个月的收入还多;年收入575.127亿元,超过了很多国家的财政年收入。
他的神秘经历让全世界的人都感到惊讶。
1.苦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天才的垫脚石,强者的财富,弱者的深渊。这句话再恰当不过地概括了李嘉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整个中国陷入了战争。
1940年,12岁的李嘉诚带着家人逃到香港,和叔叔庄静安住在一起。
不久,李嘉诚的父亲因过度劳累患上了肺结核,使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
最后,父亲没能熬过冬天,离开了。
作为长子,14岁的李嘉诚被迫离开心爱的学校,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养家的重担。
他最早是在庄静安中南钟表公司做泡茶扫地的小学徒。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17岁的李嘉诚在一家五金厂和一家塑料皮带制造公司当销售员。
勤奋、努力,加上他与生俱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他很快成为公司里最优秀的销售员。
他18岁就当上了部门经理,两年后晋升为这家塑料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李嘉诚的商业头脑初步形成,他的商业知识因他的周游全国的生涯而丰富。
同时,他还学到了为人宽厚和诚实的哲学,这为他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成功的商人
五年后,22岁的李嘉诚开始创业。
他拿出所有积蓄,加上亲戚朋友的贷款,凑了5万港币,按月租了360元
62" qid="6585340280734487821" mention-index="0">筲箕湾租下了一间千余尺的厂房。他将自己的塑胶厂,取名“长江”,带着20几名员工,自信满满地开业。
虽然李嘉诚一生的创业史堪称顺风顺水,但创业初期的他,却濒临破产,险些关门。
一开始,李嘉诚只顾着迅速挣钱,不停地接单、出货,自然就忽视了质量问题。
产品越来越粗糙,无数买家要求退货并索要赔偿;原料商也找上门要求还钱;银行更是不停地催还贷款……
一时之间,四面楚歌,“长江”塑料厂被逼到破产边缘。
不服输的李嘉诚,像个旋转的陀螺一样工作。他匆忙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努力挖掘新客源。
1955年,李嘉诚不但还清所有欠款 ,还开设了分厂,事业青云直上。
1957年,他偶然在杂志看到“塑胶花”畅销欧美市场,便在香港开启了他的“塑料花”产业,从而赢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慧眼如炬的他又进军房地产,多次逆市而行。
不局限于卖楼花(即预售按揭购房),更大量收租物业。这样资金稳固回笼,获得更高回报。
1972年11月,长江实业上市,上市仅一年,土地储备便上升近20倍;
1977年,击败英资的置地公司,取得中环铁路的置业权,一举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主;
1979年 9月25日,李嘉诚以小博大,凭借6.93亿港元的资产击败强大对手汇丰银行,成功控制了时价62亿港元的英资第二银行和记黄埔,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住英资银行的华人大班;
19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商人在考虑香港回归后的政治形势,李嘉诚再一次果断出击,率先开始发展香港六号货柜码头 ,使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在香港市场稳站领导地位。
1986年,他成功进军加拿大石油业,扩大国际商业版图……
目前,他的产业涉及地产、基建、港口、通讯、酒店、制造、零售等各行各业,遍及全球55个国家,雇佣工人超过30万人。
李嘉诚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几乎无人可以撼动。
他不否认时势造英雄,却坚信创业初期的成就考的是努力,而非运气。
他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念,不求靠他人,永不停歇。
李嘉诚的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他的学习能力与自律。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
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
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二十分钟的英文节目。
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
如今鲐背之年的李嘉诚,仍然精神抖擞,思路清晰。
在去年汕头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他的一番话让人印象深刻:
“我明年90岁啦,一生志在千里,也知似水流年;
我年轻过,历尽困难试炼,我深刻知道成长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高增长机遇巨浪中,愚人见石,智者见泉。”
人活到了一定的境界,就会到达很深的层次。
其实对于李嘉诚来说,这一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