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改方案,内控风险评估报告范本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反腐败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于2012年11月正式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号文(财税〔2012〕21号),并于2014年1月1日全面正式实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涉及广泛的经济活动,包括基本建设、科学研究、后勤保障和物资采购等。此外,事业单位挂靠单位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经济活动多。大部分资金由国家财政投入,因此内部控制尤为重要。管控程度直接影响到单位的正常运转、国有资产的管理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可以勤俭节约,杜绝各种名目的铺张浪费,监督日常业务经营,促进内部控制工作有效运行。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既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防止腐败舞弊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确保工作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举措。总结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常见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内部控制建设应围绕事业单位整体制度建设进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内控问题研判

(一)内控重视程度不够

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较低。虽然很多机构建立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历史原因和领导重视不够,内部控制工作只停留在“纸上文章”和应对检查的层面,没有起到实施和监督的指导作用。甚至有机构认为内部控制成本过高,导致程序繁琐,不利于运营效率的提高,从而对内部控制的实施缺乏积极性。

(二)内控专业人员缺乏

总体而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素质较低,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内部控制知识缺乏或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经验,内部控制人员难以胜任工作,无法有效达到内部控制的预期效果,导致内部控制实施缺乏必要的力度,内部控制失败。 

(三)内控机构制度残缺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围过于狭窄,导致制度成为摆设或不完整的现象。此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构不独立,我国事业单位设立的内部控制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是平行的。目前,由于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需要,事业单位一般将这项工作移交给会计部门或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因为内控人员受单位制约,不独立。

(四)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执行不到位

事业单位一些重要事项的范围和职责界定不明确,决策方法和程序、议事规则不规范、不明确,没有建立监督问责机制。特别是在一些人员较少的机构或基层,“家长式”作风严重,导致“一字一句”、“一笔一划”。

 (五)日常业务运行与财务管理脱节,资产管理环节存在缺陷,不能及时为内控部门提供资产、资金的使用数据等第一手资料

目前大多数机构的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和“支付”的作用,很少参与本机构重要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对相关业务的来龙去脉了解不多,导致财务与业务管理脱节,无法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有效的内部监督;会计核算不及时,不能及时反映资产的变化。账目不一致,股票不清楚。例如,一些由联合国建造的建筑

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尚未引起重视,许多单位已按规定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内部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对控制失效现象严重的情况也未建立责任追究制。 


(八)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远滞后于需求


分析目前的状况,无法量化投入产出比,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内控信息技术研发方面,从理论、方法、技术到产品都处于落后的状态。但有别于发达国家的是,我国的内控信息化建设有着更为强劲的需求。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强化单位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让单位的领导真是认识到内控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单位领导对内控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控制环境的好坏。同时,还要将这一意识贯彻落实到全体员工的工作中,并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全体职工在管理层的引导下,应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对内控工作进行监督、反馈,以调动单位各个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承担内部控制责任的意识。


(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内控机构的权威性与独立性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众多规章制度息息相关。事业单位在健全内控制度的同时,还应完善与之相关的其他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现。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强化内控制度的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的有效程度定期作出评价,在发现问题时,应及时纠正。 


(三)建立完善的集体决策和议事机制


事业单位的决策权应该受到相关机构的监督,比如,事业单位应对重大事项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并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在经过必要的研究论证程序后,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最终决策应通过党组会、办公会或部门与科室联席会讨论决定。事业单位采用集体决策制,可以有效的规避错误和风险。 (四)加强财务管控和业务过程的协同,强化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应把业务过程和财务管控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财务控制渗透到业务活动的每个环节,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业务过程中的舞弊。


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组织专门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对盘盈、盘亏、报废、损毁固定资产要查明原因,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事业单位应依据清查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内控制度。小型事业单位要设立专门的岗位,配备专、兼职的人员管理财产,大型事业单位要设立专用设备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的管理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负责专用设备的验收和日常的设备维护以及报废设备的技术鉴定。 


(五)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监管,健全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在将预算外资金缴入财政账户的同时,也关心相关财政部门让它支多少、怎么支的问题,这就决定了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机制要与支出机制的建立相联系。事业单位在收入方面,要合理合法;在支出方面,应体现以收定支,核定支出基数,并借鉴预算内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建立一整套的开支标准、考核依据及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确保专款专用,对不合理的支出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堵塞漏洞,防止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六)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工作,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应由事业单位全体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共同利用系统化的方法来进行。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中,首先,应设立全面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全面渗透到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的全过程,涉及所有业务和全体人员;同时,评价指标要以事实为基础,指标结构科学、清晰、合理,评价指标要具有独立性,保证评价各个环节独立。对内部控制制度自我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结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点制定改进措施。 (七)紧跟时代脚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内控建设


事业单位不能与现代化相脱节,要紧跟时代变化,大力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结合现代化技术,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八)选拔合格人才,强化内控人员业务能力


事业单位在设立健全的内控机构后,配备的人员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同时还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事业单位应成立一支应变能力强且专业技能扎实的人才队伍,并对此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或者专业进修,加强他们对风险的分析、应对能力,以及面对全新业务时的分析和应用能力,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意识,成为“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