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广州新兴行业

继今年一季度GDP增速重回7.5%高位后,广州4月份继续发力,投资、消费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其中工业投资增速达到51.0%。

7.5%的增速,也是自2017年第三季度以来,近7个季度GDP累计值同比增速的最高值。而去年一季度这个数字只有4.3%。这两年广州GDP累计增速走出了一个“V”字形,今年的“开门红”让广州平息了外界的质疑。为何广州今年一季度能强势反弹?数据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

有专家认为,广州这几年着力调结构、培育新动能,新兴产业正在逐步接棒成为广州前进的重要支撑。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欧江波近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旧动能转换实质上就是经济结构调整,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广州经济从高速增长降为中高速增长的时期,往往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期,这几年广州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速,不仅是产业结构,还有空间结构、人口结构,都在发生全方位的变化。

固定资产投资是最大功臣

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8%,比去年同期提升1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7.7%。全市进出口总值亿元,下降1.2%,降幅比1-3月收窄1.6个百分点。

从数据来看,拉动广州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显然是最大的功臣。今年1-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8%,比去年同期提升10.3个百分点。

其中,大项目发挥引领作用。

在南沙,6个总部项目集中开工,包括总投资约30亿元的越秀国际金融中心、总投资约39亿元的省交通集团智汇晶谷、总投资额约10亿元的中金岭南国际贸易中心、总投资约35亿元的国际风险投资中心、总投资额约15亿元的南沙国际贸易中心等。

在黄埔,总投资超1000亿元的23个重大项目签约落户,包括投资700亿元的天安骏业粤港澳广州新兴行业大湾区总部及创新园项目,投资5亿美元的益海嘉里华南粮油生产销售基地项目、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华南总部、广东火电总部项目、万洋集团华南区总部等等,预计营业收入超3700亿元。

今年前4月,全市完成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共24个,平均每月完成6个,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46.3%。

工业投资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增速达51.0%,比去年同期提升20.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9.4%,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8.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达58.5%,同比提升6.1个百分点。

此外,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6.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1.5%,增速同比分别提升7.6个和3.8个百分点。民生、环保领域投资继续加大,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教育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分别增长8.9倍、2.5倍和2.5倍。

商贸业则一如既往保持高速增长。“食在广州”美誉带旺餐饮消费,全市餐饮业零售额增长9.6%,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商品销售额增长28.7%,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提升4.8个和11.3个百分点。与居民生活品质改善有关的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日用品类商品销售额也分别增长27.1%和27.6%,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提升20.1个和12.8个百分点。

广州正在摆脱房地产依赖

2018年一季度,4.3%的GDP增速一度使广州饱受质疑,但如果翻看过去十年的数据就可以发现,2017年以前,广州的GDP累计增速一直表现得非常稳健,从2017年二季度开始逐步下降,直到2018年一季度降至最低点,此后又开始增长,直到今年一季度重回7.5%的高位,可以说过去两年,广州的GDP累计增速走出了一个“V”字形。

也是从2017年二季度开始,广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至个位数,2018年一季度降至2.5%的最低点,又用了一年的时间,到今年一季度增长19.1%,创下5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值同比增速的最高值。

其中,几乎占据固定资产投资半壁江山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在2018年一季度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直接拖累了广州经济整体表现。这一方面源于广州严格执行“房住不炒”的楼市调控,另一方面,恒大地产的迁出、公租房的扩面都带来持续性影响。

与此同时,过去两年的基础设施投资也呈小幅下降趋势,直到今年一季度再次回升。好在工业投资从2018年开始急剧增加,以50%左右的累计值同比增速一直延续到今年4月份。正是在工业投资的强势拉动下,广州的固定资产投资2018年稳步回升,广州正在摆脱房地产依赖。

另一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2013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亿,占比为%,此后这一占比逐年提高至2017年的%,相应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比重也从2013年的%升至2017年的%。2018年,这一势头被中断了,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比重6年来首次下降,却无碍广州经济走出上扬曲线。

2019年1-4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恢复至11.5%,但跟增长26.7%的基建和51.00%的工业投资比起来,已然小了很多。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谈锦钊对南都记者表示,近几年广州的经济不像某些城市过分依赖房地产、外币等因素,而是实实在在的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投资去建立新型产业园区,只是新型的产业有一个建设的过程,所以之前GDP降速是可以理解的。

“应该说,在准备了几年之后,广州的新兴产业已经开始显现出它的价值,广州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初步建立起来,比如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五大产业已经对GDP产生重要贡献。”谈锦钊说。

新旧动能转换接续

与房地产的骤降不同,外贸进出口和重化工业的增长乏力很早就已经显露出苗头。

2004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尤其是发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带动力强的产业,使广州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石油化工基地、造船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随后,广州的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在汽车、石化、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的拉动下,重工业逐步成为广州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十一五”期间,广州进一步筹建了东部、南沙、花都三大汽车产业基地,由于汽车工业的关联效应强,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统计显示,2003-2006年,以汽车、船舶制造为代表的广州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的年均增速达到32.4%,冶金工业和石化工业的平均增速分别达到45.8%、24.1%。此外,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平均增速也达到19.8%。

在接下来的十年,汽车、石化、电子信息制造业这三大支柱产业拉动了广州工业超千亿规模的高速增长。但是,从2014年到2017年,广州的工业总产值增速连续放缓,工业发展已显现出动力不足的迹象,即使从数据上来看仍在增长,但带动作用明显下降。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从全国来看亦是如此,2017年新动能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30%,对新增就业的贡献度超过70%。这些都使得广州寻找经济新动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变得急迫起来。

2017年3月,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上,“IAB计划”正式浮出水面。广州宣布2017年在第二产业投资1000亿元,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年8月,广州明确提出,将力争2021年全市IAB产值达到1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分别超7000亿元、1200亿元、1800亿元),建成“世界显示之都”和“国际软件名城”、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国家级生物医药创新强市,打造成为影响全球、领跑全国的IAB产业示范集聚区。

当然,这并非“拍脑袋”的决定。广州市工信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广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约3000亿元、人工智能产值约575亿元、生物医药产值1145亿元,IAB产值合计约4720亿元,比2011年的2109亿元增加2611亿元,年均增长16%,高于同期全市工业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广州有良好的发展IAB产业的基础。在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看来,这三大新兴产业里面有些是在原有的传统产业上的升级和扩展,比如,广州市原来一直把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也就是传统制造业,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就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先进制造业。

胡刚认为,除了GDP,评判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如何,产业结构至关重要,代表着高端制造业的IAB产业将会拉动广州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潜力巨大。

加上随后提出的NEM(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广州正式确立了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

八大新兴产业贡献近两成GDP

在经济下行的表象下,广州的新兴产业默默蓄力。2017年,广州先后引进投资超过100亿的思科智慧城、投资达610亿的富士康10.5代显示器产业园、投资450亿的LG8.5代线OLED面板项目等数个百亿级项目,以及GE生物科技园等若干个十亿级项目。

在2018年的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强调,各区政府、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针对IAB、NEM等广州重点发展的产业出台具体政策措施,扶持壮大实体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紧密跟进在谈和既定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强协调,推动项目早日开工、达产、运营。

2018年,广州招商引资力度空前,包括广汽丰田、壳牌、日立电梯等近600家外商投资企业增资。另据广州市商务局的数据,全市全年新注册企业28万家,增长36.5%,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3142家,增长91.5%;吸收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以上大型外资项目347个,增长3.4倍,涉及合同外资226.3亿美元,增长1.4倍。

其中,制造业项目保持较快增长,制造业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35家,增长33.7%;实际使用外资28.4亿美元,增长2.4倍,规模占同期全市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44.5%。

同时,新兴产业逐步开花结果。2018年,先进制造业中的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医疗仪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1.1倍和14.0%。智能装备、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的新产品快速增长。

今年一季度,生物医药与健康、节能与新能源、轨道交通、高端中介服务、文化创意与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新材料与精细化工这八大新兴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增速为8.0%,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合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9.2%。

在八大新兴产业里,轨道交通产业增长10.2%,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增长20.5%,文化创意与设计产业增长8.6%,IAB产业增长8.8%。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的文化创意与设计产业已经领先全国,且近几年呈集聚之势。根据广州市社科院发布的《2017年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有18项“全国之最”。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没有“天花板”。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曾对记者表示,所谓新旧动能转换,并不局限于某一个产业,也不能简单将某一产业列为新动能或旧动能,而是应该从生产力的角度来区分,能够创造新需求的,诸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就是新动能。

“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不受到地球资源和环境的限制,不需要矿山、高炉或者工业生产线,更多依靠人们的创造性的思维,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未来人们消费的主体,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方向。”刘哲说。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

今年以来,广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好于去年同期、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也好于年初的预期。温国辉进一步提出,要布局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轨道交通、5G等战略性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在上述广州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既有先进制造业,也包括现代服务业,实际上,广州一直致力于打造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且已经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格局。

2018年,广州的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03:27.95:71.02调整为0.98:27.27:71.75,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0.73个百分点,在全国仅次于北京,排第二,达到中等发到国家的水平。

今年一季度,广州第三产业占比进一步提升至72.31%,现代服务业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其中,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服务业较快增长的主动力。

1-2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5.5%和21.6%,分别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2.3个和3.1个百分点。

网络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一季度,全市限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增长12.3%;网络订餐量快速增长,全市限上住宿餐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同比增长43.0%。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快递业务总量和收入分别快速增长31.5%和43.2%。

谈锦钊表示,广州现在的产业布局较为合理,东边(主要指黄埔区域)有IAB、NEM这样的新兴产业,老城区有物流、文创等现代服务业,再加上广州对人才的引进给予重视,这些都使得广州经济发展逐步上升。未来,广州的经济增长会越来越快,步伐走得越来越稳。

专家分析

广州对外贸依存度

已大幅下降

预计今年GDP增长6.2%-6.8%

尽管新动能正在加速培育,但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认为,广州仍不可松懈,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仍应是2019年广州的重点任务之一。

今年5月31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广州蓝皮书:广州经济发展报告(2019)》在广州发布。蓝皮书指出,2019年广州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基本稳定,预计全年增速处于6.2%-6.8%区间。其中,第三产业将保持较快增长,增速预计在7.0%左右;第二产业将保持稳定增长,增速预计在5.5%左右。

蓝皮书还指出,广州制造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2018年,全市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是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工业综合实力、配套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工业经济总量稳居我国城市第一方阵。

欧江波表示,广州作为超大型综合经济体,没有明显短板,这就是优势,不足的地方在于作为开放的经济体,受外围的经济运行情况和政策影响较大。从内部来看,新旧动能转换还需要加快,进一步把新动能的规模做上去,为广州经济增长做出更多贡献。

“另外,今年国际贸易的影响可能超出预期,不过,从广州的经济增长动力来看,对外贸的依存度已经大幅下降。过去10年,大量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退出,新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发展,从我们调研来看,出口对广州经济的影响不到10%。”欧江波说。

蓝皮书建议,未来举全市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优化营商环境,健全财政、投资、产业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投资较快增长;加强金融、地产等领域风险防控,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

采写:

南都记者冯芸清裘萍魏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