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数投资发展回顾与展望
指数基金是随着现代金融学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指数的核心是通过分散化的投资获得市场收益。从指数基金之父约翰伯格1976年创立指数基金以来,指数基金在全球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十年呈现加速迹象。
截至2018年年底,美国指数基金规模高达6.6万亿美元,占公募基金的36%,其占比相对与2008年的18%占比翻了一番。国内市场,从2008年的800亿左右增长到2018年年底的6700亿,其中ETF的规模从240亿增长到4300亿。
以美国市场为例,华安基金认为指数基金获得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美国市场的有效性较高,投资者很难中长期战胜市场,这为美国市场指数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近50多年的投资实践,指数基金的业绩相对于主动管理在中长期的比较中更为突出;
2,美国市场投资顾问制度的推动,使得中介服务机构不再是依赖于客户的佣金收入获取收益,而是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收益目标。因此,费率低廉、风格清晰、流动性充裕的指数基金,特别是ETF便成为重要的选择;
3,美国养老金和退休金等长期资金持续流入指数基金市场。
尽管国内不少投资者对指数基金的发展还有一些疑惑,但华安基金看到国内发展指数化投资的契机已经来临。主要是:1,国内市场的内在有效性在大幅提升,主要是国内监管加强、市场容量增加、投资者参与范围和深度都增加等因素;2,国内机构投资者力量在加强,包括社保、年金等;3,资管新规的即将实施使得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大幅提升;4,国内资本市场开放在加快;5,中介机构积极在转型。
二、指数投资成功的原因:大道至简
那么,在指数基金将要更快发展的国内A股市场,哪些指数基金会获得成功?要回答这个问题,华安基金回到指数本身,从指数诞生的原动力来看,是获得市场收益,是获得市场优质篮子的收益。那么优质如何定义?
从全球做大的指数来看,无非是两个因素,一是规模,二是流动性,二者往往相辅相成,规模大的指数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流动性较好的股票往往偏大,当然二者也不是完全一致,在特定资产和市场环境下,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就规模因素,指数最原始的动力来自于表述市场特征,市场特征是什么,是反应整个投资者对市场的态度,是反映经过巨大的投资系统价格发现后的结果,因此,市场给予了一些公司更高的市值,指数本身是个选美过程,市场是最好的标准,市场的标准选择的结果就是指数。尽管很多不同的观点认为,规模仅仅是华安基金所谓多因子系统中一个变量,市场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估值、盈利、盈利质量、分析师预期等等,但市场就是市场,华安基金看看全球指数基金的竞争格局,规模指数依然是全球指数基金的主要投资标的。
因此,指数基金是大道至简,指数基金是抓住主要矛盾,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当然,规模指数还未必能够满足投资的需求,包括特别的市场阶段,叠加其他因素也可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回报。但回到中长期发展来看,这些都是补充。另外过于复杂的结构,如目前市场过度拟合的所谓聪明beta,拟合出一些过于偏激的大小盘风格、行业过度偏离、优质个股权重过高等,尽管能给出一些漂亮的拟合收益,但可能面临难以持续的问题,是否能够成为主流选择还有待市场检验。
三、创业板50是创蓝筹的原动力
回到创业板50指数,这个指数抓住了最为核心的规模因素,在目前的700多只股票中选100只规模最大的股票,在这个100只股票中选择流动性好的50只。该方法抓住了指数最核心的本质:首先是规模,其次是流动性。加权方式采用了流通市值加权。其实,沪深300、上证180等指数在编制时也是在规模的基础上考虑流动性,这符合指数编制的基本原理,作为可投资指数,流动性是其中一个重要考量。流通市值加权也是体现了规模指数的重要特征。
从蓝筹指数发展来看,其必要条件至少需要三个:一是规模性;二是流动性;三是收益分红性。如果华安基金将全球主要的市场基准蓝筹指数做一个拆解,这三个条件是最为重要的,如美国标普500、纳斯达克100、国内上证180、沪深300、深100等指数,首先这些指数都是有较强的规模特征,在其对应的市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而且是以流通市值加权为主的;二是这些标的整体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可行性;第三是收益分红特征,分红收益作为衡量指数蓝筹性的一个重要参考,预期收益也是非常关键。
从创业板市场来看,创业板50作为创业板市场的规模指数,从指数编制本身就确定了该指数选择创业板中的大市值股票,兼顾较好的流动性。从其历史分红来看,已经实现了近1%的分红收益率。从市场预期来看,其行业与其他创业板指数不同,其行业集中在科技创新行业,从国内宏观经济转型和资本市场发展来看,这类企业必将成为国内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点,也将诞生出一批优秀的企业。这不是简单通过复杂的因子拟合能够做到的。这也是我司打造创业板50,这个创蓝筹品牌的原动力。
四、创业板50的创蓝筹属性
创业板50指数作为创业板的代表指数,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创蓝筹特征:
1、行业覆盖度好,更能代表创业板的科技创新特点。
创业板50指数以医药生物(22%)为第一大行业,权重行业以传媒(18%)、电子(14%)、计算机(12%)等TMT高新科技行业次之,行业分布力争贴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跟随科技创新发展方向。与创业板指数不同的是,创业板50指数中不含农林牧渔板块的股票,科技属性更纯粹。
在科创板推出的背景下,创业板50指数中有38家公司符合科创板上报公司的行业特征,占比超过70%。
2、成份股市值偏大中盘,市场代表性高,抗风险能力强。
从市值比较上来看,创业板50的成份股市值偏大中盘,具备蓝筹指数的特点,具备更强的市场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创业板50指数成分股平均市值333亿元,远高于创业板股票与创业板指数股票的平均市值(分别为73亿元与260亿元)。目前50只成分股有29只在中证800指数中,其中14只在沪深300指数中,占创业板50指数总市值的39%,15只在中证500指数中,占创业板50指数总市值的19%。
3、业绩突出,确定性高,成长性好。
从创业板板块内部盈利结构来看,头部公司依然具备更高的投资价值。一季报数据显示创业板50指数/创业板指/创业板综的ROE(净资产收益率)为2.80%%%,按杜邦分析法拆解可得,创业板50指数净利率为%,远高于同期创业板指和创业板综。
4、研发支出高,持续创新能力强。
2018年创业板50成分股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6.16%,同期沪深300、中证500和创业板指研发支出/营业收入占比仅为1.11%、1.66%和4.11%。创业板50指数成分股中有14家公司研发支出占比超10%,3家超20%,大量的研发投入使得成分股公司始终维持较快的创新成长速度,能够凭借技术实力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业板50指数行业的覆盖度较好,特别是科技创新行业的覆盖度高,契合科创板推出背景下市场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资需求。其次,从市值、盈利、研发支出等各项指标来看,均体现了非常显著的蓝筹特征,是当之无愧的创蓝筹代表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