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克东县前锋镇宏胜村,有一位“另类”的80后女大学生,——王。和爱人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收入稳定、生活舒适的城市生活,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毅然选择回国创业。四年多来,带着扎根黑土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理想信念,我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在追逐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前行。
食用菌车间的工人正在工作。
王食用菌加工厂的工人正在采摘杂质。
王198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寒窗苦读十余年后,200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省Xi邮电大学经济管理系会计专业,2011年大学毕业。她在城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过着舒适的生活。
然而,在王看来,繁华的城市并不是她的归宿,家乡的黑土地才是她梦想生根发芽的土壤。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夫妻俩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选择,——,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这个想法遭到亲戚朋友的一致反对。身边的亲戚朋友说:“我终于住进了城里。现在我得回家种地了。大学不是白上了吗?”家人朋友的反对、阻挠甚至冷嘲热讽,丝毫没有动摇王和丈夫的决定。2013年4月,他们毅然辞职,回到克东县前锋镇宏胜村,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2013年初,她以“展示、引领、帮助农民致富”为创业动力,在创业大潮中一马当先,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业实践,影响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在一个村子里致富。虽然王和他的妻子很热情,但村里的村民认为这两个从城市回来的年轻人只是头脑发热,游手好闲,对他们并不乐观。合作社成立之初,启动资金不足。两人向亲戚朋友求助,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他们;建温室需要承包土地,村里没人愿意把土地租给他们;夫妻俩挨家挨户动员亲戚朋友加入合作社,并承诺带领他们致富,但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的话;而且两人都没有农业生产经验,有很多东西要学。
尽管困难重重,王并没有退缩。经过多方募捐和积极努力,她带领身边的5名妇女在克东县北辰为种植瓜果蔬菜的农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一起开展大棚种植。从最初的葡萄干、蔬菜种植,到如今的食用菌种植,他们不断探索、创新、变革,只为找到最适合当地的经济项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多年来积极创业,积极促进就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我也获得了很多荣誉。2015年以来,她先后荣获“克东县第六届劳动模范”、“齐齐哈尔市创业第一先锋”、齐齐哈尔市创新产业劳动模范、黑龙江省总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老区扶贫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6年当选为克东县京东蔬菜农民专业合作协会秘书长、齐齐哈尔市青年农民协会副会长、克东县人大代表。她带领的合作社还被评为县扶贫先进合作社、“六户合作”。2017年当选为克东县人大代表,荣获省级巾帼建功模范。合作社还连续三年获得“扶贫先进学科”称号。面对王的一系列荣誉,坚定了她
2018年合作社从传统种植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型,从事食用菌速冻加工、腌制加工、灌溉产品加工,实现了种植基地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主要销往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一线城市,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扩大了企业范围。2018年企业带动长期就业10人,分散就业100人以上。2019年扩大产业规模生产,种植平菇60万棒、平菇10万棒,加工食用菌产品700吨,预计产值420万元。
贫困户宋桂香告诉记者,因为学业,家里很穷。她家的三个孩子和两个上大学的孩子身体不好。家里地方不多。孩子上学的费用由丈夫外出打工来支撑。2018年,她来到王的香菇加工厂工作。她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赚了8000多元。2019年,她自己赚了近2亿,不用出门。
贫困家庭罗告诉记者,她今年61岁,妻子已经去世。现在她一个人住。她仍然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走路很不方便,也没有办法出去工作。王得知这一情况后,结合工厂的需要,只有一个切蘑菇的
菇根的工作很适合罗彦珍,不用长时间站着,一把剪子坐着就能干活,也不太累,于是王艳秋将罗彦珍招到厂子里,2019年,不到一年的时间,罗彦珍就挣到了近6000元,让她对生活的重新充满了希望,她激动的对记者说:“以前腰间盘犯病,买药钱都没有,现在能靠自己双手挣钱,我也有钱看病了,现在病情比以前好转很多。”王艳秋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她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的根在这片土地上,选择回到家乡做新型农民,我无怨无悔,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是我不变的理想和信念。为了这个理想,我要在现代农业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带领更多的乡亲靠勤劳的双手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