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亚马逊Go的上线,大洋彼岸的中国出现了强劲的“无人零售”趋势。一时间,各种无人零售解决方案接踵而来,各种形式的无人零售业态相继落地。相比国外亚马逊门店一家独大的局面,中国无人零售的发展有一种从后面来的势头。
一、无人便利店在中国
缤果盒子、便利蜂、果小美、猩便利这样的便利店层出不穷,无人便利店经过两年多的市场助推,已经日趋成熟。早期观望的投资者都开始入市,资本在这条赛道上从来不缺热度。虽然这两年无人便利店的发展有点受挫,但从长远来看,其背后的无人业态正逐步呈现出业态多元化,云拿科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实现无人便利店的主流技术有两种,一种是RFID(射频识别),一种是计算机视觉识别.前者已经商用10多年了,但还是不适用金属、液体等商品,标签回收,也存在问题,不完全适合便利店。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的代表公司是Amazon Go和Take Go,它们通过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无收银、防盗和智能盘点的效果
与RFID标签相比,计算机视觉识别被认为是未来无人便利店的主流技术。当然,用电脑识别和实现无人便利店体验的公司并不多,这也是机器视觉技术的价值所在。
作为国内AI领域的先行者,云纳无人便利店逐渐与全球电商公司、传统零售商、支付合作伙伴展开合作。截至目前,云娜已登陆中国70多家智能商店,并已进入日本、新加坡、韩国、加拿大、美国.等海外市场
二、云拿无人店大冒险
.我从未体验过无人便利店。上周决定去云纳便利店看看。位于虹桥机场的云纳便利店据说是国内的首家机场无人便利店,地理位置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它位于机场T2航站楼的三楼。对于我这个路痴来说,按路牌下电梯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云娜的标志。店内面积约为30,店内物品涵盖零食、日用品、冰柜内新鲜食品、自助咖啡等。整个店的品类和罗森等日资便利店的相似。值得一提的是,无人便利店并不是真的无人。工作人员解释说,店里配备了一名店员,负责货架整理,为第一次进店的顾客充当引导作用。
对于首次购物的用户,需要手机扫码注册,进入云拿小程序,为了能够实现无感支付,需要预先在小程序上开通“免密支付”,进店前打开小程序,扫进店码进入店铺进行消费,值得一提的是,首次扫码进店以后,消费者可以在后台上传自己的照片,下次消费时也可选择人脸识别进店。
第一步 微信注册 (往右滑动)
开通微信支付(往右滑动)
注册完成
据观察,店铺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售卖商品种类涵盖了零食、日常用品、快餐等,并且还有自助咖啡,更重要的一点是同类型的商品,相较于同样位于机场的其他多家便利店,云拿的价格可以说是很亲民了。
挑选好商品之后走到闸机门口我有点犹豫不决,虽然“拿了就走”这个概念已经被我默念了好多遍,但是我还是不太确定是不是可以直接走掉,万一通道没开,警报忽然响起来怎么办,那样我岂不是很尴尬。工作人员在门外向我招手,“没关系的,就这样直接走出来就可以了”。整个过程很流畅无阻,并没有出现我预想的警报的声音,通过闸机大概6秒后手机就收到了扣费通知,显示我已付款成功,此前云拿官方宣传的结账速度可在5-10秒内完成,准确率在99.99%的说法也得到了验证。
5-10秒出订单
三、没钱付款怎么办?
交谈过程中我向工作人员询问道,既然是免密支付自动扣款,那如果我所有的账户都没有钱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他解释道,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用户的小程序界面不会出现二维码,取而代之的是提醒用户去支付订单的消息,为了能更好的体验这个效果,我决定一分钱不带再进去消费一次。
整个过程还是一如既往的顺利,我仍然通过了闸机,但是这次没有收到扣款信息,再次打开小程序的时候不再会有二维码的出现,除非用户去订单界面把该笔订单支付掉,否则就没有办法再次进店消费。
除此之外,据工作人员介绍道,与其它系统提供商不同的是,即便是戴眼镜、帽子、口罩的顾客进入商店,也不会造成系统失效。另一方面,云拿科技在进入商店挑选商品的过程中,商品可以不强制放在原位,不致于出现因此而错结算的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云拿科技的特别之处在于可支持“一码多人”,即用户的家人/朋友可以扫描同一个QR码进入商店,且家人/朋友的所有购买都将记录在与QR码相关联的付款账户上。
四、云拿便利店的“秘密”
云拿AI除了成熟精准的无感支付之外,店内智能营销也是亮点。对于店主来说,云拿AI无人店,利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进店消费人群的购物轨迹和动作进行智能分析,推算出每个人感兴趣和经常购买的商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营销推送,以此拉动销售。另外, 店内的基于AI技术的智能互动广告屏,可以捕捉消费者购物习惯和消费心理实施投放商品信息和营销广告,以此让购物更有趣,让营销更智能。
从技术落地到规模化运营,无人便利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于云拿科技来说,选择了一条TO B的路线,面对的市场也相对广阔一些,经历了严峻的寒冬,整个行业都在蓄势待发,云拿科技更是鼓足了劲开拓市场,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欧洲,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它的身影,足以见得其商业化场景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