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潜心转动能 因为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 造� 题目和

编者按:本文来自“青岛日报”,36氪经授权转载。

过去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各参战单位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学深圳、赶深圳”,深化流程再造与制度创新,强化系统布局、整体推进和协同作战,突出做好增量崛起、存量变革、生态构建三篇文章,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战役”,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工业投资量质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活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稳中提质的基础更加牢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势能加速积蓄。

抢占产业发展“新风口”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只有抓住机遇才能乘势而上。一年来,青岛立足比较优势,借助战略大势,继上海之后,获批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提前一年成功创建第五个“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中抢占了先机,走在了前列。

系统谋略,布局新产业。抢抓国家全面部署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聚焦打好“7+N”攻坚战,群策群力、相向而谋,加强与中国信通院、赛迪研究院等国家智库和华为、商汤科技等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凝聚专家、协会和本地龙头企业智慧,推动成立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船舶海工、海洋生物等产业协会联盟,率先制定超高清视频、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技术重点领域产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和攻坚指南,系统梳理产业短板弱项,超前谋划未来突破方向,建成5G基站6800个,超全省一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区块链等产业链企业均超百家,引领青岛制造驶入蝶变升级新车道。

广搭平台,扩大朋友圈。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搭建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中国人工智能大会、青岛国际软博会、青岛氢能产业高峰论坛、青深企业家对接交流会等系列展会平台,全面开放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发出了“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的最强音。创新举办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青岛会议,15家头部企业联合发起“青岛宣言”,200多家企业携带百个应用场景和百个解决方案精准对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体验中心、SEMI、华为、商汤科技、科大讯飞、腾讯、云天励飞等一批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创新资源纷纷落子布局,吹响了打造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的“集结号”。

协同招商,提升产业链。建立多级联动招商推进机制,组建“尖刀班”“突击队”,领导站台、顶格协调,按图索骥、精准出击,对接走访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新锐企业150余家,协同推进62个招商大项目,其中,惠科功率半导体、美锦氢能、博马科技、泰泽惠康蛋白药等32个项目签约,填补我市多项产业空白。计划投资100亿元的美锦氢能产业基地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注册并通过整车备案,成为我市引进的首个全产业链大项目。

2019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4%和26.8%,新兴产业乘势加速崛起。

夯实工业经济“压舱石”

青岛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是经济稳中求进的“压舱石”。一年来,青岛统筹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老树开新花”“新苗成大树”。规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53.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31.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11.7%,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技改拉动,扩大有效投资。实施力度空前的技改奖补倍增政策,设备投资奖补比例由8%提高到16%,奖补上限由300万元提高到600万元,最高可达2000万元,有效激发企业投资热情。建立“四个一批”(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项目推进机制,滚动实施763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其中,436个项目开工在建,239个项目竣工投产。2019年,我市工业投资逆势增长20.2%,增速创6年来新高。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9.7%,增速创10年来新高,在全省遥遥领先。

创新驱动,激发企业活力。建立“公司+联盟”协同创新模式,先后建成5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占全省的42%。启动高校服务产业发展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工程,遴选10个专业向高端制造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倾斜。新创建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和1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斩获47项国际工业设计大奖,新增5个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和5个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世界最大吨位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建成交付,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海信发布全球首台叠屏电视,海尔生物医疗成功登陆科创板,新增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5项,位列全省第一,彰显了青岛制造的创新创造实力。

融合带动,赋能产业升级。选树扶持155个智能化改造项目,35个项目入选全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和5G产业试点示范,6个项目入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名单,5个项目中标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青啤海藻功能性饮料成功上市,酷特智能个性化定制、前丰帽艺细胞单元生产模式加快推广,海尔卡奥斯平台汇聚全球390多万家生态资源,带动4.3万家中小企业“上云升级”。以东园西谷北城、芯谷芯园链湾为载体,集聚软件与系统集成、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企业1833家,全年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15.6%,软件产业规模十年劲增20倍。

奏响服务企业“大合唱”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一年来,青岛聚焦企业关切,着力营造系统化、立体化的产业生态,增强产业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全力成就企业家,真情厚待投资者,增强企业获得感。

强化制度供给,下好改革“先手棋”。在胶州试点推行“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改革,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探索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坚持扶优扶强与淘汰落后相结合,出台全省首个化工企业安全节能环保改造升级支持政策,实施“三个一批”(淘汰一批、优化一批、扶持一批)分类处置,引导化工企业“进区入园”,高端化工“2+5”产业布局初步形成。实施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行动,首批遴选14个重点产业集聚区,聚焦主导产业,精准补链强链,青岛家电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两大千亿级产业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优化资源配置,打好政策“组合拳”。全面梳理现有普惠化政策,逐一清理门槛、压减材料、简化程序,为企业兑现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5.6亿元,比上年净增4亿多元。放大创投风投“青岛十条”政策效应,设立中金国调科创、中车资本、北科建新材料等总规模60亿元的16支先进制造产业基金,累计完成51个项目股权投资10亿元,青岛五道口注资百亿元控股奇瑞汽车。激励企业家出创意、投资者提需求,企业和协会全程参与拿出政策“第一稿”,相继推出新能源汽车等最具感召力的精准产业政策,推动政策制定实现“精准点穴”,财政投向实现“精准滴灌”。

深化服务保障,当好企业“娘家人”。组建工业运行专班,开展“千企帮扶大走访”3400多家次,协调解决重大问题164项。成立青岛企业家学院,培训新生代企业家2000多人次,累计认定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37名。政银携手,协调落实“白名单”企业急需贷款和中小企业转贷资金100多亿元。协会搭桥,推动中电科仪器仪表、双星轮胎、立博铸造等40多家本地企业进入华为、北汽、博马科技等大企业供应链,协调北汽新能源、上汽通用五菱开展产能协作,带来近10亿元新增产值。

三处薄弱环节需要改进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不足。

特别是今年以来,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加严峻复杂。攻势推进中,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工业增量拉动能力不足。开工项目多、投产项目少,一般小项目多、龙头大项目少。

传统产业智能赋能“点高面低”。近年来,随着各种要素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大企业进入平稳发展期,小企业面临诸多经营困难,导致传统产业增长明显放缓。尽管我市拥有中车、双星、酷特等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创新典型,但多数中小企业因为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而难以复制大企业的模式,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挖掘存量潜力,“一业一策”推进产业智能赋能方面仍缺乏有效举措。

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缺乏有力支撑。我市传统制造业占比仍然较大,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头部企业和大项目支撑。尤其是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影响,我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大幅下滑,重点企业产能利用率不高;在推动创新产品政府首购方面,仍缺乏超前谋略的创新精神、主动作为的担当意识和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致使企业投入巨资研发的新产品经常陷入没有使用业绩就无法投标、中不了标就没有业绩的“死循环”。

实现智能产业化多点突破推动产业智能化顺势崛起

2020年,是“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的“攻坚突破年”,聚焦“7+N”攻坚战,借势借力、前瞻布局,科学研判、系统谋划“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作战方案2.0版,扎扎实实把攻势方案落实为作战目标。通过充分激发人工智能“头雁”效应,纵向拉长产业链条,实现智能产业化多点突破,横向拓展产业宽度,推动产业智能化顺势崛起。

推进中,坚持问题导向,点准穴位,逆茬刮鳞,全面梳理攻势攻坚中存在的六个“山头”,围绕项目化管理、工程化推进,全力突破短板弱项,扎扎实实把作战目标细化为攻坚行动。

布局一批承前启后支柱产业

全面对接全省动能转换“十强”产业,有机衔接全市十大引领性未来产业,集聚优势创新资源,精准开展“双招双引”,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引领性未来产业乘势崛起,发挥中国软件特色名城优势,系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一批应用场景,搭建2020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大会、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应用大会等展会平台,瞄准数字科技、集成电路、超高清、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加快招引集聚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和新锐企业。

推动新兴高端产业加快发展,聚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家电、智能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力争每个细分行业引进前排企业1-2家;重点针对日本、德国知名整车企业和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开展定向招商,打造先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制定推动传统产业振兴发展的工作措施,系统梳理机械设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石化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骨干企业名单,摸清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和项目需求,“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引领行业转型提升。

推进一批支撑力强重大项目

坚持“以投资论英雄”,把抓开工、促投资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

抓招商引资大项目,推进惠科晶圆半导体、歌尔集成式智能传感器、泰泽惠康蛋白创新药等签约项目开工,推动中科海芯消费电子芯片、雄韬氢能、博马科技、科智星手术机器人、国药中生抗体药物等在谈项目落地,分工走访500强、央企和头部企业、新锐企业,争取在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器械、创新药物等领域突破一批高端项目。抓内生培育大项目,支持百户龙头企业实施倍增计划,推动本地企业产能回归、扩能增产,海尔商用洗衣机、海信日立商用空调(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

抓技改升级大项目,坚定不移地把技术改造作为拉动工业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的主动力,市区联动实施千项技改,分级分类推动千企升级,重点推进海湾20万吨/年聚苯乙烯、中车四方股份高速列车轮对生产线技术改造、中航发磁性材料产业园等500个以上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力争200个项目竣工投产,确保技改投资平稳增长。

培育一批成长性骨干企业

推进实施“双百千”行动和“一业一策”计划,梯次培育一批骨干大企业、“青岛金花”新簇群和“小升规”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围绕做强百家重点企业,激励企业制定实施创意发展方案,支持行业骨干通过创意创新、并购整合,迅速做大做强,培育百亿级、千亿级大企业集团。

围绕壮大百家新锐品牌企业,全面提升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行动,分层次支持百家新锐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力争培育5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小巨人”企业、15-20家隐形冠军企业,打造“青岛金花”新簇群,探索建立绿色制造产业联盟,支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或团体绿色标准制定,力争15个企业(产品)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围绕培育千家高成长小微企业,落实“小升规”激励政策,分行业培育2000家“小升规”潜力企业,推动300家以上小微企业上规模,稳定工业运行“基本盘”。

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

发挥青岛区位优势,抢抓“一带一路”、上合示范区和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等机遇,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强化大企业引领,依托海尔、海信、一汽-大众、中车四方、北汽新能源等骨干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家电、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协调推动海尔“四年5000亿,再造一个新海尔”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协调推动青啤“整合平台资源实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战略”,助推实现价值倍增。

强化集聚区带动,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行动,激励引导首批14个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提升园区软硬件水平,建立项目落地评价机制,聚焦主导产业,精准招引大项目、集聚大企业、带动大配套、打造大集群,协调推动落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2000亿发展目标,统筹抓好调度服务。

强化区域间协作,建立市级统筹、区市协作的工业企业项目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各区(市)区位资源禀赋,梯次有序、合理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关联配套项目,形成区市主抓100亿、500亿产业集群,全市总抓1000亿、5000亿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格局。

选树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示范典型

强化典型引路,在研发、创新、应用等领域广树标杆,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加快推进产业智能赋能,发布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规划方案,深化实施工业互联网示范行动,发挥海尔卡奥斯、酷特C2M等新业态新模式带动作用,鼓励“机器换人”,引导广大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探索开展氢能汽车应用试点,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建立部门协同、产用结合的产业发展机制,在西海岸新区开展氢能产业链一体化示范试点,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加氢站审批、建设、管理模式,为全市推广氢能源汽车积累经验。

加快推广人工智能全景化应用,推动“百企百景”对接活动向“千企千景”升级,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规划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高标准打造AI科学港;成立青岛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鼓励超高清视频在文教娱乐、医疗健康等领域融合应用。

攻克一批阻发展卡脖子急难问题

聚焦企业发展难题,发挥市级工业运行专班作用,创新大企业直通车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千企帮扶大走访”,协同开展项目调度、动态管理及跟踪服务,协调做好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保障,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资金、用工等困难和问题,推动更多项目早投产、早达效。

聚焦技术共性难题,实施1500项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培育10家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在超高清视频、智慧云脑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省、市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山东省高端智能家电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聚焦资源要素约束难题,全面推广胶州试点经验,制定落实“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建立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以及土地、水、电、气等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措施,正向激励提升优势产能,反向倒逼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腾笼换鸟”、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