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简述大学生创业的背景,当今创业的时代背景

摘要:的创新和创业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目前,政府组织、教育部门和公司企业都在积极响应‘大众创业创新’。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发放补贴、减税等政策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但效果不明显。往届毕业生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加剧,应用型院校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因此,我们以滁州学院为例,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分析了解其中隐藏的问题,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的因素。比如内部因素是创新创业意愿、外部资源可获得性、心理健康和团队合作,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的引导措施、学校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家庭支持等。最后,结合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政府、学校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为应用型高校学生克服创新创业难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创业文化;创业教育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涉及创业。当代大学生特点鲜明,敢创业、敢闯,非常符合创业所需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创业是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约为2%,而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创业率已经达到20%-30%[2],远远落后于我们。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大学生创业是将自身的文化技术积累转化为社会价值,体现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就我国大学生创业而言,其发展并不充分,因为起步晚,再创业成功率低,社会上的相关制度和措施也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于地方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挫折,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3]。

(2)大学生创新创业概念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指以大学生特殊群体和毕业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持续高速转型和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创新创业逐渐演变为大学生和毕业生共同的职业选择。

(3)选题意义

创业驱动力的英文翻译是“创业力”,是由“创业力”和“权力”组成的复合词。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创业能力。创造意味着创造和创新,工业意味着职业和工作。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就意味着创造职业。所以,创业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自己的世界。[4]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许多学者对此做出了贡献。本文借鉴班杜拉的互惠决定论和胡哲的观点,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四个基本方面:名大学生的个人特征、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角色和自我行为。在胡哲看来,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是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因素。

创新创业素质是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具备的素质,包括思维、品德、综合理解等方面。这种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根据学生所学理论与所生活的实际环境相结合的水平和深度来衡量。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新的社会发展中,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供不应求的现象更加明显。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有利于校园文化与专业建设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将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相融合,构建具有一定特色的创新课程。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其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1.受测试者的选取

以安徽滁州学院为例,按性别、年级等类别对不同院系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其中男生82份,占总数的44%,女生104份,占总数的56%。专业分布:个,理工科9人,占总数的4.84%;21

人为人文科,占总人数的11.29% ; 63人为经管科,占总人数的33.87% ;93为其他专业,占总人数的50.0%.


2.问卷设计


该调查问卷表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 ( 1)个人基本信息(如: 性别、专业等),设置了7个测量题; ( 2)创新创业动力类别,把大学生创业动力分为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各设置6个测量题; ( 3)创业影响因素,个人要素设置了5个测量题,环境要素设置了4个测量题; 创业意识和能力,各设置了4个测量题.


3.现状分析


(1)创新创业动力的调查问卷


①创业者创业兴趣


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其中对创业"不太感兴趣"共有6人( 3.23% ) ;对创业兴趣"一般"者有82人(44.09% ) ; 对创业"比较感兴趣"者有98人(52.69% ).具体结果见表1。


表1创业者创业兴趣


②创新创业准备可能性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准备可能性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当中有4人( 2.15% ) 选择"不准备"; 有21人( 11.29% ) 对准备创新创业选择"可能准备"; 有78人( 41.94% ) 对创新创业选择"一般"; 有83人(44.62% )对创新创业准备选择"积极准备".具体结果见表 2.


表2创新创业准备


③创新创业面临的困难


在此次被调查大学生中,有4人(2.15%) 觉得创新创业面临的困难是因为资金不足; 有23人(12.37%) 认为创新创业面临的困难在于个人方面能力有限; 有73人(39.25% ) 认为创新创业面临的困难是因为合作者不易寻找; 有81人( 43.55% ) 认为创新创业面临的困难是缺少高科技水平的支持; 有5人(2.69% ) 认为创业困难的原因是不明晰相关政策. 具体结果见表3。


表3创新创业面临的困难


(2)创新创业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①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及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创新创业动力及影响因素相关性的分析可以发现(见表 4) ,在成就需要方面,大学生创业内在驱动力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外在动力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这表明,成就需要方面个人能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发挥重要作用.在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创业环境方面大学生内在创新创业动力和外在创新创业动力都有显著差异( p<0.05) 。这表明,个人能力、校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创新创业大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行为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表4创新创业的动力与影响因素


注: * 代表在 0. 05 水平上显著; **代表在 0. 01 水平上显著。


②不同情况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影响因素


本次研究,主要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总体作为因变量,将大学生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此中,自变量的选取主要是专业和性别,继而进一步分析。


( 1) 专业与创新创业动力。从表5中可以看出,从专业角度看,理工科、人文科、经管类及其他,几者的没有明显的显著性。这说明专业因素与创新创业动力并不存在较强关系。


表5专业与创新创业动力


注: * 代表在 0. 05 水平上显著; **代表在 0. 01 水平上显著。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得出,专业并不能说明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动力的情况,从而使"专业对口,创业无忧"等的说法不具备可信性。


(2) 性别与创新创业动力。从表6可以得出,接受调查中的男女性别比例在平均值和标准差中基本持平,从而可得男女不同的性别因素对于创新创业动力差异性并不是极其显著的。 从而可以说明,男女性别差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并不发挥关键性作用.


表6性别与创新创业动力


注: * 代表0.05水平上显著; **代表在0.01水平上显著。


(二)结果分析


大学生的创业不但便于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且利于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应用型大学建设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历史性战略的重要一环。创新创业关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长远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起长久的创新意识与理念,走在创新的时代前沿.根据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创业驱动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了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了现在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的需要,并且适应了现阶段就业形式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前进的需要。[7- 8]


本次的调查问卷是通过对安徽省滁州学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实施随机调查,以明确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动力最原始、真实的想法,经过对本次调查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基本是以下两个方面因素。


三、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在因素


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的内在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创新创业意愿、外部资源可利用能力、心理健康状态、团队合作行动力。


创新创业意愿。在内在因素中,创新创业意愿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自身对创新创业不抱有兴趣或者兴趣不浓厚,则不能正确面对和解决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反之,较强烈的创新创业意愿则有利于大学生扫除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的障碍。


外部资源可利用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具有较强的外部依赖性,对于来自政府、学校及社会的外部资源,学生不同的资源配置、使用的能力及程度会引发不同的创新创业结果。


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主要指的是大学生个人的心理条件,包括自我意识、性格品格和气质情感等多种要素。积极自信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增强实践权变能力。消极低靡的心理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活动误入歧途或失败。


团队合作行动力。根据表三可见,近四成被调查者都认为创新创业过程中一个好的合作者寻找不易。实践团队的密切程度、系统框架合理性、成员能力互补度、组织行为制度化 一个默契高效的团队对于创新创业来说也是必要的前提。


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与五大因素以及内在与外在动力皆存在密切而重要的相关性。成就需要与内在创新创业动力具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通过在问卷中设置的部分常规问题,以此知晓了当下大学生不喜欢创新创业较为普遍,也就是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


(二)外在因素


依据以上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与成就动机两者间并不存在重要的联系,而政府引导措施、校方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家庭支持度具备重要作用。宏观因素上,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这不仅较好解决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问题并且响应了国家号召,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在创业教育因素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地方院校创业者中,大部分人都较关注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并积极参与。大学期间,是正式形成"三观"的关键过程,接受创业教育将促使创新创业实践"事半功倍".在家庭环境因素方面,选择创新创业得到父母理解和支持,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具有一定的正激励作用。


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在近年来,各级政府组织采取一些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措施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例如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国家与各级政府积极筹办"互联网"、"三创"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比赛。但众多的政策、措施是需要各部门间协调,共同完成扶持创新创业的历史性战略。政府应进一步简政放权、统一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健全市场监督机制,更加促进创新创业机会公平、均等,及时了解和克服各个地区的资源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给学校充分的创新创业自主权,特别是地方性应用高校,因为这些学校更接近创新创业第一线,面临的问题更具现实性、变动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些课程,培养出一大批富有本校特色的学生。加大对创新创业平台扶持力度,建立现代化的创新创业产业园,构建数字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互联网 + 政府服务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的建立,同时,政府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指导专家智库的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帮助。


(二)学校方面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应支持他们创新创业实践。以滁州学院为例,众多大学生创业者认为大学的创业教育对他们能够走上创业道路意义深远。随着高校扩招,应届与往届大学生就业矛盾加剧。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性失调,失业率及就业不满意程度高的问题。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会致使大学生对就业形成浮躁态度,激发对创新创业的片面认识。各应用型高校在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对其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首要的,是辅助大学生培养积极的创业意识,指导大学生们进行创业。继而,完善大学生的创业知识,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进行深刻的认识。最后,采取系统的措施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如建立创新创业大数据平台,掌握学生创新创业动态,并且学生可在平台中获得所遇问题的建议性方案。学校引导学生举行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自主选择创新创业必修课,组织创业培训等。学校要促进校内校外的联动,为学生提供实习渠道,比如与当地中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寻求政府支持,与政府人力资源部门等人力组织方面取得联系,增加实习岗位。参与到孵化园建设,让学生在实习中进行书本与实际的对比,且潜移默化中接受创业的思维与创业想法。


(三)学生方面


促进大学生创业,不仅是政府、社会、家庭的责任,还是大学生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要想提升创新创业动力当从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是道德涵养、知识素养、体质素养和心态修养。应用型院校大学生要积极培养自己的敢闯敢干精神,正确接受新挑战,越挫愈勇。要去培养创新意识,细心观察所遇所得,对外界变化要抱有好奇心,善于发现自己兴趣所在,并坚持不懈地加以研究。培养团队观念,参加团体活动,同伙伴一道积极有效完成社团的工作。积极参加社会实习,学会在陌生环境中编织人际关系网,增强融入人群的能力。培养个人责任感,学业、事业都要尽职尽责的完成。积累文化知识,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基础上再通过多阅读来充实自己,对于专业知识,不耻下问;对于非专业知识,选择性补充。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目前出现过很多由于心理问题发生的大学生自杀或者抑郁死亡的案例,这些都在警醒我们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要过硬.当自己面对棘手的问题时,不妨向朋友或家人倾诉,总之要及时释怀。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有利于更好地投身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并以更饱满的热情和动力进行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 祖萌.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华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


[2] 卢亮,胡若痴,但彬.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措施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14(08)


[3] 文媛,张勇,陈宗清.当阳全民创业催生发展新引擎[N]. 三峡日报. 2009 (001)


[4] 谭志合,刘冬林.大学生创业驱动力问题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01)


[5] 胡哲.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调研分析[J].特区经济. 2015(02)


[6] 董元梅.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7] 胡希.创业公共政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8] 黄茂.我国大学生创业动力系统的影响因素探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