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之花隐秘盛开——读王洁长篇小说 《花落长安》
好书推荐
刘清先生在《创业史》第一部分的题词中写了一句简短而有意义的话:“创业难……”他在下面将其标注为“农村谚语”,这似乎是陕西农村各方长期以来的共识。看完陕西年轻女作家王杰的新小说《花落长安》,不禁感叹:创业难,过去难,现在难。
《花落长安》是一部新时代的“创业史”。不同于刘清写的关于农村合作社的《创业史》和《花落长安》,它是现代都市人努力改变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故事。他们创立的组织不是农业合作社,而是一家私营商业公司;他们争取的不是时代的伟大事业,而是个人的事业。现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成为了时代的热词和主题,可以说《花落长安》是一部具有时代感和真实感的小说。虽然这个口号是中国政府领导人在2014年才提出的,但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中国人创新创业的40年,创新创业是改革开放岁月里传唱已久的主旋律。
《花落长安》作者有两个写作意图和任务,一个是写秦的创业经历,一个是写秦的情感生活,对应着人的两个基本需求:生存和情感。我们不能用“职场小说”或“职场小说”来定位它,它甚至不是“职场小说”和“情感小说”的叠加。
《花落长安》的写作意图和任务都已经完成,并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故事。勤奋、叶巍、万和、叶巍建材商城、刘江、孙德豪、郑秉国、欧阳韩文.这些名词构成了秦的创业史和感情史。当然,除了创业和个人感情这两条线之外,也有家庭感情,但这条线很远,出现的频率也比较低,但它依然存在。这三根绳索就像降落伞绳索一样,牢牢系在跳伞者的腰上,确保降落伞罩完全打开,缓慢下降,安全着陆。
在医院工作被打压,头衔被耽误,丈夫生活傲慢无礼,祖母因为没钱治病去世.秦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在大学同学孙德豪的劝说下,她决定创业。最初的动机是为了改变她的生活状况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创业意味着放弃行业资质和社会地位,一切从零开始,而离开体制意味着溢出常态,脱离正轨,开始另一种生活。创业一方面有诱惑力,另一方面又有难度和危险性,风险和成就齐头并进。现实中,创业的成功率很低。
如果秦经历了挫折和成功,她无怨无悔。创业带来一个人生活和命运的改变,这是全新的,脱胎换骨的。秦从狭小的职场世界进入广阔的创业新世界,她从新鲜和陌生中熟悉商场的游戏规则和运营规则,展现在她面前的是丰富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她的家庭生活和夫妻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质变。她和丈夫刘江从争执和冷战到平静和平淡,再到冷漠和陌生,最后到离婚。秦也在感情的道路上美丽转身,挣脱羁绊,寻找灵魂伴侣。她的情感归宿落在了学者欧阳韩文身上。
最后,小说以郑秉国的告别信结尾(郑并不像封底说的那样自杀)。如果秦游输了,孙德豪走后,方晓林抹黑与刘江离婚,欧阳韩文败退。如果秦游看似是一个无助的失败者,其实如果秦游经历了创业的波折和情感的变化,他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冷静,更加有魅力,生命之花盛开。即使她离开了创业的战场,回到自己的内心,平静地生活,她的生活也会比在医院当助理医生的日子更加光彩照人
《花开长安》中最成功的形象是孙德豪,他以秦的影子存在。为了爱情,他和秦一起创业;因为爱和嫉妒,他离开了公司,甚至离开了Xi安。克制、纠缠、冲动、后悔、愤怒、解脱、放弃.秦创业的日子里,孙德豪经历了感情的春夏秋冬,百感交集。他是一个情人,也是一个情感失败者。他爱的人不爱他,爱他的人不爱他。这种爱,这种关系,其实就是隐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状态。《花落长安》一丝不苟地描绘和呈现它,使它成为典型。
没有大学同学、追求者孙德浩的劝导,秦幽若不会毅然决然投身创业,有感情纠葛的人不合适做同事,更何况一同创业,所以这一矛盾纠葛早就潜伏着,随着故事的进展不时冒头。秦幽若一方面坦然接受孙德浩的爱恋和付出,一方面又决然拒绝他的追求,作者这样的设置,对孙德浩不够公平,甚至有点狠心。到方晓琳追求孙德浩,孙德浩依旧苦恋秦幽若,方晓琳因为妒忌而制造艳照门事件,矛盾冲突达到了顶点。孙德浩主动离开伤心之地,也是解开情感纠葛、解决矛盾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如快刀斩乱麻。
《花落长安》是王洁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第一次写小说,作为小说界的一枚新人,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囿于经验,《花落长安》还有一些情节设置不够周密,一些情节缺乏足够的合理性。比如感情在这部小说中的比重过大,感情介入了创业。没有男女感情的参与,就没有秦幽若创业的开始和成功,没有公司的几次死而复生。我相信商场上会有感情纠葛参与其中,但不会成为左右公司命运的力量。在商言商,最终还是利益。此外,在商场拼杀多年的人,在感情上还是一副小儿女心态,不合情理。连郑秉国也是这样,他最后告别秦幽若的那封信,过于文艺腔了,很难让人相信他曾经是叱咤商场的铮铮铁汉,不合乎他的个性和一贯做派。
创业的具体运作过程也写得相对简略,比较浅,实际上的创业可能比勤德公司还要艰难,留给新生企业的市场空间往往很小,而且很少能幸运地搭上万和这样大公司的顺风车。除了上游、下游企业,创业者要花费大量精力应对银行、投资者、管理部门、销售部门甚至终端消费者,个人情感在创业的天平上分量很轻,往往被忽略。
小说在男女情事上写得过于干净了,除了爱,含蓄地写到性的只有孙德浩与方晓琳,秦幽若与欧阳文瀚,比较暧昧的是万和周总与伟业谢丽丽的关系。大老板郑秉国在商场一言九鼎前呼后拥,作为黄金单身汉洁身自好,个人生活无可挑剔,这似乎有些理想化。作者把人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做了过滤。
秦幽若对爱情的最后选择还是令人费解,跟刘江疏离最后离婚,可以理解;拒绝孙德浩,可以理解;但是拒绝散发个人魅力郑秉国,接受欧阳文翰,这个有学问、性格怯懦的书生,还是匪夷所思。不是说完全不存在可能性,但是在这方面提供理由不够充分,铺垫不到位。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上的不合理,或者缺乏足够的笔墨做铺垫:比如,刘江作为秦幽若的丈夫,除了小说的开头几章多次出现,后来秦的父亲来西安的时候出场一次,将近二十章里几乎没有出现过,作品中留的空白太多。闺蜜方晓琳起初跟秦幽若情同姐妹,小说一开始就是晓琳陪秦幽若回家奔丧,后来因为方晓琳、孙德浩、秦幽若陷入情感三角,方晓琳不服气不平衡,但不至于走到陷害当年姐妹的地步,前后反差太大,缺乏合理性。郑秉国辞职,伟业和万和停止合作后秦幽若来别墅找郑秉国,郑秉国坚持不开门,他原先是那么急切地想跟秦幽若在一起,什么原因导致他如此坚定地回避秦幽若呢?
小说文字还可以更精炼一些。有些可以一笔带过的,或者可以在叙述中交代的,就不必用描写和对话的方式。对话是推进故事最慢的方式,只应该用于关键情节中。
这部长篇小说四十余万字,有很强的可读性,我饶有兴致地一气读完,始终有好奇心,没有枯燥疲倦感,一直关心主人公创业的成败、情感的归属。对于我这样成天读小说的职业读者实属难得。
我想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作品在结构设置和节奏感的把握上比较到位。深谙读者心理的英国作家毛姆说,他的小说每一章都在3000字左右,太长了读者就会疲劳厌烦。《花落长安》每章大概五六千字,这也是读者注意力保持集中需要稍事休息的恰当篇幅。每章结束时有一个转折,下一章接着这个转折进一步展开,这样形成了起承转合的节奏感,让人可以很轻快地读下去。
其二是每一章有个口语化的标题,类似于情节预告,既让读者有一点点心理预期,又能勾起读者更强的好奇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比如《堂吉诃德》,第一、第二章就是“拉曼查的著名绅士堂吉诃德的身世及日常生活”、“匪夷所思的堂吉诃德第一次离家出游”(张广森译),《十日谈》的章前语更像简短的内容提要,第一天的第一部分章前这样写:“切帕雷洛先生临终忏悔时,胡吹一通,把神父骗得晕头转向。他生前作恶多端,死后却得了圣徒的称号,名为圣齐亚帕累托”(王永年译)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的章回体,借鉴了说书话本,在形式上跟《堂吉诃德》《十日谈》有异曲同工之妙。
《花落长安》的口语体标题,有些是简要概括,比如“家人的反对”、“方晓琳的嫉妒”、“郑秉国力促合作”、“方晓琳的脆弱”等,很像卓别林早期默片或者迪士尼动画片的预告字幕。有些直接摘录人物对话中的核心句子,比如“一起创业吧”“这是我的未婚妻”“我爱你,晓琳”等,简单直白,有令人发噱喜剧效果。这些预告只是半遮半掩的剧透,让读者有一点心理预期之后,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心,情不自禁接着往下读。
尽管与柳青的《创业史》在内容和行文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区别,《花落长安》却很好地继承了陕西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虽然在周密性、合理性上还有改进完善的余地,但是它对时代社会、人心人性的客观呈现,有诸多出色之处,它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有价值的新文本。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直机关及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书友以书相聚,以学养才。
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经民政部、文化部等相关主管主办单位报备批复,长安街读书会牵头发起成立“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作为全国性的人民团体,该机构将通过开发利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大中院校的全民阅读文化资源,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并以党建为先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努力继承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遗志,深入“研读经典”,让“全民阅读”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