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永刚尹瑞峰李毅铭
无资金、贷款难、还款急,是农村小康路上的“拦路虎”。武定县插甸乡在开展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中,立足实际破解这一难题,开创了由党组织担保贷款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让很多具有干事创业梦想的农村群众梦想成真。
“没有这笔贷款,这个养殖场我办不起来”
插甸乡朱家村的朱兴路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受益者,依靠15万元的贷款实现了创业致富的梦想。如今,朱兴路成了村里的养羊大户,也是方圆几里小有名气的党员致富带头人。“要是没有这些贷款,这个养殖场我办不起来。”他说。
朱兴路一直对养殖很感兴趣,之前开办养猪场赚了一些钱,但是猪肉市场很不稳定,风险大,在扩大养殖规模时,他把目光投向了黑山羊。
插甸乡草场广阔,长期以来有着养羊的传统。但如果按照传统的养殖方法,使用本地的羊种,一头羊要长个三五年才能到五六十公斤,种羊一年最多也就下一头小羊,不但成本高昂、利润微薄,而且见效期也相当漫长。
省委组织部下派的常务书记为当地村民们找到了更好的羊种和养殖方法。朱兴路介绍,第一任挂钩朱家村的常务书记李海芳带领村干部到石林、寻甸等地参观考察黑山羊养殖场,专业化、规模化的养殖让他们开了眼界。朱兴路当即下定决心要搞个黑山羊养殖场。
决心是下了,可建盖厂房、购买种羊、购买饲料……需要的钱不少,加之当时猪价不好,也没有多少积蓄,银行只能贷3万元,杯水车薪。经济上的掣肘再次让朱兴路愁眉不展。
就在这个时候,常务书记李海芳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乡里尝试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推广由党总支担保贷款,最高可贷15万元,按照规定,具有多年党龄的朱兴路完全符合条件。“利息低、手续简单、用党员身份作抵押。”在提交了贷款申请和《创业贷款申请审批表》一个星期后,信用社便将15万元贷款打到了他的卡上。
朱兴路用这些钱盖起了面积260多平方米的羊圈,从四川买回了11只努比亚羊。他介绍,这种羊长得快,肉质好,不愁销。经过一年的发展,他养羊的数量已经翻了一番。“如今养殖的努比亚羊,一只母羊一年能产下4只小羊,按照一只小羊3000元算,一只母羊能带来一万多元的毛收入。”他高兴地扳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在养殖场里,正巧碰上邻近的田心乡利民村村民孙国民前来买羊。采访过程中,朱兴路接了好几个电话,都是买羊的。“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不要3年,我的养殖场规模将会再翻两倍。”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核心是助农创业增收。这项工程实施的目的是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武定县插甸乡的农民能够富裕起来。”省委组织部下派的常务书记们道出了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初衷。
激发农村群众的干事创业活力
当地群众说:“普通贷款最多只能贷3万元,一年必须还清,要是养羊,3年才会产生效益,传统的农村信用贷款只能解燃眉之急,却不能有效助推长远发展。”在农村,缺少发展资金成了小康路上的“拦路虎”。
针对党员群众有好的发展项目,但缺少启动资金、又贷不到款的实际,省委组织部与省、州、县信用联社多方对接沟通,最后探索出一条由党组织“牵线”、政府“贴息”、县联社“搭台”、党员和群众“唱戏”的“四位一体”农村信贷帮扶新路子。
插甸乡插甸村旧河街小组的陈晓宏今年24岁,也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受益者。去年6月,他建起了规模养殖场,养了80多只羊。
“以前开卡车运输木纹石,攒下了33万元的积蓄,本以为这些钱足够了,可建场、买种羊后,33万元全花光了,买料、维护等后期运转资金一分都没有。”由于没有养殖经验,这一小小的预算疏忽让陈晓宏着实犯愁了一阵子。
经人介绍,陈晓宏尝试通过党组织担保申请信用贷款。申报材料递交到村党总支书记张正明手里,张正明对他的情况颇为了解——踏实肯干、头脑灵活,开车跑运输,也算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具备还款能力。经支部会议讨论通过后,张正明把材料递交给信用社,信用社进行调查评估,一个星期后,陈晓宏拿到了5万元的“红色信贷”贷款,保证了养殖场正常运转。“要是没有这5万元钱,当时买回来的小羊就要饿肚子了。”他充满感激地说。
“以党支部信用推荐的方式,帮助农村党员和群众向信用社申请贷款,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张正明说,当前,村里很多群众都积极要求入党,而很多党员正忙着贷款创业。这种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在插甸乡的各村引发了干事创业的强烈的“化学反应”。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让更多农民得到实惠
“手续简便、不需要抵押;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由财政贴息50%,极大地降低了利息;贷款额度最高可以到15万元,且还款期限放宽至3年。”插甸信用社主任蒋龙福介绍,普通小额贷款的利息则要在基准的利率的基础上上浮40%左右。去年,插甸乡信用社通过“红色信贷”贷出了300万元,财政贴息达多元。
插甸村荣丰一组的管朝翠通过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古普村的王文会也依靠这项贷款办起了养猪场……通过党组织担保贷款的金融服务正在让更多渴望发展致富的农村群众梦想成真。
据介绍,目前,武定县已经发放“红色信贷”3831万元,培植“双带”农民5000余户,扶持了一大批养羊大户、养猪大户,以及壮鸡、蔬菜、中草药、烤烟等种植养殖农村致富能手。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对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了保障工程的有效推广实施,去年底,省委组织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办、省农信社联合下发关于《云南省“红色信贷”贷款管理办法》和《云南省“红色信贷”贷款呆账代偿管理办法》的通知,对贷款条件、方式、流程及风险控制等作了详细规定,鼓励基层党组织和相关部门创新服务,加大引导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力度。
“插甸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是我们探索基层党组织如何服务地方发展的有益尝试,符合中央对于基层党组织要努力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要求。”常务书记徐瑞林说,它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牵引作用,为党员群众搭建了致富的“金融桥”,铺就了创业致富的“绿色通道”,真正打通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