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案例: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建设与应用模式研究项目结题报告。
分析:通过读题目,可以知道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两个:第一是微课程建设,第二是微课程应用模式,题目改为“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的研究报告”即可。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模式、课堂结构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仍面临以下问题:(1)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传递什么,学生简单继承,学生被动接受状态没有凸显,导致学生逐渐丧失质疑能力。(2)在被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合作和探究能力,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创造和探究能力。面对新问题,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简化先进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技能,让简单的问题变得有趣,充分利用40分钟的短时间完成高效学习,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微视频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媒体,正在悄然改变着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微课和微课应运而生。微课以“短”和“小清新”的形式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让学习者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学习,真正体现每一种需求,实现分层教学,是对传统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展。我们认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微课和微课,可能会改变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结构,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决定开展这项研究的初衷。
XX市城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硬件环境较好,但信息技术教研基础薄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教育强区的发展目标和我区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也要求必须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现实要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改变。本课题的研究依托于我区“小学信息技术大师工作室”活动。课题组成员为大师工作室成员,是所辖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的骨干教师,具有研究基础。面对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的新挑战,这类教师有必要积极实践和探索。他们也有必要在课堂实践中创新发展,打造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充分利用微课和微课资源,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分析:研究背景写得较好,但是没有点到问题所要研究的问题:微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即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建设微课程,并需要探索微课程的应用模式。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信息技术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探索和研究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建设和课堂应用的一般方法和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微视频、微课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应该考虑体育
分析:这一部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工作目的的表达方式,而非研究报告的表达方式,即提到的目的都不是得到什么研究成果,而是工作或者说研究之后要对教学产生的效果。
第三,研究的内容。
1.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资源的设计、制作方法和策略。
2.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资源分配与共享的方案与策略。
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微课应用的一般教学模式。
分析:课题的题目是“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研究”,则研究内容应该是微课程建设和应用模式两大部分。作者所列的三个研究内容,第一和第二个可以理解为微课程的建设部分,第三个可以理解为微课程的应用部分,但是表达方式上略有差别,即“微课程的应用模式”和“微课程应用的一般教学模式”。专家审读到此,向后翻阅整个报告,发现“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成效”出现了跟研究内容相关的小题目,即“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要把握可适用性原则”“课程的组织发布与分享便捷性原则”“微课程课堂教学运用因势利导原则”。对比发现,研究的成果与研究预设的内容不一致,可以认定研究偏离了预设的研究内容。
第四,研究方法。
参加人员:开发区小学IT大师工作室成员,学校四、五、六年级学生。
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指南,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科学划分和提炼知识点。根据教学进度,研究开发微课,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平台。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学习过程,及时调整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法,获得最佳研究。
效果。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总结,做好资料累积、个案研究记录、阶段反思、成果结集汇报。本课题将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确保课题高效实施。具体如下:文献研究法:通过在报刊书籍网络中搜集、鉴别、整理有关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经验,认真学习总结,结合学校实际形成研究方案。
调查研究法:在研究的前、中、后期对课题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研究分析及数据统计,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
行动研究法: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结合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体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研究过程。遵照方案确立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的研究步骤,提高研究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经验总结法: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根据课题研究重点,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资料汇总,交流研究心得,以论文、案例、讨论等多种方式总结经验,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分析:调查研究法中提到“对问卷进行研究分析及数据统计”,而这里所提到的数据结果并未呈现在研究报告之中,这是一个缺陷。纵观研究报告,并没有发现研究使用了行动研究法,则此处不应该提研究使用了行动研究法,并且报告对行动研究法的解释是“字典式”的解释,没有与课题研究内容相结合,是一种无效的表达方式,应该去掉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表达的是将课题研究视为工作,并对研究这种工作的经验总结,而不是研究内容的经验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途径
(一)准备阶段(2014.4-2014.7)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与微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相关的教育理论和相关资料,并及时交流学习心得。为此,课题组成员先后参加了中国MOOC大学课堂教学法、微课程制作学习。学习统一了思想,为下一步的行动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课题组成员对家长、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宣传与培训。让家长、学生了解微课程的作用,及运用微课程进行课前学习的方法。通过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说明开展微课教学的目的性,以争得家长的支持。向学生发放《学生家庭教育信息化调查问卷》,了解家庭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制订微课的发布与分享策略提供思路。
(二)实施阶段(2014.9-2014.12)
课题组成员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立足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部分制作出系列微课程。
由×××制作的《Scratch2.0创意编程》微课程共14节,形成了微课程体系,为学生系统地学习图形化程序设计提供了保障;由×××制作的微课《初识会声会影并制作电子相册》《对录音进行剪辑和加工》《用CoolEdit软件录制自己演唱的歌曲》《添加画外音和字幕》,为学生开展主自体验式学习提供支撑,达到了学生自我探究学习与分层指导的目的;由×××制作的微课《循环、动作和图章》《色变成音》达到了课前激趣导入与课堂重难点突破的教学实效,体现了学习图形化编程乐趣;由×××制作的微课《遮罩设置及修改》《罩应用万花筒》《魔术棒》《神奇的遮罩动画》使得学生学习Flash动画富有更多的情趣;由×××制作的微课《灵动之美》《插入艺术字微视频》《迷人的动画片》,让幻灯片的学习制作生动活泼、耳目一新。这些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做到了课程目标聚焦、内容短小,选题设计简明合理,内容科学、逻辑清晰,作品规范、结构完整,教学形式新颖、趣味性强。
为了使微课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课题组成员集中研讨了课程的组织发布方式――学习平台的构建。我们认为微课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即可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学生家庭网络学习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课程分享方式的多样性。以课堂内分发微课为主,以QQ群、魔灯(Moodle)平台分享为辅。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路径选择,达到便捷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之目的。为此×××建立魔灯学习平台,×××创建主题学习网站,×××等人分别建立了QQ群。多平台的课程分发策略为学习带来了便利。
课题开展进入课堂实践阶段,结合我区“小学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活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行动研究:针对“微课设计要聚焦”这一问题,×××、×××分别对《VJC15地面传感器的检测与应用》与《Scratch程序设计》展开了课例研究,研究微课聚焦点。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师生和谐关系”为主题,×××执教了《Scratch创意编程――走迷宫》一课;×××进行了《神圣一票――变量和数据可视化》的同课异构,探索研究新型课堂结构。以“微课应用模式”为主题,×××执教《Cooledit录制声音》一课、×××等进行了《秋诗秋画――制作神奇的遮罩动画》同课异构活动,寻找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微课应用一般策略。以“系列化微课”为主题,×××执教四年级第六课《艺术之窗――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执教四年级第七课《灵动之美――添加动画效果》,×××执教五年级第五课《色辨成音――如果结构和广播指令》,×××执教五年级第六课《奇趣故事――链表和字符串》,×××执教五年级第七课《酷我剧场――时序控制》,挖掘微课程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在我区教育科研活动中,×××执教《网上导游――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执教《循环、动作和图章》,对课题实施的初步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
课例的实践研究使我们对微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微课程应该时间短小、主题目标明确、知识内容灵活”“微课程介入课堂时机可以课前导学激趣,课中重点突破,课后能力扩展”“微课程课堂功能定位可以重点内容聚焦、分层指导独特、自主学习多样”。
(三)总结阶段(2015.1―2015.4)
1.集中、整理所有相关课题研究实践的资料。
2.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实验操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整理师生成果(教学课题片段、教学设计、案例、论文等)。
4.申请结题并撰写结题报告。
分析:研究报告中时间表述不规范用,“2014.4”来代替2014年4月是不合适的。这段关于研究步骤和途径的叙述,整体上字数偏多,在实施阶段的关于研究的表述中,表达的都是课题组成员做了哪些微课程或建设了哪些平台,却没有表达做了哪些研究,比如探索了微课程建设及应用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成效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研究,本着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素养,打造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为目标,我们从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组织发布与分享、课堂的实践与应用三个方面着手取得了一些成果与成效。我们发现: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要把握可适用性原则,课程的组织发布与分享便捷性原则,微课程引入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因势利导原则。
(一)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要把握可适用性原则
信息技术教师在多个平行班任教,往往重复着同类型的操作与演示,将课堂中的某些环节用微课来处理,学生就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学习。从而达到弥补个性差异、查漏补缺的目的,同时也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个别化的指导教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微课,要把握可适用性原则。在设计微课时理应精雕细琢,做出学生真正需要的微课。
我们发现讲解说明型、操作演示型、主题活动型、算法与逻辑推理型课程较为适合制作成微课。而不同类型的课程在确定好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的选题后,素材的准备与脚本的设计也有所区别。
讲解说明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疑点的讲授为主。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新生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发展、计算机的认识与常识。需要准备的素材就是对应的图片、清晰简洁的文本等。再利用幻灯片程序,将这些素材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进行制作了。
主题活动型:剖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列出主题活动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分割成多个小项目,并分别确定每一个分课时的具体学习目标。考虑每个分课时的前后衔接,让微课内容成为一个系列。准备素材时还要注意前后的统一连贯。
操作演示型:针对具体的实例演示,其操作步骤要强调细节。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与制作Flash的传统补间动画、引导线运动动画等。课堂教学中技术难点多,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就可将这部分制作成微视频。
算法与逻辑推理型:针对某个典型的例题或者程序任务的讲解分析,或者是推理演算,重在思路的分析与过程。例如五年级下册Scratch课涉及大量的程序算法及逻辑运算,需要准备好必要的程序流程图等,利用编辑软件,加入到录屏画面中,还可以设定几个问答的环节,制作成交互视频,控制微课播放的顺序,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微课的制作策略依据教学内容确定目标聚焦、内容短小的原则。考虑到小学信息技术课主要是计算机软件的学习,我们采用以录屏方式制作微课为主。选择较为专业、易于操作的Camtasia
Studio软件制作视频。按照选定内容―确定主题―脚本编制―前期录制―后期编辑―视频生成―平台发布分享―课堂实施应用的步骤进行。确定了微课的设计评价标准:选题设计简明、合理;教学内容科学、逻辑清晰;作品规范,结构完整、技术规范、语言规范;教学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目标达成率高。
(二)课程的组织发布与分享便捷性原则
制作完成的微课为了方便学生的使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发布方式:(1)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室软件以文件分发的方式来进行发布。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将制作完成的微课同步分发到学生的计算机上,让学生自己适时打开进行观看,为学生提供学习路径选择。(2)通过魔灯网络平台进行发布。这种发布方式是利用魔灯平台的课程组织管理发布微课。并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排列,以方便学生的点播。
微课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学生学习即可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考虑到学生家庭利用网络开展学习的不确定性这一现实,我们采用多种方式发布微课。以课堂内分发微课学习为主,以QQ群、魔灯平台分享为辅。给学生学习提供多种路径选择,以便捷性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
(三)微课程课堂教学运用因势利导原则
1.结合教学不同阶段,让微课发挥不同的作用。
课前激趣: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初次接触新知识,学生会对任务中的很多知识点还存在疑问,此时的微课主要是承前启后,为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新技能提供主观动力,通过微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中突破:将学习的重点、难点放置到微课中,让学生在操作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点播学习,解决疑难问题,达成学习目标。通过微课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后扩展:引导学生通过微课对教材中的一些扩展任务等进行深入的学习,这样既不影响其他学生基本学习任务的完成,又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开阔的学习舞台。通过微课来扩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2.确定微课的功能定位,发挥微课的最大价值。
演示教学:微课作为课堂演示资源,高效再现操作细节。利用微课的方式轻松地再现了教师的操作细节,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快速掌握制作技能,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开展个性化指导教学。
分层教学:将微课作为分层教学资源,实现异步式教学。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有责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同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获得发展。通过微课实施教学,可以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自主学习:微课作为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我建构。有了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先自主探究,遇到困难时再看微课提示。学生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就不再是机械的操作与模仿,而是主动地去建构,自学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分析:研究的成果这一部分应该紧密围绕研究的内容来写,但是很明显,研究预设的研究内容是“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方法策略”“微课资源的分发与分享方案与策略”“微课程应用的一般教学模式”,而此处研究的成果却是关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则,研究的内容明显偏离了预设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讲述了“讲解说明型”等四种类型的课程适合制作微课,其后对此类课型的微课的制作方法叙述过于简单。第二部分的叙述过于简单,只列举了两种发布方式。第三部分提出了几个原则或者称为策略,并没有提出应用模式。总而言之,研究报告体现了研究并没有完成预设的研究内容,而且报告所提到的发布方法等过于简练,对于读者而言,并不能从中学到发布的方法。
七、思考与展望
微课程运用建构主义的方法,将大的知识块拆分成一个个微小知识组块,通过网络或移动设备供学习者学习的课程。微课程具有时间短、主题目标明确、知识内容灵活精简、自主选择性强等优势,它强调某一知识的深度,但知识的广度不足。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将微课有效地应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发展趋势。但是将微课程应用于教学中时,也应考虑:
(1)并不是所有信息技术课堂都可以通过拆分成许多微小的教学片断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此外,把完整的一部分知识组块以微小模块的形式展现,可能会影响知识间的衔接。
(2)微课程的制作与学习需要学习者硬件环境的支持,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有通过网络进行微课程学习的硬件设施等。
(3)微课程学习并不能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指导与支持对于学生而言也非常重要。
以上发现也是课题实施后需要进一步反思的问题,课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也只有这样,课题才具有更大的推广价值。
分析:思考与展望能够紧密地围绕研究内容来写,三条内容具有启发意义。如果是研究结论,则写这些内容是教学的反思,而不是对研究本身存在的不足和反思。
修改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的研究报告
摘要
关键词
(一)导言
1.问题的提出
(针对文献研究中发现的微课程的作用,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并没有发挥作用,则提出要探讨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
2.关键词的界定
微课程:本研究中微课程是指……
3.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理论意义: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
(2)实践意义: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
4.研究目标
探讨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资源的设计、制作方法与策略;微课程资源的分发、分享与策略,并构建微课程的应用模式。
5.研究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资源的设计、制作方法与策略(用两三行描述如何开展这项内容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资源的分发、分享方案与策略(用两三行描述如何开展这项内容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微课程的应用模式(用两三行描述如何开展这项内容研究)
(二)国内外研现状述评
1.国内研究现状(扩展描述)
2.国外研究现状(扩展描述)
3.评论研究现状(扩展描述)
(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我要进行这一项研究。)
(三)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1.研究的设计(扩展描述)
2.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扩展描述)
调查研究法(扩展描述)
3.研究的过程
(稍作扩展描述,字数不多于半页A4纸。)
(四)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资源的设计、制作方法与策略
(详细叙述微课程资源的设计、制作方法与策略。)
(五)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资源的分发、分享方案与策略
(详细叙述微课程资源的分发、分享与策略。)
(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应用模式
(详细叙述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应用模式,并解释应用模式应如何使用,论证应用模式的有效性等。)
(七)研究结论
(概述研究的主要观点,并探讨研究的缺陷。)
(八)附录
(九)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