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学生短视频调研报告,研究短视频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云端”,走进创作现场,听艺术课程,看艺术展览,做鉴赏评论……网络艺术的蓬勃兴起,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对艺术创作、研究、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让“云”的优势成为艺术发展的新引擎,从而充分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本刊推出“网络艺术新视点”专栏,分析相关问题,探索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蓬勃发展,公众对高质量艺术短视频的需求急剧上升,相关平台对艺术短视频创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推出的艺术短视频越来越多。据统计,某知名网络平台上的艺术短视频累计播放量从2019年7月的6081亿次飙升至2020年底的2.1万亿次,拥有超过20万名艺术创作者,粉丝超过1万人。由此可见,大众对艺术短视频的关注度很高。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和职业画家进入短视频平台,开展线上艺术创作。繁荣令人欣慰,发人深省。艺术创作短视频如何更好地丰富网络美育课堂,滋养群众精神世界?   

    目前短视频中的艺术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展现原创艺术的创作过程,油画家创作的超写实人物画之类的短视频,以出色的绘画技巧和细腻的人物形象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好评。艺术类大学生用羊毛毡创作各种动物的短视频,激发了网友的学习兴趣。“90后”女生制作壁画短视频,让更多网友看到壁画之美。二是围绕美术名家作品展示再创作活动。有的临摹名画,有的拼贴复制名作,有的临摹一些名作再重新创作。总的来说,这些短视频以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和创造性的创作手法传播艺术之美,拉近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为大众艺术创作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短视频与艺术创作在视觉呈现上形成了合力——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创作过程都可以通过短视频得以充分展现。这不同于简单地展示完成的作品。借助短视频,艺术创作活动从幕后走向舞台,艺术创意从抽象的观念转变为物理的解释。这一过程不仅向观众普及了艺术创作的概念,加深了观众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也激发了观众模仿创作的兴趣,从而为艺术传播释放了更多的空间和活力。     

  推进社会美育,迫切需要强化大众艺术的力量,如今,作为人们获取知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媒介,短视频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大众艺术创作。各大平台越来越重视艺术创作短视频与大众的交流。这些平台通过加强与艺术院校等专业机构的合作,推出一系列提升内容质量的艺术创作计划,尝试让艺术创作短视频与观众产生更强的情感联结。这种行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和画家进入短视频平台,自觉参与到为群众传播艺术创作中来。随着专业力量的加入,势必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艺术创作短视频的有序增长。     

  短视频的生命力在于其强大的可塑性。就艺术创作短视频而言,在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传播效果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艺术短视频在公共传播领域的普及。艺术创作短视频的意义和价值,不应止于满足大众娱乐的需求,而应从大众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本着“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和“在提高的引导下普及”的原则,实现社会美育的价值。创作者此刻不应该是新鲜的,而应该创造与当代生活相联系的艺术,向大众传播真善美。这样,观众在欣赏艺术创作的短视频时,不仅可以从中学习艺术技巧,还可以在立足时代生活的艺术创作中提升审美素养。     

  短视频在帮助提升大众审美的同时,也促进了艺术家的个人成长。短视频播放平台的互动性搭建了大众与艺术家之间的沟通桥梁。观众可以通过弹幕和评论来表达自己的审美偏好。创作者就像在一个大规模的考察现场,能够在这种有效的互动中深刻理解大众审美,从而为创作出人民群众爱听、爱听的美术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回顾著名艺术家的成长历程,如杨力舟、陈逸飞、沈佳伟、冯远等。它们都是以通俗艺术创作为基础,在通俗艺术创作中逐步摸索出主题艺术创作的路径。这一成长轨迹对今天的艺术家仍有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参加大众艺术活动的职业画家还是很少的。创意短视频仍然缺乏高质量的内容,且趋于狭隘、同质化和炫耀技巧,难以充分发挥其“育人、美化”的作用。未来,如果能最大化短视频与艺术创作之间的能量“聚合反应”,社会美育将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