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基于农科类高校打造创新创业类大赛项目研究

陈美伊 于燕翔

摘要:近年来,创新创业类大赛日益如火如荼开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挥洒创业激情、结交创业伙伴、提升创业技能、展现创业才华和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舞台。而农科类院校往往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和较强的技术性,在与赛事的融合方面有待加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农科类院校的优势和解决策略,从而引导学生创业项目更具有实践性和现实可操作性,使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达到预期效果,真正发挥指导大学生创业和成功创业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赛;农科类高校;乡村振兴战略

近年来,以“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为代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日益涌现,给有创业思想、创业思维,有执行能力的青年提供了一个挥洒创业激情、结交创业伙伴、提升创业技能、展现创业才华和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舞台。而身为农业大国,农科类院校往往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和较强的技术性。那么如何能将农科类高校的优势融入创新创业大赛,更好的促进农科类创业项目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而贡献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创业赛事相关介绍

自20世纪80年代末清华大学推出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开了中国创业大赛的先河。此后,这项活动在全国高校中广泛展开,至今已近30年。自2014年起,共青团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开展“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进而形成了从团中央到地方团组织上下联动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活动。中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首次举办于2014年,第一届到第四届大赛累计有490万名大学生、119万个团队参赛。目前大赛已经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之一。此外,全国各省市地方政府、各高校也相继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创业大赛。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从开始的“挑战杯”到现在的“互联网+”,一步步地发展创新,从最初的科技作品参赛、创业计划书赛,到现在的实践赛、国际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对创业实战性和商业性要求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等高科技含量大赛也层出不穷,标志着青年创业大赛走向了科技更深领域,引导青年创新创业更具挑战性和向高精尖发展。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部署,深入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集和整合各种创新创业资源,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创新创业,搭建服务创新创业的平台,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情,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打造推动了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二、制约农科类高校打磨创新创业项目的因素

(一)农科类高校中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的有效融合问题

创业作为一门较为新兴的教学课程,如何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升创新创业师资水平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让更多农业高校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教育。很多项目过于注重项目的技术性,没有提前做好市场调查,对创业和社会认知不足,创新性不足,没能很好地抓住市场需求的“痛点”进行思考,从而导致了项目的重复性,影响赛事的效果。

(二)农科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如何有效实现落地问题

高校创业学生缺乏资金与创业经验,目前社会上创新创业扶持机制尚未完善,作为高校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并帮助学生实现项目落地。需完善众创空间建设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制度。现有的项目往往有“课题化”倾向,大多并非来自学生的思考和设计,而是导师自己的研究课题,从而使创新创业大赛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为他们科研课题服务的工具。这也会导致当课题调研结束后,往往这个项目也结束了,既不能保证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落地,更使项目变成了一个课题的附属品。

(三)农科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现经济性与公益性统一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是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的同期实践活动,此后同时开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要在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向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突出项目的社会贡献和公益价值。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助力精准扶贫脱贫。农科类高校学生需要将自身所学的学科专业优势与创业项目相结合,如何带领学生充分利用自身所学专业,实现自身项目与扶贫、助农等公益相结合,实现项目落地,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三、提升农科类高校打磨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的对策

(一)整合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提升多元化学科融合

农业是我国重要的发展基础,快速高质量的发展农业产业是今后我国农村致富的重要手段,有针对性的农科类创业专业是今后我国高等农科类院校发展针对农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多元化多学科参与教育类型,需要创业、管理、经济、法律与农科专业相融合,农科类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进行师资规划、建立师资库,同时设法拓宽师资来源,设立专兼职岗位,兼顾校内教师、校外专家和企业家,学校可聘请企业界人士来校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教师和学生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以农科类院校必须要整合师资力量,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推动师资与项目的多元化,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

(二)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创业落地平台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各单位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特点建立起来的、有专人管理的、有相关实验设备的开放的创新创业实践场所。实践基地可以利用每个学科优势和特点,尽可能的配备较先进的实验设备,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循序渐进,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而校外实践基地更是增强了创业项目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络和合作。另一方面,针对农科类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管理和创业实践等,让教师多到农场、企业中去,多参与更多的企业经验管理实践活动,给教师提供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项目落地。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共创共赢,使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健康、顺利、有效地开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

综上,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农科类院校必须充分发挥优势,整合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提升多元化学科融合,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创业落地平台。不断地精益求精打磨项目,充实项目,让更多农业相关的优势项目得以涌现,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王妍丹.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的几点思考——以广西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2):1-4.

[2]王晓书,邹金红,郭思齐.青年创业大赛实效性问题及对策研究.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10):1-4.

[3]刘允,陈小惠.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176-177.

[4]柳曉芙.“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思考与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121-122.

[5]温娜.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