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新能源已形成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为主的多元发展格局。截至2011年年底,新能源发电厂122个,发电装机容量为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18%。其中风电装机容量为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为95.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并网装机容量为万千瓦;光伏发电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家金太阳工程安排我省6个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正在组织建设。2011年,新能源发电量71.9亿千瓦时,占发电总量的8.6%。其中水电为15.7亿千瓦时,风电为43.9亿千瓦时,生物质发电量为11.9亿千瓦时,垃圾发电量为0.3亿千瓦时。
我省新能源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5个省区之一,全省仅风功率密度在300瓦/平方米且风速在6.4米/秒以上的风能资源丰富区就达到8.3万平方公里,风能资源潜力约为2.3亿千瓦;水能资源也比较丰富,境内河流纵横,水力资源理论蕴藏总量为9878兆瓦,居东北地区之首,全省0.5兆瓦以上水电站技术可开发量为8328兆瓦。我省是农业和林业大省,农作物秸秆总量超过5500万吨,林业生物质潜在利用量为960万吨,畜禽粪便约为1.1亿吨,可生产沼气60亿立方米;我省太阳能资源丰富,资源总储量约为亿千瓦时,相当于750亿吨标准煤;我省有丰富的地热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北部,按十二五新兴战略行业可采系数1%测算,可采资源量410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2.12亿吨。
2.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新材料产业已经积累了较雄厚基础。2011年,规模以上新材料生产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省工业企业的4.4%。已发现各类矿产132种,占全国已发现234种的56%,已查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占全国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总数的37.7%,为发展新材料产业提供了资源支撑。我省有较强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哈尔滨工业大学有3个与材料科研有关的学院,还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4个系和分析测试中心以及20个研究所、室。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在新材料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可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依托。我省拥有良好的先进制造业基础,十二五期间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提速,将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省光伏新材料产业尚处起步发展阶段,特点是产业集聚度相对较高、外来投资项目生成较快。绥化市光伏产业园已聚集了宝利光伏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晶硅领域前期提纯与初加工企业;黑河市光伏产业园已有合盛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牡丹江市旭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20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及金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项目正在建设,达产后可实现年收入37亿元;双鸭山市汉能集团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已开工建设。
3.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2011年生产企业达到205户,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省工业企业的5.3%,形成了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长安哈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重型数控机床行业,主导产品大多数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产量居世界第一。电站设备行业,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是全国三大发电设备集团之一,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大型铸锻件行业,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在总体装备方面处于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飞机行业,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直升机、轻型多用途飞机、新型支线客机的研发、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国长安哈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我国汽车骨干企业,拥有较强的研发和制造能力。铁路货车行业,齐齐哈尔轨道交通公司是行业的排头企业。高端工量具轴承、功能部件行业,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哈尔滨第一工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具有明显优势。以上企业都有很强的研发队伍和研发实力。农机产业虽然发展相对滞后,但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黑龙江农业机械研究院是国内研发能力最强的省级研发机构,迪尔佳联公司、常发佳联公司、一拖(黑龙江)东方红工业园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迅猛。目前我省高端制造产品占装备制造产品的1/3左右,通过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般产品中约有25%应当上升为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十二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核电、燃气轮机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雄厚,是国家重要的核电、燃气轮机装备制造三大基地之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了核工业产品的研制工作,曾为巴基斯坦恰希玛30万千瓦核电站提供了核主泵机组、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核岛主设备及锻件,为国内秦山、岭澳等核电站提供了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及大量辅机设备。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现已经具备和二代加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主设备制造能力,在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及辅机成套制造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在核岛压力容器、核岛锻件、常规岛锻件方面的业绩和制造能力居全国第一位,市场占有率达到80%。在核电站用钢冶炼、大锻件制造及焊接工艺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初步具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我国开展第三代核电国产化工作。这为我省核电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省发展燃气轮机产业优势明显,产品涵盖了从微型燃机、中小型燃机到重型燃机完整系列。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合作,完成了除热通道部件以外的F级(25万千瓦级)重型燃气轮机国产化工作,正开展F级中低热值燃气轮机关键技术和整机研制工作。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唯一的微型燃气轮机生产基地,先后改型研制了10多种型号的工业燃气轮机和应急备用电源。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3研究所是国内唯一的舰船和工业用燃气轮机专业研究所,并建成了国内最大、水平最高的舰船和工业用燃气、蒸汽动力研发实验基地。特别是国家确定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3研究所牵头、联合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展30兆瓦燃压驱动机组国产化攻关和产业化制造,将有力地推进我省燃气轮机产业跨越式发展。
我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具备一定研发和制造能力,正在形成以中国兵装集团牡丹江北方工业园、黑河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等整机制造园区和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哈尔滨风华有限公司、大庆大丰科技集团等配套企业的风电设备产业链。
(2)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农机应用基础较好。农机装备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约翰&;迪尔佳木斯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哈尔滨东金农业装备集团、佳木斯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北大荒农机公司、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在大中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整地机械、精密播种机、植保及中耕机械、马铃薯种植收获成套装备、水稻插秧收获成套设备、种子加工处理成套设备、粮食处理及烘干成套设备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在我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我省农民购买先进农业机械持续升温,市场需求强劲,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已形成以省农机研究院为骨干,以东北农业大学、佳木斯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等大学、科研院所为支撑的技术研发体系,其中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是国内规模最大、研发能力最强的省级研发机构,有科研成果上百项。目前,已经成立由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牵头,26家科研单位、学校和企业参加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研制开发农机新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全省拥有一批农机生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农机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2010年,省政府下发了《黑龙江省加快发展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实施方案》,为推动全省农机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直升机传动系统的专业研制生产飞机制造业基地。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安三菱发动机有限公司拥有汽车用4G1和4G9两大系列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和手动变速器制造技术和产品。中国北方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在我省拥有齐齐哈尔、哈尔滨两个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是中国铁路货车、铁路起重机设计制造主导企业和出口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我省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研发实力雄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在直升机、铁路货车研发制造业方面居全国前列。直升机、通用飞机研发和试验技术、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试验技术及制造国内领先。我省交通装备产品特色突出,有铁路货车、直升机、航空复合材料、航空发动机、直升机传动系统、微型汽车、经济型轿车、新能源轿车、汽车发动机、轻卡、皮卡等产品。十二五期间,我省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是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该产业具有加快发展的产业基础,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4.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生物产业具备较好的基础。2011年,全省生物领域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企业的5%。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为主的生物产业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哈药集团有限公司营销规模已跻身世界制药50强行列,并连续3年名列全国制药百强之首。兽用疫苗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10%。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等企业整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栽培基地。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生物乙醇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前三位。绥化市生物制造产业已经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全省建立了10个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县),15个省级农业示范区。
我省生物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生物产业的科技人才优势。有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高校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这些单位原始性创新成果丰硕。全省现有生物产业公共服务平台2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国家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硕士点11个。全省申报生物技术专利450余项。有生物技术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我省有丰富的植物、动物、生物质和中药材资源。共有高等植物2532种,野生脊椎动物599种,中药材物种85种,还有丰富的农业秸秆、林业和木业剩余物以及大量畜禽粪便可供利用。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为我省发展生物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在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制造、软件、信息服务、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服务外包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信息产业产值达到26亿元。以汽车电子、机械电子、电力电子等电子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哈尔滨海格集团公司、哈尔滨益仁电子有限公司、光宇国际集团公司、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四海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志阳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加速了与其他产业融合,促进了数字产业发展,数据加工处理、动漫基地建设、数字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网络增值业务等数字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规模,带动了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俄信息产业园区(哈尔滨园区、牡丹江园区、俄远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具备企业入驻条件。
我省信息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在加速,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十二五期间汽车、航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将有较大发展,为应用电子产品提供市场。东南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向西部转移,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6.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十一五以来,节能环保工作空前加强,节能环保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规模以上的节能环保企业主要集中在哈大齐工业走廊,有显著的聚集特征,初步形成了规模优势,涌现了一批骨干企业。目前,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亿元,规模以上企业59户,主要集中在节能技术和装备等领域。
我省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在节能环保领域实力雄厚,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院、黑龙江省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一大批科研单位从事节能环保产业。有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中心、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寒区低碳建筑黑龙江省工程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仅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就有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际水科学院终身院士。以上智力优势和研发及转化平台为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国家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且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为我省进一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带来了压力和机遇。
(二)制约因素。
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相对薄弱,在投融资体系、市场、环境、体制改革等方面还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高校与研发机构较多,但是研发资源整合不够,研究方向与地方经济发展衔接差,致使一些重点领域的研发难以突破。企业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的能力相对薄弱,高水平成果少,难以支撑产业层次快速提升和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加强。二是体制机制问题突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与经济脱节,小试研究与中试研究及产业化脱节,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骨干企业不多。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产业总体规模小,中小企业居多,龙头企业少,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多数产业集中度较低,产业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四是产业投资不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大、风险高,社会资本对新兴产业投资热情不高,风险投资少,政府资金支持有限,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导致一些优秀项目融资困难,资金瓶颈制约明显。五是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支持等方面滞后,缺少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有影响力的技术市场尚未形成,投融资市场没有建立。在财政、金融、税收、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方面扶持政策还有待加强和完善。六是资源优势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我省有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等产业的资源优势,但原字号产品多,初加工产品多,高端产品少,产业链短,产业化程度低,资源优势没有体现出来。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研发优势、产业基础优势、资源优势为支撑,以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国际化为方向,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十大重点产业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突出位置。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高起点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升自主发展内生动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集团,优化产业布局,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抢占未来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机制创新与市场推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加强政府引导,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设立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工程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地区集聚,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发挥我省比较优势,选择重点发展领域,重点突破。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省内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带动和产业化跟进。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提升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拓宽新兴产业技术与产品应用领域。积极参与国内分工合作,加大引进技术力度,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
坚持龙头带动与集聚发展。扶持壮大具有牵动作用的重点龙头企业,加快配套企业建设,带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完善,引导中下游企业向园区和基地集中,提高新兴产业集聚度。
坚持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问题,加快推动相关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把握科技与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保证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引领和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使我省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研发制造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通过实施一批体现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方向、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相关产业整体发展具有基础性和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市场应用示范工程,使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30%。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08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6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提高到8%,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6%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大企业,一批产业链条完整、集聚程度高、特色优势鲜明的创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和研发中心。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
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做大做强风电产业,加快水电开发,发展洁净煤技术及应用和城市生活垃圾发电及相关技术,适时发展光伏产业,稳固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煤层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利用生物基因技术手段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加快突破光热利用、系统集成等一批关键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核电装备品牌,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打造一批成长性好、市场竞争力强、规模化运营的新能源企业,把我省新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成为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战略产业。到2015年,新能源发电达到1438万千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年均增长40%左右。
1.风电。
坚持科学开发、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提高风能资源利用率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按照建设大风场、融入大电网的发展方向,实现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风电装备新技术研发,在风电运行控制,大规模并网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开展风能资源观测评价,建立风能资源评价模型、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及数据库,建立风电场功率预测报体系,显著提高风电集中开发区域电网运行消纳风电比例;建设风电大型基地配套外输通道,解决风电远距离输送的消纳问题。规划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