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方向已现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张乐夫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党委和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纷纷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摆上重要议程。从当前各地的实践来看,需要注意纠正几种不正确的倾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急功近利,重外轻内。一些地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于注重引进外资上大项目、大工程,忽视对本地企业的培育扶持,期望在短期内形成大规模的新兴产业产能。实践告诉我们,引进高端产业不等于就处于产业链高端。比如,我国是世界上电脑制造第一大国,却不能制造芯片,只能生产鼠标、键盘、外壳等低端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低端。再如,各地争相上马平板显示项目,动辄投入几十亿、上百亿元,表面上看产业规模很大,但核心技术却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关键部件和原材料要靠进口,依旧摆脱不了低端制造的尴尬。之所以陷入这种高端产业低端制造的困境,关键问题是缺少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只注重引进却不注重从源头上培育创新型企业的做法,永远占领不了产业制高点,永远无法避免处于产业链低端,也不可能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注重把握规律、谋划长远,加大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一哄而起,以旧充新。一些地方忽视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点的研究,一哄而起,以旧充新,掩盖了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真实状况。主要表现在:一是将现有企业直接划入新兴产业领域,人为夸大发展新兴产业的成绩。如将现有的冶金、化工等企业划入新材料领域,将农药、兽药、医药等企业归入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领域,将与风电装备配套的传统铸造、简单机械加工企业划归新能源领域等。二是将原有的园区更名为新兴产业园,如软件园、风电产业园等,利用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搞“圈地运动”。三是将简单加工企业包装成新兴产业企业,新瓶装旧酒。如不少LED(半导体照明)企业只是将进口的LED进行组装加工,经过包装就成了“新能源企业”;众多这样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就成了“新能源产业园”。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取得一时政绩,但从长远看,必然会出现新兴产业的虚假繁荣,造成新兴产业产能的虚假过剩。解决这一问题,应改革完善统计制度,尽快建立新兴产业统计标准,加快出台行业准入标准,包括技术、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等方面标准,促进新兴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畏难观望,行动迟缓。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畏难思想。有的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当前发展的条件尚不成熟,因而兴趣不大;有的认为这是国家层面的事,与己无关,因而不够重视;有的只看到面临诸多困难却看不到难得机遇,因而行动迟缓。这些想法和做法是片面的,应当克服。首先,从政策看,中央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这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及投融资和财税政策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其次,从市场需求看,低碳、绿色、环保潮流以及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等都驱动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产业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从技术和人才资源看,许多技术领域正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技术和人才的来源正处于黄金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国家的大事,而且是关乎各地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畏难守旧、消极观望必然延误发展时机。在未来发展中,谁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捷足先登,谁就将赢得发展先机。

举措失当,过度干预。目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政府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支持、规划引导等推动的,行政干预色彩较浓,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巨大,确实需要政府在规划引导、创新支持、市场扶持、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政府干预过多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资源浪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由企业等市场主体来发展,由市场机制来选择具体的产品、技术路径和获胜企业。从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实践看,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骨干企业的崛起带动,如美国IT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由IBM、微软、思科等一大批企业的崛起带动的。当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迫切需要破除行业壁垒、减少行政审批,制定和实施支持各种要素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的金融和财税政策;需要鼓励创造、宽容失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