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如何在春招中“突围” 应届毕业生如国外的一些新兴行业何在春招中“突围”

在春招中突围

对于不少正在找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来说,今年的春招季很不一般。传统的春招季中的金三银四即将过去,不少高校毕业生仍然处在春招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中。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长40万人,达到874万人。受疫情影响,各大招聘单位的线下春招全部取消,线上春招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行业缩减招聘岗位,一些新兴行业却在扩大招聘规模;一些大学生仍在迷茫地观望和等待,一些大学生已经转而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如何在这次不寻常的春招中突围,成为了这届高校毕业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疫情之下,应届生求职岗位和薪资均受冲击

蒋雨是东部一所985高校的大四学生。这段时间,她一直忙于投递简历。

今年的就业形势实在是太不明朗了。在参加线上笔试面试过程中,我和一些来自各地名校的同学聊天,他们都在积极地找工作,说明还没有收到合适的。在我们班里,有的同学甚至到现在一个都没有收到。蒋雨说。

最近,蒋雨加入了一些招聘群,她发现一些刚成立的小公司招人,甚至都要建好几个500人的招聘群。粗略统计下来,群里一半以上是985高校的,这让她压力倍增。我正在考虑,如果春招结束还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就随便找一个工作,边工作边考研。

过完年投的简历一个都没有被捞起来面试,秋招投的大概还有30%的几率能被捞。本来想春招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现在看来我有一个就已经很幸运了。说起自己的求职经历,在福建某高校读大四的张瑛表示,作为一个纯文科生,在秋招时就要求自己一定要拿到一个,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太明智了。

在疫情的影响下,虽然不少招聘单位转战线上,但是应届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薪资待遇、岗位的选择上都受到了较大冲击。

近日,BOSS直聘发布的《2020应届生春招求职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在春招季(2月3日以来)活跃求职的应届生较去年增加了56%,但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规模同比下降22%。

其中,岗位收缩程度最大的是金融行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相关领域,应届生招聘需求较2019年同期下降超过50%。受国外疫情暴发影响,贸易/进出口行业受到二次冲击,纺织、鞋履、小商品等领域外贸订单数急剧下降,应届生岗位数量也大幅收缩。但是春节之后,机械/制造业在稳步恢复生产的同时,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逆势增长,涨幅高达19.4%。

从城市分布来看,《报告》指出,疫情导致人员流动大幅下降,给大城市应届生的返校和求职带来明显影响。中小微企业需求不足,北上广深的应届生招聘需求近3年来首次跌破三成。新一线城市应届生岗位比例小幅下降1.6个百分点,整体水平仍然较为稳定,杭州、成都、南京、长沙和西安5个城市的新增应届生岗位最多;二、三线城市的应届生招聘需求比例则提高了3.3个百分点。

人工智能、5G等新兴行业逆势扩大就业规模

在春招遭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一些新兴行业却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月31日至5月1日,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商务行业开展校园招聘专场活动,引起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广泛关注。活动紧扣国家新兴产业规划和新基建需求,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国家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目前已有超过400家参会企业线上招聘。

《报告》显示,2020年春招季,战略新兴行业中面向应届生的岗位规模较去年同期普遍有1-5个百分点的提高,应届生岗位占比也高于全行业均值。面向应届生的互联网技术岗位类型愈发集中,需求规模排名前十的岗位总占比达到57.7%,集中于前后端基础开发和运维领域,相比去年同期进一步提高8.5个百分点。

对此,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吕媛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互联网、新型制造业、医疗健康以及专业服务类领域的应届生需求受疫情影响较小。毕业生在求职中,对行业选择上应当更加看重行业的发展潜力。

一方面是新兴行业的强势亮相,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的求职选择日趋保守。疫情给求职大学生的心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带来影响,考公、考事业单位成为不少大学生调整求职意向的主要方向。

在不久前的一次线上讲座上,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让参与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实时投票,结果显示,有80%左右的学生表示疫情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自己的职业认知和生涯规划。疫情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重新规划生涯、重新认知职业、重新认知自我的过程。

对于不少大学生转而考公、考事业单位,张超表示:发生了大的危机,人们一定是倾向于去更稳定的环境工作,这是一种避险的本能。

张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不少大学生发现,在这个背景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减招,甚至扩招了。但是对于企业来说,疫情在客观上投射在它们身上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企业对于招聘进度的调整相对于政府部门也是比较迅速的,因此招聘规模的变化也较为明显。

专家支招:给职业规划进行一场重塑

未就业的毕业生再不调整就业期望,真怕来不及了&;&;

刘俊在北京一所高校就业办工作,他的朋友圈里分享最多的就是学校里组织的各种线上招聘活动链接及招聘单位的相关信息。最近,他总要在分享链接的同时喊话朋友圈里的学生,告诉他们不要再观望了抓紧时间。

最近给毕业生推荐单位,有时候真的感觉有些一言难尽。本科生求职意愿滞后,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居高不下。真替他们着急。刘俊说。

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张静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目前有部分学生求职存在一些期望过高的情况,本科生求职只想进入大企业、大平台,会拒掉一些中小微企业的offer,但其实学生并没有拿到理想企业的offer,同时对薪酬要求也会比较高,本科生希望毕业月薪能够达到1万元。其实本科生工作3年后薪酬都会有显著变化,希望大家眼光要放长远些。

积极主动调整求职规划和求职期望,是不少高校教师给出的建议。

吕媛观察到,在北大,不少毕业生因为疫情主动调整就业期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求职,求职视野更加开放。一些2021届毕业生关注到疫情对宏观经济和就业的长期影响,开始通过参加求职力提升培训、线上企业实习、加快毕业生论文研究计划等方式,提早准备应对今年秋天的秋招。

毕业生应当梳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从理性务实的角度想清楚自己最为看重和关注的职业因素是什么,抓住主要矛盾提高求职效率。吕媛说。

而在张超看来,大学生需要明白,没有完美的职业决策,生活中常常需要在多项职业选择中妥协。要以积极心态看待不完美的决策。

生活不是牛顿运动定律,给定初始值、加速度就会沿着预计好的轨道前进,那样恐怕也太无趣了。第一份工作是大学生的职业锚定,具有重要意义,但也要理性面对。职业决策中的不完美,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梳理着方向。要以工作价值作为职业选择的最重要尺度。张超说。

张超指出,要以马上行动缓解就业焦虑。有的毕业生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工作的准备,以考研、出国深造的名义对职业选择进行延迟性决定。职业探索需要的是边思考边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促进思考,而不是非要等思考成熟了再行动,推迟到明年再行动,则是回避矛盾。

(应采访对象要求,蒋雨、张瑛、刘俊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