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物联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份全社会物流总额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增速比1-10月回升0.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业物流需求发展动力转换力度不断增强,1-11月份,分行业中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业物流需求保持领先,医药工业物流总额增长近10%,计算机工业物流总额增长13%。
“中国物流行业的春天到了。”在近年来物流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过去的2018年也是一样,尽管受宏观经济影响增速放缓,但整体依旧稳中有进,一片繁荣。
然而在“舒坦日子”的背后,与其他新兴产业的命运相似,中国物流产业还没来得及“后来居上”,就陷入了内部恶性竞争的市场混战当中。
“趋之若鹜”是病,得治!
与其他行业相比,物流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在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下,一大批设备厂商及集成商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争先抢占市场。
然而欲速则不达,原本起步时间就晚,技术尚未成熟,在不同领域企业涉足后,市场更加混乱,“品质不行,低价来凑”这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判断,特别是对于体量不大的中小企业来说,真正高性能的设备往往得不到充分关注,行业氛围浮躁,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在上周的斯图加特物流展中,德马科技总裁卓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在这次展会中不难发现,在较为正规化的国外市场,相对于价格,性能和质量更受重视,很多国产物流设备也受到了国外用户企业的青睐。”
由此可见,健康的市场环境对于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行业上游企业,不应当盲目涉足新兴领域,应当结合自身条件,充分发挥优势。
那么着眼当下,物流行业里有哪些“有利可图”的机遇呢?
智能物流设备市场广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国内,智能物流设备最初大都应用于电商物流的工作现场,他们往往代表着整个行业的前沿水平。
而在电商物流的催化下,智能物流设备如今也开始出现在制造车间,并且大有可为。
在生产过程中的“机器换人”浪潮过后,物流环节的“机器换人”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然而,尽管相对于快递物流,生产企业内部物流更加单一、标准,但其对于可靠性的要求以及现场的复杂程度不容小觑。
有用户反映:智能物流设备引入后,由原本的人力物流转换为设备物流,但人力成本丝毫没有减少。虽然工人从耗费力气的物流工作中解脱出来,但这位“机器伙伴”的自动化程度显然有待完善,很难脱离人员的看管。
痛点: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就国内物流设备整机来说,技术还远不够成熟。而且对于芯片、运动控制系统以及核心的传感器、仪器仪表等都无法摆脱对于国外技术的依赖,自主产品的稳定性、反应速度以及精度等均有待提高。
对此,相关物流设备供应商应当着力加强研发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多向国内包括菜鸟、京东、苏宁在内的电商物流取经,特别是在新技术的引入方面,加强与如百度、华为等技术平台的合作,在如智能路径规划、无线通信等功能中占得先机。
互联+融合——把握增长点的关键
然而,除了智能化设备,生产现场的环境也是决定物流能否实现智能化的关键。
尽管我国制造业已经全面进入数字化,但依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数字化并未完成,由此导致信息不对称,库存积压严重、仓库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屡见不鲜。
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生产现场以及数字化程度都不尽相同,这给物流设备厂商以及系统集成商出了不小的难题,无论是从设备安装调试、路径布置安排还是整厂物流系统的设计,没有经验积累以及必要行业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
痛点:物流与制造的无缝融合
智慧物流服务于智能制造,那必然离不开制造,物流设备与制造设备的交互是绕不开的话题。而由于起步较晚,国内物流厂商积累的行业经验有限,加快智慧物流在制造行业的落地,物流行业集成商与制造设备集成商的合作必不可少。
现如今,物流设备供应商已经普遍向着集成商转变,在此过程中,与制造设备供应商的合作也逐渐成为趋势。依托制造设备集成商对于行业的了解,智慧物流的落地正变得游刃有余。
结语:“泡沫化”和“去泡沫”是几乎每个发展中的行业必须经历的过程,市场乱象的混沌中,依旧有很多国产品牌稳扎稳打,不断夯实自身技术实力,相信乘借中国物流发展的东风,他们能够腾飞在世界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