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四五线城市新兴行业

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5月14日在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王新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以来工作回顾

2019年,是郑州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3月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肯定了郑州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做法成效;8月主持召开中财委第五次会议,把郑州列入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城市行列;9月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今年1月在中财委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强化郑州等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为郑州指明前进方向、带来重大机遇、赋予重大责任!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坚定扛起“三个在”和“龙头高高扬起来”的职责使命,交出了一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年末登记失业率1.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

(一)抢抓重大机遇,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区域协调发展纵深推进。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等部署,加快构建“一核四轴三带多点”空间结构,郑汴、郑新、郑焦、郑许一体化加速融合。全省带动力持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亿元、占全省的21.4%、总量居全国城市第15位,较上年前移1个位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0.2%、22.7%;进出口总额亿元、占全省的72.3%,居中部城市首位、省会城市第5位。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城市始终充满正能量。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6万户。郑州晋身全球经济竞争力城市100强、全球营商环境友好城市100强、全国数字城市10强。城市影响力大幅提升。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隆重举行,实现了大型活动、精神风貌、成就展览、舆论宣传、志愿服务“五个出彩”。郑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国际乒联巡回总决赛等赛事成功举办,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精彩纷呈。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质量魅力城市”称号。今年创新方式举办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全球20多亿人次线上线下参与拜祖,极大凝聚了华夏儿女的精神力量。

(二)推动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高技术产业增长10.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2.4%,上汽数据中心等243个项目开工建设,明泰铝业高精铝板带箔生产线等246个项目竣工。“三大改造”成效显著,实施工业技改项目546个,投资额增长31.4%,压减煤电装机111万千瓦、钢铁产能95万吨、水泥61万吨、电解铝35万吨、煤炭310万吨。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中铁装备等2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单位,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实现“零”突破,“上云”企业达1.3万家、占全省的40%。成功创建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现代服务业发展提档增效。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18%;新增上市公司4家、“新三板”挂牌公司2家,郑商所新增上市品种6个。网络零售额增长18.5%、快递业收入增长16.6%、物流业增加值增长9.5%。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亿人次、增长14.5%,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增长15.2%。

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阿里巴巴、海康威视、中国电子、紫光集团在郑落地。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四五线城市新兴行业开工。国家大数据综试区核心区实现产值300亿元。下一代信息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入选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数字郑州“城市大脑”项目启动建设。

都市型农业提质发展。粮食总产量达到万吨。非洲猪瘟疫病有效防控。新发展环城都市生态农业10万亩、湿地农业1万亩。实施第三批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2.5万亩、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67家,三全、思念、白象荣登“2019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扎实推进,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及六项配套政策制定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获评“全国人才工作最佳案例”。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5项,占全省40%。新认定院士工作站11家,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浙江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在郑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6.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6家,累计达到2048家、增长5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件、增长2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4.8%。

(三)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机构改革持续深化,市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实施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制度,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启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市属学校去行政化改革基本完成,分级办学体制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政务服务“周末不打烊”,172个事项凭身份证“一证简办”,261个事项实现“掌上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压减至100个工作日内,“联合辅导”模式全国推广。企业开办注册3天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办结、单办业务实现“当场办”。国企改革攻坚战扎实有效,15家“僵尸企业”破产终结,50家驻郑央企和18家市属企业完成“四供一业”移交。产权、组织、治理三大结构改革有序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排名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荣获国家“守信激励创新奖”。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12.1亿元,减税降费亿元。

“四条丝路”协同发展。“空中丝绸之路”,完成旅客吞吐量291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2.2万吨,保持中部“双第一”。航空口岸全面实施“724”小时通关。“陆上丝绸之路”,班列开行1000班、货重54.1万吨,分别增长33%、56.1%。国际陆港“一干三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网上丝绸之路”,跨境电商交易额亿美元、增长24.6%。“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与青岛、连云港、天津等港口无缝衔接,海铁联运完成1.1万标箱。

开放平台持续完善。自贸区郑州片区形成创新成果140项,新注册企业1.5万家、注册资本1811亿元。航空港实验区首家本土货运航空公司成立,河南首条直达欧洲定期客运航线郑州—伦敦开航。200余家智能终端企业入驻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河南省中国公民签证申请受理便利化平台正式启用。口岸建设不断强化。药品进口口岸获国家批复并公告,粮食口岸建设取得突破,汽车口岸二期建设稳步推进;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省政府批准筹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覆盖。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引进域外境内资金2235亿元、增长6%。引进世界500强企业6家,实际吸收外资44亿美元、增长5%;上汽全球数据中心、APUS全球第二总部等新兴产业项目落地。

(四)着力强基提质,城乡融合步伐加快

统筹推进老城区复兴、新城开发和乡村振兴,城镇化率达到74.6%。枢纽建设提档升级。累计开通客货运航线242条,郑州获批全国唯一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郑万、郑阜高铁河南段通车,“米”字形高铁网初步成形。轨道交通三期规划获批,农业路高架、金水路西延等道路建成通车。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1174个、完成投资亿元;新建停车泊位6.2万个;新增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污泥处理能力300吨/日。清洁取暖、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试点城市工作顺利推进。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启动“三项工程、一项管理”,加快推进“一环十横十纵”道路升级;整治提升老旧小区89个。加快推进城乡接合部36个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覆盖率74.3%、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态建设成效凸显。国土绿化20.76万亩、森林抚育8.26万亩;铁路沿线、生态廊道五项整治连通绿道530公里;市区新增绿地3455万平方米,建成公园、微公园、游园46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05%,碧沙岗、紫荆山等公园拆墙透绿。1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观音寺调蓄水库工程获国务院批准;贾鲁河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主体基本完工,牛口峪引黄工程干线建成通水,全年生态调水3.36亿立方米。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编制完成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新建农村公路158.9公里,所有行政村农村公路实现“双通”。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5.2万户。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83个,建设美丽乡村32个。

(五)聚焦三大攻坚战,短板弱项加快补齐

脱贫攻坚圆满完成。全市18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存量贫困人口1715人全部脱贫。累计投入3.23亿元助力卢氏县如期“摘帽”。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PM10年均浓度指标提前一年完成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京津冀“2+26”城市、全省18个省辖市排名同比均提升2位。秋冬季PM2.5改善率在“2+26”城市居第3位,重污染天数下降率在“2+26”城市排并列第1位。全面开展工业企业绿色绩效评价,规模以上企业煤炭消费总量削减168万吨,完成工业企业深度治理1270家、整治“低小散”企业1152家,全市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拆改;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000辆、出租车6444辆。完成清洁型煤“双替代”近7万户,全市散煤实现清零,“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河湖长“治、管、护”责任全面落实,“三污一净”专项治理扎实推进。5个国控断面稳定达标,省控断面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扎实推进。非法集资案件有序化解。全市商品住房去化周期处于合理区间,省交办问题楼盘化解率81.5%。

(六)突出普惠共享,民生福祉实现新改善

全年民生支出1494.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2%。32项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1.5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62亿元,“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新增公办幼儿园113所、学位3.8万个;市区中小学新开工34所、新投用23所、新增学位3.6万个,新开工普通高中4所。中小学午餐及课后延时服务受到好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郑州模式”获评全国优秀信用案例;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通过复审,获批国家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奥体中心建成投用。启动建设各类博物馆39家;新建遗址生态公园22处。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个、城市书房55处,全民阅读工作全国领先。“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演出1200场。建业电影小镇等一批文旅项目建成开放,宋城黄帝千古情等文旅项目基本完工。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100余项、国家(省)级赛事8项、国际赛事12项。新建改建标准化农贸市场20家。新增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单位、餐饮示范店、食品小作坊示范单位各100家,完成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农贸市场)信息可追溯建设100家。加大猪肉、蛋、菜政府储备投放,市场供应充足、物价基本平稳。建成保障性住房9.3万余套,分配公租房1.1万套,安置房竣工2832万平方米、网签10.1万套,回迁群众17万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殷切期望,编制实施了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谋划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启动编制了重大战略研究、总体发展规划、起步区建设方案,提出了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等重点工作,着力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明确了“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功能布局,着力构建大交通、大开放、大产业、大文化、大生态的城市之“势”,郑州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更清、氛围更浓、势头更强。

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纠正“四风”,认真做好中央、省委巡视及国务院大督查反馈问题整改,自觉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办理省市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1328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双拥”工作持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社会治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统计、史志、气象、地震、文联、社科研究、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掌舵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央、省驻郑单位共同参与、市人大市政协支持监督和全市上下奋力拼搏的结果。

进入新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突出“早”字抓防控,全力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万众一心守护了城市安全、守卫了群众安康。我们主动担当政治责任战疫情。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轻”的底线思维,迅速启动了抗疫战时工作机制,构建了以村保乡、以乡保县和以小区保社区、以社区保城区防控体系,依法科学精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任务全覆盖、点位无盲区、人员全链条、联动无间隙。我们健全数据责任管理闭环战疫情。依托疫情防控一体化管理平台,全省率先实行“红黄绿三色码”管理,管住了重点人、放开了健康人。压实了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三级领导分包责任,“四早”“四集中”全面落实。创新实施“五防八管八控”工作法,采用“居家隔离+集中隔离”等方式,织密了横到边、纵到底防护网。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战疫情。号召6万多名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最前沿,187名优秀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发动各条战线群众参与支持疫情防控,用10天时间建成了岐伯山医院,口罩产能迅速提升至每天1200万只;推动全市各级机关三分之二干部下沉基层,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我们通过“三送一强”稳住了经济基本盘。着眼抓“六稳”、促“六保”,常态化开展送政策、送要素、送服务、强信心活动,出台了应对疫情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30条、促消费增活力稳增长新10条等系列举措,累计帮助企业37.6万家,协调解决用工268.4万人,减免缓各类税费477.9亿元,复工率、用工率均达100%,带动3月份以来经济运行企稳向好。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郑州圆方集团,发出了“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号召,盛赞了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人民力量,坚定了我们夺取大战大考“双胜利”的信心决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逆行冲锋、舍身忘我,广大海内外郑州人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全市2.2万个基层党组织、20余万名党员及广大干部群众闻令而动、坚守一线,25.3万名志愿者真诚奉献、不辞辛劳,展现了“黄河儿女”的精气神和上下同欲的战斗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向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的广大市民群众,向支援支持我市疫情防控的国际国内友城和社会各界,向过去一年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各界人士,向参与郑州建设的劳动者,向关心支持郑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回顾过去,特别是经历这场疫情,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随着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风险始终存在,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多。新发展理念还未完全成为行动自觉,创新能力不强,先进制造业占比不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城市综合承载力亟待提升。民生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优质教育、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供给不足。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要求还有差距;少数公职人员担当精神不够、服务能力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存在,消极腐败问题仍有发生。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改进解决。

二、2020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应对疫情考验极不平凡的一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展现出巨大韧性,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郑州发展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以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战略导向明确,推进郑州大都市圈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郑州发展寄予厚望,郑州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从未像今天如此之高。郑州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通过全市上下不懈努力,发展优势不断积累,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赋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枢纽体系、开放体系、制造业体系、商贸业体系,为加快形成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世界大变局、中国新时代、防控常态化,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及时把握大势,主动应变求变,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发展高质量、城市高品位、市民高素质”“富而强、大而美”的国家中心城市!

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河南和郑州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树牢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把牢“一个方向”,做到“三个坚持”,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抢抓机遇、做强优势、补齐短板,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进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建议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15%左右,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指标完成国家、省下达任务。

把牢“一个方向”。即: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对外开放三大国家战略,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省委赋予郑州“三个在”工作要求;坚持“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功能布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为工作抓手。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经济稳增长、发展高质量;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增进群众获得感;更加注重提高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力;更加注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2020年重点工作

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大战大考“两手抓、两手硬”,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首要任务,尽最大可能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为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提供支撑,努力让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厚实。

精准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推动防控机制常态化,调配更加精干的专班队伍常态化开展工作,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等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防控体系。推动防控措施常态化,加快“人防+物防+技防”融合,筑牢“枢纽”、居民楼院、复课校园等重点区域防线,做好境外入郑、风险地区返郑和无症状感染者健康服务管理,持续巩固疫情向好态势。推进防控保障常态化,健全完善排查—发现—隔离—救治全链条应急预案,有序做好防疫物资生产储备,积极宣传引导群众提升健康素养,增强防护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创新爱国卫生运动方式方法,营造安全整洁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

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抢抓国家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十四五”规划编制机遇,高质量编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大盘子。聚焦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市政设施补短板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强力推进新增中央投资和专项债券申报工作,统筹推进总投资2.11万亿元的912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研究制定能源、交通、信息等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推进方案。加快新增中央投资储备项目前期工作,完善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推进机制,推动平台公司加快市场化转型。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运营。

携手实体经济发展共克时艰。持续开展“三送一强”活动,切实把政策送及时,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新出台的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适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减租减息减税降费政策,通过税费减免和延期缴纳、国有房产租金减免、水电气暖“欠费不停供”等举措,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用足用活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扩大发行政策,扩大有效投资。切实把要素送到位,聚合要素资源导入实体经济,在项目审批、安全环保评估、基础配套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和全要素保障。设立35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实体经济发展。开展100亿元财政性资金竞争性存放,设立15亿元应急转贷周转资金,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增资5亿元,着力纾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把服务送到家,针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用工、用地、资金、防疫物资储备等瓶颈制约,第一时间协调解决,确保稳定复工达产。

多措并举激发消费潜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落实好中央、省、市促进消费举措,积极发展“新零售”,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促进传统消费模式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模式转化。办好“醉美夜郑州”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推出一批夜品、夜购、夜赏、夜游、夜健项目,打造“夜郑州”消费地标,活跃夜间消费。采取财政支持、企业配套等多种形式,向特殊困难群体和百货、餐饮、汽车、图书、旅游等领域发放3.7亿元消费券,刺激消费潜力释放,撬动千万级人口城市消费大市场。加快现代商贸、健康医疗、养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发展,积极培育信息、体验、定制、智能等新兴消费热点。把二七广场片区打造成“郑州人精神家园、河南省消费中心、全国城市复兴典范”,把紫荆山路打造成具有中原特色、富有国际气息的城市商业大街。扎实推进“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