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200字,阅读约需3分钟)
罗振宇和申银的创业故事是这样的。2012年4月,申银和罗振宇共同创办了一家独立的新媒体公司,申银的股权比例为55%和15%。2013年,另外两家退出,股权比例变成了申银82.35%,罗振宇17.65%。独立媒体公司经营几个项目,如逻辑思维,蛮子文摘和凯子悦。2013年底,《逻辑思维》营业收入达到1000万元,商业估值达到1亿元。2014年6月,罗振宇和李甜甜成立思维创造公司,运营“逻辑思维”。7月,独立新媒体公司股东变更,罗振宇离职。
罗振宇的盛宴,申银有机会成为主宾。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逻辑思维继续操作,跨年演讲,get App等等。据说,思维创造公司即将在科技创新板上市。
当初独立新媒体公司的运营分工是这样的。申银负责《蛮子文摘》、《凯子悦》等项目,《逻辑思维》则是申银致力于投资、品牌运营、打造罗振宇前台明星形象。2013年底,《逻辑思维》的知名度超过了《蛮子文摘》和《凯子月》。就罗振宇而言,其17.65%的股权收益份额已经很难与其贡献相匹配。我相信,在决定离开这家独立的新媒体公司之前,他和申银肯定提出了股权要求,但没有得到满足。作为独立新媒体公司的大股东,申银可能考虑的更多,应该已经预见到罗振宇离开后独立运营的“逻辑思维”的最坏结果。
推动裂变的力量是成长,满足了母亲和个体双方的成长需求。
申银或独立新媒体公司采用裂变式创业模式,允许罗振宇独立创业,增加了竞业禁止的约束。现在会发生什么?
如果申银有裂变式的创业思维,脑子里一片空白《裂变式创业协议》,他还有机会分享“逻辑思维”的盛宴。比如,罗振宇提出异议时,可以把“逻辑思维”作为公司内部运营项目的独立核算,根据罗振宇在不同规划阶段投入要素的价值,不断调整项目收益的比例,使收益与其贡献相匹配。这种“逻辑思维”仍然是独立新媒体公司锅里的肉,但只是最大的一块。
申银还可以把“逻辑思维”项目放到独立的新媒体公司和罗振宇新成立的公司里。罗振宇的价值体现在新成立公司的发展规划中,其股权也根据罗振宇的贡献进行动态调整,可以更好地激励和调动其积极性。独立新媒体公司作为股东,继续为新成立的公司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和财务、人员等公共支出,向品牌化、集团化发展。相比罗振宇出走生了对手的零和博弈结果,这种裂变式的创业模式是正和博弈,是妥妥的双赢策略。
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包括项目、人、品牌、技术、资源,都要锁起来。
本着裂变创业的激励效应,申银或独立新媒体公司应与罗振宇再签订《保密和竞业禁止协议》,明确“逻辑思维”项目运营中相关品牌、商标、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归属和保护,以及罗振宇的竞业禁止义务,从约束的角度对其进行约束。为了更好地发挥《保密和竞业禁止协议》的约束作用,必须对品牌、商标、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进行权属登记。及时,并绑好栅栏。
如果申银用《裂变式创业协议》和《保密和竞业禁止协议》的缰绳,捕获并控制了罗振宇这匹黑马,那将是一家独立的新媒体公司,而不是一家有思想的创作公司,今天抢着在科创板上市,这是申银的一大遗憾。对于罗振宇来说,遇到擅长商业的企业家会为他增光添彩,但如果运气不好,尽早决定另辟蹊径也是明智之举。毕竟除夕夜的演讲和成果还在他自己的路上。
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评论,或关注后私信把困惑告诉我,杨律师免费为您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