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产品标准化是餐饮长治久安的唯一方向?
餐饮说到底是一个服务型的制造业,最终和消费者沟通的是菜品,无论是小吃还是宴席,呈现给消费者的是产品本身,消费者是否接受,是否好评,还是自己说了算。
餐饮行业的其他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在菜品、产品、流量、成交率上做文章,铁三角的关系,老板还是产品,流量来了没有优秀的产品做后盾,没有成交率,一切行动都是徒劳。
做个简单的比,如果你去饭店吃一个小炒肉,有时候是小辣椒,有时候是本地辣椒,有时候是螺蛳辣椒,你能记住这么一个小炒肉,口碑还不错吗?也许,这家店的期望底线,这是最后一次光顾。
先说一个你可能经历过的场景。去早餐店吃一份粉和同样的浇头。今天一个味道,明天一个味道。都是因为老板高兴。你是一个实验品。你有多少兴趣?让你成为铁杆粉丝吧。
在我们老家,一个县级市的小镇,从我懂事开始,记忆中就有一个小饭馆。菜很少,一个猪头肉是特色。几十年了,就是那种味道,那种感觉。一锅炖,用一点点油汁,去骨肉金黄,吃完肉,往雪里倒一点点水。每次回老家都要好好吃一顿,每次都不会失望。就是这个味道。每次店里都是座无虚席。老板也简单,简单的菜围绕一个中心点,这是最大的卖点。其实这是对产品标准化的一种解读。
当然现在的创业者要么没有这个概念,以为自己能卖的东西就是好的,只要能,就绝对不会去关注。或者说,你想做大,虽然有这个标准化的概念,但是你想一口变成胖子,却因为轻敌,苦心经营,顾此失彼,半途而废。
对于餐饮,尤其是中式餐饮,不花点时间,体验点里程,是很难做到标准化的。餐饮业整个产业链比较长。以最初的原材料采购为例。作为一个懂餐饮的个体老板,每天说用什么用什么都很容易,只要有一个标准化的概念。不然他知道的越多,错的就越多。他会变通的。他反而会给你一个大招。因此,消费者会感到困惑。“我昨天吃的油炸肉,辣椒是一个很好的享受。今天就是为了这道菜,结果很失望。”
以上是个人老板的例子。其实大型餐饮公司也是如此。控制源头是一个不小的制度建设。采购在这里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没有一个好的机制,“拿回扣”这一项措施就够喝一壶的了。你想,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道理就不用赘述了。
另外,在产品加工的过程中,更是难以标准化,说得委婉一点也不容易。大部分餐饮店都处于被厨师“绑架”这样的尴尬境地。同样的原料,生产看心情。还是一样的菜,离开王师傅,再吃一个李师傅,味道就大不一样了。
其实只要有心,实现标准化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作为有多年餐饮经验的彭舸,我可以提供一些思路,你们餐饮人可以借鉴一点。
首先,干餐饮,你得有做产品的思维,走标准化的道路。如果不能做到绝对标准化,也要有大致标准化的动作。比如你也要用炒肉来类比,肉是和前腿一起回去的还是里脊肉。你要确定肥瘦比例准确,用什么辣椒,切多大,有没有常年供应。你要考虑清楚。成分是什么?它们应该被修复。调味品有哪些,品牌怎么选,用量多少,精确到克,用量勺。先炒辣椒,还是先炒肉,要不要炒肥,炒到什么程度。要不要提前尝瘦肉等等,多试试。然后记录一系列操作程序,做一个单品操作手册。王师傅和都是按照这个操作手册操作的,大致可以规范。这样一来,产品差距就不会太离谱了。慢慢地精确,微调,
只会越来越精细。在这里只是简单的做个阐述,不详之处,还请多多包涵,也可以交流,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炒菜机器人也出来了,鹏哥也尝试过,今后的人工智能更加不得了,但是比起人工来还是有点差距,毕竟中式餐饮厨师是“师”,还有“大师”,既然叫“师”,在这个领域,也不是三两句话能说的清楚的,某种维度上来说,就是一门谋生的手艺;某种维度上来说,意义却非凡,厨艺就是一门艺术,做菜这一门学问,博大精深,单从工业化的标准化来要求制作,还是有些欠妥,鹏哥主张标准化,还是大致标准化,科技只是一个利用的工具罢了。
看这个都是碎片化时间,话不能往深了唠,大致上来说,想要餐饮干好,你的侧重点一定是围绕产品来发挥,既然是产品,那么就一定要去标准化,不能随心情,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今天脑袋一热一个搞法,明天听别人一说,有换一种搞法,那么恭喜你,给自己的坑,基本上已经挖好,就看你什么时候跳了。其实产品定位好了,事也成了80%了,只要是良心产品,总有她的受众,生意靠守,回头客有个累积的过程。然后把现在的社交工具用好,服务做好,卫生做好,心态摆正,你的餐饮创业基本就上路了,大店其实也适用,逻辑一样,千万不能有店大欺客的心理。今后餐饮唯一的壁垒还是要在产品上做文章。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