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方
马海方出生在北京,在北京的一条小巷里长大。从小就沉浸在京味文化中,非常熟悉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他曾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北京日新月异。日新月异的城市背后,旧的传统生活习俗被打破,风俗民情逐渐被遗忘。我在想,我要把画笔留给他们,几年后让后辈知道老北京也曾这样生活过。”基于这种绘画理念,马海方一头扎进了老京派人物画的创作领域,历时40余年。
他以北京的风土人情为题材,依托在素描、速写、人物造型方面打下的扎实基础,借鉴山水笔墨,以漫画、插画的形式,自然地处理构图。用无骨画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意人物画,无疑增加了其作品的特色和魅力。现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之所以用无骨画,是因为无骨画在表现上更有优势。老北京人爱留光头,画无骨,一笔一画,既有色彩的变化,又有生动的表现,而且效果和先素描后填色大相径庭。不过这种性能的失败率也很高。水墨画的结合需要控制一定的时间才能画。这就考验了画家对笔墨的驾驭能力。
马海方的一个创作习惯是,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其实这个习惯早在他就读中央美院的时候就养成了。那时候,他经常端着两个小笼包,走到北京站,边走边画,打开了他在生活面前的窗口,与生活“对话”。大量的街头小品让他对人物的塑造有了一定的把握;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他的人物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度夸张,尤其是过去画的老北京人物,是为了让画面更有趣。
他对生活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有人一起磨剪刀,有人推自行车,有人像几十年前一样只扛一个板凳。在这两种社会现象中区分“现代”和“非现代”难免显得愚蠢,但画家的观察却极为重要。马海方认为好的记忆不如写的差,因为如果用眼睛跟着画面走,可以把握当时的感觉和直接感受,和跟着画面走相比效果完全不一样。
马海方从不掩饰他对提着鸟笼的八旗子弟的偏爱。打鸟曾被视为“玩物”,现在又被说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马海方不在乎这些。他不承担圣人的“都在一起”和“分别风俗道德”的责任。他用自己的笔法和墨法画自己喜欢的画。他对动态的强调侧重于面部表情,有时用一把团扇来表现古雅的风格,但同时又在丰富的色彩中引入新意和民间风味。
马海方认为,只有对现实的写实性描述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完整的绘画作品必须融入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兴趣。在这方面,他非常看重画家吴冠中的创作方法,他能把很多东西融合在一起,然后从中选择。“他的作品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但在现实生活中有高度的概括。画家应该有这样一套技巧,把看到的一切都融入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