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三角中的宁波新角色:瞄准五大新兴产业,以数字之长补制造之短
巨轮驶进驶出,吊机升降起落,集装箱卡车奔忙穿梭……
眼下,宁波舟山港恢复以往的繁忙与热闹,港区堆存情况也逐渐回到常态。
就在一个月前,这个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第三大港,却因疫情导致集装箱卡车司机严重紧缺,一度出现了“有车无人”的尴尬局面。
“宁波集装箱车加起来有3万辆左右,但司机基本都是外地的。”宁波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疫情影响,宁波港的窘迫也映射出过去宁波产业发展所隐藏的不足。
加快集装箱卡车司机复工只是一时的解决办法,发展无人驾驶、智能物流才是未来的战略方向。经此一“疫”,当前的宁波深刻洞察到城市产业发展的问题,并决心加速改变。
3月13日,宁波市出台了《关于抢抓机遇加快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力发展智能物流、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5G+”、数字经济共五大新兴产业。
“宁波制造业技术好、条件好、体量大,大概占了整体产业结构的6成。然而传统制造业受疫情影响所暴露出的产业链阵痛,特别是在上下游供应链、员工接触性生产上,运用新的信息技术,用变革性的手段和载体来发展智能制造,成为了宁波当下的选择。”宁波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当前这是宁波以新兴产业弥补传统产业不足的机遇,也是顺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姿态。
受访专家则表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枢纽型节点城市,宁波此次瞄准的五大新兴产业是其产业转型的重要路径。宁波正力图以数字之长补制造之短,从而为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疫情之下的危与机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整个中国,对经济发展形成冲击。对于工业大市宁波来说,更是一场不小的危机,然而“危”中也同样孕育着“机”。
对于传统产业来说,复产复工意味着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和聚集,因而疫情期间无法绕过劳动力不足的现实难题。与此同时,众多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许多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脱颖而出,一些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异军突起,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宁波决心抓住这一轮因疫情所激发的新型产业“风口”。旨在通过智能制造加速区域经济由传统劳动力驱动向科技、人才、创新驱动转变,以弥补传统产业的不足,为新兴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3月13日,宁波出台了《意见》,着力发展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5G+、数字经济、智能物流业五大产业,借此加快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竞争力强的企业和企业集群。
《意见》指出,到2025年,新兴行业代表性企业大量涌现,健康产业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比重分别达到7.5%、9%,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200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4500亿元,新兴产业成为宁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潘毅刚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宁波是制造业大市,各类制造业企业超过12万家,大部分仍深耕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急需向高质量转型。疫情的发生,一方面使得不少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众多新产业、新技术的市场需求,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机遇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除了医疗健康产业外,此次《意见》中提出的工业互联网、5G+、数字经济和智能物流,皆可赋能改造传统生产环节,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优化产业链,为宁波的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切实推动力。
“宁波的产业分布密集且多样,以汽车、钢铁、石化等临港工业为主,除此之外,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日用家电、模具等为主的传统产业基础雄厚。”潘毅刚告诉记者,结合传统产业基础,未来宁波产业转型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或是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应用。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不仅能为制造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提供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支撑,还能催生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有力促进传统动能改造升级和新动能培育壮大。
长三角中的宁波新角色
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都市圈相互重叠,北有上海“老大哥”,西有“明星城市”杭州,一直以来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宁波,由于相对重实业、轻数字,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角色与定位并不算突出。
随着当前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按下了“快进键”,宁波一方面在汽车和石化等支柱性产业、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等特色领域迎来了协同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另一方面在新兴产业的比拼中又陷入了存在感不强的困局。
“目前宁波的产业和城市特色在国际上还不够鲜明,产业创新与制造优势还未融合爆发出来。同时,由于深度倚重制造业,代表未来趋势的产业发展不够壮大,与圈内城市相比,宁波尚未形成新兴产业的单项突出优势。”有熟悉宁波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如何利用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壮大优势、补齐短板,是宁波产业调整升级需要解答的命题。
2019年,宁波已经在自身产业规划上锚定了两个大坐标——“246”计划和“225”计划。其中“246”计划是指到2025年,宁波将在全市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两个世界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五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6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如果说“246”、“225”是宁波未来发展的双翼,那么此次出台的5大新兴产业指导意见对于宁波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上述宁波市发改委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指导意见最重要的意义是夯实宁波实业基础,将5大产业指导意见切入到“246”计划中,能有效地将科技与制造融合,进行产业深度补链,从而提升宁波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该负责人表示,从长三角一体化的角度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宁波立足港口区位条件,结合数字经济对工业、制造业进行整顿、转型和升级,一方面在浙江省内与杭州形成互补,避免两个城市之间的低质量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在整个长三角范围内形成城市间产业协同发展。
为此,针对培育新兴产业需要时间、资本的大量投入问题,如何让引导性的文件落地有声,宁波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首先是搭建工作载体,目前宁波市政府各部门内明确了责任分工,各项操作细则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另一点更为重要的是资金这个硬条件,宁波已经联合6家银行推出了1100亿元的信贷专项,从而发挥金融在逆周期的调节作用和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
上述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宁波正在积极抓住央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契机,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资金支持。“除了像老娘舅一样做好银行资金与企业项目的衔接工作,宁波也正在深化企业服务,建立驻企联企服务员机制,更好地帮助企业现场解决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