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第十一届州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州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第十一届州人民政府履职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州人大和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始终团结和依靠全州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四个更大贡献”要求,围绕州委“”工作思路,着力克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全面启动了“十三五”规划,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五年来,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3.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0%、12.3%。经济总量连续迈上1000亿、1200亿、1400亿元台阶,排名于2016年上升至全省第三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居前列。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创新理念引领发展,推动发展动能加速转换。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全州发展方式持续转变。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成效明显,着力构建“两区一带一园”协调联动农业发展格局,建成千亩以上规模产业带104个,引进广东温氏、浙江海亮、陕西海升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入驻红河发展,累计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1户、州级农业龙头企业158户,省级以上农业专业合作示范社299个,201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83亿元,年均增长6.3%。工业经济发展形成新动能,全力打好工业经济攻坚战,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从无到有,非烟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园区聚集发展成效明显。五年累计完成非电工业投资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398亿元增加到443亿元,年均增长10.6%;建成各类科研创新平台77个、众创空间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服务载体47个;各类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6%,比2012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着力提高服务业供给质量,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业态加速成长,建成弥勒、蒙自两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村示范县”,注册登记电商企业593家、电商网店2083家;红河旅游向着成为云南旅游新方向目标迈进,旅游增加值由2012年的41.6亿元增加到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4.6%增长到8.2%;第三产业占比由29.3%提高到38.3%。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协调理念谋划发展,推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聚焦全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基础设施改善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五年累计完成规上固定资产投资8353亿元,统筹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742个,有力促进了我州南北和城乡协调发展。“五网”大会战成果显著,围绕构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高速公路项目15项、铁路(轨道)项目4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达696公里,居全省第3位,电气化铁路营运里程达317公里,提前三年完成全州3小时公路经济圈的目标;不断完善水、电、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新建成中型水库5座、小(1)型水库14座,新增水库总库容1.1亿立方米;建成水电站10座、风电场17个、光伏电站5个,新增电力装机万千瓦;建成输油、输气管道公里;信息宽带网络、4G网络城镇覆盖率达100%,农村覆盖率分别达到96.1%、95%。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全力实施国家级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州城市详细规划覆盖率超过75%;实施各类市政建设项目300余项,完成投资166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38.8%提高到%。城乡人居环境稳步提升,深入开展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村庄“七改三清”,全州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城市“两污”处理率分别达到87%、100%,乡镇“两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55.1%、99.2%;自然村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97.9%;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和改造城市公厕、旅游厕所859座,1178个建制村均建成1座以上公厕,城市直管公厕全部免费开放。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绿色理念改善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发展始终,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始终突出保护优先,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40.8亿元,带动社会投入30余亿元,完成营造林322万亩、通道面山绿化28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45%上升到50.9%,森林蓄积量比2012年增加1570万立方米,哈尼梯田、异龙湖、长桥海成功申报为国家湿地公园;我州获评“2015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2017年度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称号。持续推动发展优化,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及能源、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及示范区划定工作,全州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13个,新增耕地16.9万亩;红河、元阳、石屏分别建成国家和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37家企业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累计实施省级以上重点减排项目389个,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全力确保治污有效,全面落实“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聚力打好异龙湖水体达标三年行动、个开蒙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和个旧市重金属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治理水土流失1484平方公里、中小河流69公里,全州境内地表水监测断面优良比达76.9%,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加快实施个旧南北选矿试验示范园区等“五大工程”,拆除粗铅冶炼鼓风炉51座,关停选矿企业231户。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开放理念促进发展,推动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围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目标,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以“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五年累计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86.8万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展,圆满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阶段性任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72万吨、煤炭产能179万吨;“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创新推广“会议协调、并联审批、互不前置、负面清单管理”项目审批模式,“亲”“清”型政商关系加快形成。全州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蒙自经开区被列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共聚集各类企业549户;红河综保区成为云南第一家综合保税区,入区企业达69户,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32.3亿美元;河口跨合区中方部分启动建设,引进了惠科、华强酷信等企业,部分项目已建成投产。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取得河口地区越南盾现钞跨境调运等改革创新成果,跨境人民币结算突破130亿元。全州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3208.1亿元,年均增长18%;利用外资6.9亿美元。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共享理念统筹发展,推动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70%以上的可用财力投入到社会民生领域,全州各族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向纵深推进,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45.4亿元,其中州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4亿元,投放金融扶贫资金121.8亿元;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1.23万人,260个贫困村实现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8.8%下降到13.06%。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振兴金秋计划深入实施,全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幼儿毛入园率分别比2012年提高17.1、10.9个百分点,小学、初中辍学率均降低0.78、0.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普职比达到1:1;健康红河行动计划深入实施,9项州级层面制度设计改革全面完成,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66个、卫生补短板项目9个,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床位比2012年增加了5868张;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建成州城乡规划展览馆,新建图书馆3个、文化馆3个、博物馆(纪念馆)3个,107个传统村落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医保整合“九统一”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由2012年的81.4万人和196.9万人增加到391.3万人和227.0万人,各类养老机构发展到454所、床位17149张;全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新增城镇就业18.7万人;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35957户,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63万套、城镇棚户区改造7.75万户,解决了60余万人住房安全问题。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平安红河建设深入开展,沙甸地区、河口边境地区和绿春半坡地区综合整治工作有序推进,信访维稳、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领域形势稳定向好。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一年来,我们围绕省委、省政府“四个更大贡献”要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以建州60周年为契机,坚持稳中求进、落实见效、有所突破,天天抓实、月月抓紧,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开局良好、运行平稳、达到预期”的良好态势,完成生产总值1478.6亿元,增长10.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3亿元,增长6.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2.8亿元,增长6.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33.8亿元,增长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8亿元,增长12.4%;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6.7亿美元,增长84.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808元、10356元,分别增长8.7%、9.6%。全年政府工作呈现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聚焦重点抓产业。始终以项目引领产业发展,大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精准招商,全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家、国内500强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整合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162个、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农业产业项目12个,温氏集团300万头生猪产业化养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云南(红河)现代花卉产业园区启动建设,入园企业达到20户,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建设初见成效。深入开展州级领导挂钩100户工业企业行动,着力释放以晴、惠科等项目带动效应,红云红河烟厂技改搬迁、云锡生产基地和环保产业园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稳步实施,建成开远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以晴集团红河科技产业园全面投产,和弘商显、捷来SMT贴片等项目顺利投产,石屏豆腐、建水紫陶两个特色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0%、56.8%,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5亿元,拉动规上工业增长9个百分点。突出抓好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哈尼梯田保护开发、临安古城风貌保护恢复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启动实施了14个省级以上特色小镇和“一部手机游云南”旅游数字化建设,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6.4%和87.2%。
二是聚焦项目抓投资。始终用重大项目建设引领投资方向,积极破解项目建设难题,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全年实施省级“四个一百”重点项目117项、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045项、重点转型升级工业项目32项,189个项目如期竣工,278个在建项目稳步推进,355个新开工项目按时开工,全州产业投资占比达37%,其中民间投资占比达34%。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斐然,“县县通高速”项目全部开工,泸弥(一期)、蒙文砚、蒙自绕城新鸡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年内新增高速公路138公里;弥蒙高铁、红河蒙自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元阳哈尼梯田机场试验段工程开工,弥勒通用机场全面开工建设,滇南中心城市群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即将试运营。个开蒙地区河库连通工程成功试通水,23件重点水库工程稳步推进,能源网、信息网重点项目有力推进。
三是聚焦精准抓脱贫。始终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定实施“五个责任清单”,构建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扎实开展“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梳理出10个方面36类具体问题重点整改;扎实开展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新识别纳入62333人,剔除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22532人,返贫处理20252人,贫困人口净增86266人,推动贫困对象由“更加精准”向“全面精准”转变;整合投入扶贫资金136.7亿元,因地制宜推行“菜单式”扶贫,积极开展“五个一批”及革除陋习促脱贫,整合资源在每个乡镇建成党建与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百日行动,全年预计实现石屏、泸西两个贫困县及131个贫困村退出,减少贫困人口13.15万人。
四是聚焦短板抓民生。始终以解决突出问题和克服薄弱环节为切入点,努力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深入实施教育事业振兴金秋计划、健康红河行动计划及文化建设工程,红河技师学院建成招生,滇南中心医院、州职教园区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红河文化艺术节等文体活动。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全面推行,创业担保贷款及小微企业贷款扶持创业11546人,建水县及云南万花筒文化艺术创业园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全力巩固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持续开展沙甸地区、河口边境地区综合整治,反走私综合治理模式在全国推广,圆满完成了党的十九大安保维稳工作,蒙自市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成功举办了建州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启动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
五是聚焦共享抓生态。始终把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作为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聚焦短板抓生态。强化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导向,覆盖州、县、乡、村四级的河长制全面推行;启动实施“州市联动、绿化红河”行动,新建城区绿地面积624公顷,建成开放11个森林公园和3个湿地公园;全面实施个开蒙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及扬尘治理,蒙自市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50天,上升3.5个百分点;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及环境违法查处力度,全力抓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问题整改,39项整改任务已整改完成24项,其余15项正按时限加快整改。2017年成为全州人民群众生态获得感最多的一年。
六是聚焦效能抓自身建设。始终把政府自身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抓实省委巡视组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加强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集中开展“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抓实“七种作风”建设;认真执行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州政协的民主监督,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56件、政协提案280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中介超市运行管理规范,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制定公布政府部门内部审批事项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互联网+政务服务”初步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投资项目集中审批综合办理时间平均提速42%;网上大厅网上申报办件共计10160件,增长112.1%;投资审批中介超市网上入驻中介机构2866家,发放“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620份。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凝聚了州内州外、方方面面领导和同志的辛勤与汗水。在此,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各族人民,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州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省属各部门各单位,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帮助红河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强化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必须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聚焦省委、省政府“四个更大贡献”要求,落实州委“13611”工作思路,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走跨越发展之路;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破除制约全州经济发展的短板和问题;必须抓住“落实”这个政府的主责主业,不折不扣推动省委、省政府及州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必须进一步改进政府作风,不断提升公信力和执行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省委、省政府“四个更大贡献”要求,我州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全州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山坝之间发展差距大,县市发展水平和工作推进参差不齐;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城乡发展差距大,市区融合发展有差距,城乡人居环境有待提升;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较多。二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目前,全州尚有55757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全省第二位,有4个深度贫困县和26个深度贫困乡镇,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三是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全州经济体量依然偏小,产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巨大,新兴产业尚在培育成长初步阶段,实体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综合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体系有待完善。四是开放发展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全州开放水平与区位优势、平台优势和基础条件不匹配,外向型经济体系尚未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政策创新不够,干部群众开拓意识、开放思维不足,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亟待提速。五是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政府系统治理体系不够完善,全面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创新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普遍不到位,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有待提升;一些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不会为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政府系统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还需进一步压实。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准确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抓住新机遇新优势,把红河发展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中进行谋划、摆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中进行分析,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赶超的勇气谋发展,以务实的精神补短板,以创新的思维促改革,全面落实州委“13611”工作思路和推动跨越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实施“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三大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发展条件,深化改革开放,壮大经济实力,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
对标党的十九大分两步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布局,统筹省委、省政府对红河提出的“四个更大贡献”要求和“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新一届州人民政府的工作目标是: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县域经济跑出加速度,重点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全省对外开放新高地;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85%,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力争经济总量达到全省的12%左右,对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557570名贫困人口如期全面脱贫,7个贫困县、79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持续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积极成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优质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县县通高速、南北通航空、州府通高铁”目标全面实现,建成互联互通、功能完备、绿色安全、保障有力、智能高效的五大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效。南北生产力布局和城乡结构更加优化,产业结构持续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存量”污染有效化解,“增量”污染有效控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级下达考核目标,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主要江河湖泊监测断面劣Ⅴ类水体比例低于10%;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力明显提升。
——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全面加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公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充分体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平安红河、法治红河建设不断完善,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今后五年,要突出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着力动能转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六大重点产业建设,坚持创新引领,强化招商引资,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实体经济,突出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推动企业、科技、金融等要素协调联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集群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统筹推进北部百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及现代花卉产业园建设,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产业基地建设,稳步发展现代精品农业庄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红河工业翻番计划,坚持“两型三化”方向,“见苗浇水”“大树移栽”并重,加快红云红河烟厂技改搬迁、个旧南北选矿园区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支持云锡、云冶等重点企业集群发展,以传统产业转型激活工业经济存量;注重保持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良好势头,加快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持续推动电子信息等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以晴、惠科、铂骏等企业做强做大,推动重点企业发展引领关联产业成链发展,以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做大增量。实施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抓好“五区一带”建设,持续打响“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品牌,发展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三产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全力构建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
(二)着力民生民本,构建共享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底线任务,确保全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州新征程;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乡村产业培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和社会治理水平等重点,深入落实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确保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低于2.8:1;深入实施教育事业振兴金秋计划、健康红河行动计划和文化建设工程,加快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州中医院、红河州妇女儿童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补齐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短板,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聚焦就业、社保保险等重点,着力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