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上海的未来
没有制造业,就支撑不起经济总体;服务业比重再高,不过是随时可以被割掉的肉或皮毛。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经济总体钢铁般的脊梁。
在7月22日年中的上海市人代会上,市长应勇提到——科创板已开市,上海既要培育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科创企业的投融资平台,也要着力培育更多优质科创企业。目前,包括人大代表在内的上海各界已形成共识:上海不仅有制造业升级需要,更有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
制造业如何升级,是国际主流财经媒体、高端智库、行业领军企业乃至政府决策层高度关注的课题。这不仅关系到国际核心竞争力的维护和发展,更是寄托着民族工业的历史情感、民生领域的相得益彰和未来市场的积极培育。在此,笔者主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和比较优势之角度,来阐明上海未来的希冀。
上海拥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力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处于快速成长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
自2008年祸起美国华尔街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中国,在决策层进行对策辩论或顶层设计时,无不考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和政府支持力度。如韩国政府就制定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英国政府虽然在脱欧事务上混乱不堪,但依然在推动对华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并声称这是两国经贸合作进入黄金时代的核心课题。
而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依据看,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笔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经济沙漠中突如其来的产业绿洲,而是依托于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依托于高度开放环境、依托于本土原创型研发、依托于整体制造业支撑体系而形成的新型支柱类产业。上海完全有条件、有优势来集聚、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自身发展和呼应国家战略的必然。从现实经济指标衡量,某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领军企业基本处于年度千亿元人民币的能级;从未来(如十五年左右)的经济指标衡量,其能级初步预测为万亿元。
上海,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洗礼,已经拥有这样的实力和案例。如,上海电气就是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综合性装备制造企业。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沪考察时就来到这里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对市场主体的影响,他对企业研发生产的重大装备走在国际国内前列表示赞许。李克强总理还勉励企业瞄准世界一流、更加积极地到国际市场竞争,争创奇迹,展现更强雄风,为提升我国重大装备制造水平、助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多作贡献。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7月18日在调研浦东临港地区时指出,希望集成电路企业抓住发展机遇,集中攻坚“卡脖子”核心技术,在追赶比超中走到行业前列,实现更大发展。李强一行还到建设中的特斯拉工厂察看项目进展情况,他表示,要以重大项目落地为契机,认真研究、深入谋划一批百亿级、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新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做强产业生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总体钢铁般的脊梁
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国际化尖端技术有效运用的典范;是值得上海去大力追求的,也是上海未来发展品质的象征。从上海发展的战略层面,形势需要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合理比重。目前,服务业在上海经济比重中占据重要部分,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而制造业则一直在25%左右,上海多次提出制造业占比保持25%的底线。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底线呢?一方面是就业和技术依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防范城市过多依赖房地产税收的需要。同时,上海城市的传统制造业必须及时向先进、向高端发展,乃至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方面的反面例子就是香港和台北,它们也一度是亚洲的明星城市,都曾经以加工制造业积累了上世纪80年代第一桶金。然而,在上个世纪最后十年和本世纪的头十年,它们并没有及时地将加工制造业向先进、向高端发展;在简单地进行加工制造业的海外转移之后,香港过多地依赖房地产和金融业、台北则偏重于文化旅游及房地产业。比拼的结果,其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则严重下滑并逐渐暗淡下来,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波下损失惨重。所以,制造业对于经济总体就好比脊梁之于人体。没有制造业,就支撑不起经济总体;服务业比重再高,不过是随时可以被割掉的肉或皮毛。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经济总体钢铁般的脊梁。
高质量发展阶段上海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上海市委、市府之所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如此重视,并将其视为上海未来的发展重心,因为这是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赋予上海新的历史使命。历经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产值几乎相当于美、日、德三国总和,但中国并不是公认的制造业强国,原因就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逊色。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出色的关键,也并不是单纯地以经济指标为考量,更要看重自主研发的原创型知识产权能力,上海责无旁贷。
从国际产业发展坐标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能力和硬实力的根本。以美国为例,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至今,美国向后发国家直接输出制造环节,但将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汽车制造等关涉行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放在本土发展。根据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美国的先进产业报告》,美国的高端产业共包括50个行业,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35个,其占比则高达70%。最近,新一年度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排名已经公布,入榜的中国企业数历史性地第一次超越美国企业数。而今后的比较,则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人力和资源成本低为优势的中低端制造业已进入瓶颈阶段。特别是对于收入水平居国内前列、城市商务成本上升,土地、空间等环境要素约束强化的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就显得更为迫切。目前,上海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提升难度。应勇市长在介绍相关情况时就坦言: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下降2.4%,最直接原因是汽车产业影响。
不过,作为国家的科技重镇、科创中心,上海对研发的投入一直很大。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4%,比五年前提升0.35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比五年前翻了一倍。同时,上海建成和在建的中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其设施数量、投资金额等均处于中国领先位置。这就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比较优势,企业界和科技界人士都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最为形象和生动。这是在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浦东的张江科学城综合展示厅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不我待,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
可喜的是,上海在关键核心技术和所谓“卡脖子”领域早有布局。如在集成电路领域,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1450亿元,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工智能方面,上海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关于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这两大领域,上海在长三角区域也起到了引领布局的积极作用。
以人工智能为例,张江科学城今年以来又有了崭新的突破。张江科学城规划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其中37.2平方公里已纳入上海自贸试验区范围。张江科学城现有从业人员约37万人,汇聚企业1.8万余家,各类研发机构44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0家,高新技术企业828家,有孵化器86家、在孵企业2600余家、孵化面积近60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主导产业。
7月23日,李克强总理也来到张江科学城的人工智能岛,直接察看3D视觉远程医疗、智能神经仿生、智能无人系列技术等创新成果。他对现场的科学家们和企业家们说:“人工智能就是要把人的智慧汇聚起来,更好地为人服务;要注重基础研究,发展热门产业也需要有甘坐冷板凳的人;要加强协同合作,把成果广泛应用到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培育壮大新动能,造福人民”。
从这样的大格局出发:造福人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就是上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