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创业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要顺利创业,就要注重职业技能学习和社会资本积累,注重管理能力的提高。同时,政府要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帮助农民工顺利返乡创业。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力量。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农民工总量约为2.88亿人,其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比例超过了半数,达到51.5%。在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同时,也有部分农民工出于各种原因返回家乡。其中,有些农民工返乡后选择从事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不仅顺利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有效推动了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越来越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在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后,中央在涉及农民工就业的文件中均将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重要的政策措施,同时将返乡农民工作为重点扶持的创业群体之一。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首先需要厘清外出务工经历有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关键机制。理论上一般认为,返乡者外出务工期间会进行各类创业资源的积累,其中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企业家精神等,因此外出务工经历对返乡者的创业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研究试图从生命周期或目标达成的视角理解返乡创业或就业行为。
为了更加科学地理解上述影响机制,我们使用中山大学组织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活动进行了细致考察。结果显示,我国返乡农民工从事各类创业活动的比例为%,比从未外出过的农村劳动力高7.28个百分点。但在农村创业者内部,返乡创业者与非返乡创业者的创业绩效(例如年经营收入)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农民工的外出务工经历进一步分解,考察了外出务工的时长、外出期间从事的工作类型对于返乡农民工创业行为的影响。发现,外出务工期间从事过管理、雇主和自雇工作的农民工,返乡后进行创业的概率以及创业绩效均显著更高,但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对他们的创业行为和创业绩效却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清晰表明,返乡农民工能否积极投入到各种创业活动中,并取得良好的创业绩效,主要取决于他们外出期间从事的工作是否有利于积累各种创业资源和提升创业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是否具有外出务工的经历或外出务工时间长短。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年轻,而且受教育程度较高,接受各类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更强,理应成为返乡创业的重点人群。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加强外出务工期间对于各种创业资源的积累,提升创业能力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核心环节。总的来看,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重点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
一是注重职业技能学习和社会资本积累。对于有意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首先应加强职业技能的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尽量避免长期从事简单、重复性强的低技术含量工作。因此,需要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结合自身兴趣和家乡自然条件以及产业发展潜力,专注于某一专业领域,努力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与此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务工期间还应加强社会资本的积累,构建创业所需要的社会关系网络,为返乡后的创业活动争取更多的资源。
二是注重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培育企业家精神。创业活动与受雇就业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调动各类资源,因此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是成功创业的必备要素之一。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期间应注重管理经营知识的学习,尽可能多从事管理、雇主或自雇工作,积累相关的经营管理经验,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从而在返乡之后能够更好地判别创业机会、掌握到更加有效的创业信息、获取到更加有用的创业资源,减少创业中的困难,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以及创业绩效。
与此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活动也离不开有力的外部支持,特别是来自政府层面的政策扶持。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鼓励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措施,并对返乡农民工创业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政策优化空间。因此,从优化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加大创业扶持的力度,充分发挥出创业扶持政策作用的角度出发,可以采取以下具体举措。
首先,采取有效的宣传形式,使返乡农民工真正了解政策内容,才能够发挥出创业扶持政策的作用。政府应根据当地情况利用电视广播以及下乡宣传等方式对扶持政策进行宣传,尤其要在返乡创业重点人群,例如从事过管理、雇主和自雇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其次,完善政策的配套措施,优化政策实行的服务环境。许多省市制定了创业扶持政策,内容涵盖技能培训、金融支持、证照办理等多个方面。但在实施中仍然存在着政策内容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同时有些地区还存在着政策实施过于繁琐的问题,对于可以享受优惠政策的返乡农民工要求繁琐,使其在创业过程中无法真正享受优惠政策。因此,应优化政策实行的服务环境,完善配套措施,并建立政策反馈、评估与调整机制。